第4章 具有雄才大略的商贾:王海峰
春秋时期的管仲之所以能使齐国很快繁荣昌盛,强大起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青沧一带渔盐之利,继而促成齐桓公的霸业。青沧乃明代的长芦盐区,可谓是人杰地灵。
本节所要谈及的盐商巨贾王海峰便是据此——长芦盐区,发迹起家成为著名富商的。
1.不满小利,谋求远大发展
王海峰生于山西蒲州(今永济),蒲州位于南北纵贯晋陕峡谷的黄河折转东流之处,这里土陋人稠。但蒲州的大多数农民不甘受苦,却又毫无政权欲望,所以不参加科举,不选择仕途之路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他们感觉到了拥挤,却又不愿意倾轧乡亲同胞;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又不愿将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块狭小的泥土上灌浇。所以他们将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地——开始了闯口外的人生之旅。
所谓的闯口外,就是投身到商海巨流中去,在商海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蒲州农民历来挟资本走四方者十之八九。王海峰同样不甘于在此地埋首终身、聊以糊口,而是毅然加入了闯口外的队列之中。
事实证明,外出经商之利数倍于农,因此外出经商的农民大多能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这些商人走南闯北,到过五方都会。但这些富商大多数是通过苦心经营、斤斤计较、不弃蝇头小利、长期积累而致富的,所以他们的经营方式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
王海峰虽然也和其他商人一样外出经商,但他生性达观开朗,处世泰然大度。他的人格魅力决定了他的经营方式与众不同。
明代山西蒲州人经商,大多是西到秦陇,东到淮浙,西南到蜀。
王海峰刚开始时,也是跟其他商人一样,到上述地方经商。虽然不能获得大利,但所获之利仍数倍于农,所以大多数商人在这一带经商尝到了甜头之后,便随遇而安。然而,王海峰并没有随波逐流。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王海峰认为这里经商营利不太多,难成大气。因此便萌生了离开此地,另图发展的念头。
当然,王海峰并没有在这一念头刚刚“发芽”之际,便急不可耐、盲目地采取行动。相反,他为自己下一步的发展制定了一份全面、详尽的计划书。计划书上列有他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多套方案……
王海峰运用“多利相遇取其重,多害相遇取其轻”的战略指导思想,在对多套方案进行了系统性、科学性地分析之后。选择了其中一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利于实现他的战略目标的方案。
2.生意越难做的地方越敢闯
方案确定之后,王海峰便即刻付诸行动。这是王海峰一贯的行为方式,一旦确定后,便不再拖泥带水,而是雷厉风行。因为他深知商场如战场,时间等于金钱的经商之道。
具有雄才大略的王海峰,并非那种“吃独食”的类型,而是具有大商人心态——有钱大家赚。所以,在临行之前,王海峰约见了他最要好的一个朋友。
两个人在张家酒馆会面后,要了一壶酒、四个菜,一面喝酒、一面闲谈。
王海峰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如果朋友愿意同行,可共图发展;一是如果朋友不想“冒风险”,那就当作是与朋友辞行。
酒到半酣,闲话也说得差不多了,王海峰忽然提高了声音说:“我想离开此地,去青沧一带另图发展,你可愿同行?”
王海峰的朋友被王海峰这突如其来的一语给弄懵懂了。
因为平日二人在一起喝酒闲谈时,王海峰从未提及此事,而且从当时不同盐区的销售情况来看,芦州盐区非但不热销,相反,运销也不正常,因此盐商很难营利。
王海峰的朋友不解地问道:“从目前的局势来看,青沧一带还没有我们这里的行势看好呢?你何以到那里图发展?”
王海峰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微笑答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此大同而小异,总是以一种回归态势围绕着某一无形的平均值,或高或低上下的波动,芦州盐区其盐的销售状况,可以说现在已跌入谷底,正处于波谷阶段,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预测,下一阶段芦州盐区的发展势态,将会从谷底一步步回归,上升直至波峰。所以我认为此刻乃是到青沧谋求发展的最佳时期。”
听完王海峰的“大道理后”,他的朋友说道:“你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风险太大了,还是稳妥点好。”
王海峰端起酒杯喝了一口,然后放下酒杯说:“图大业,就要具有冒险精神,这叫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他的朋友说:“宁可不要虎子,还是稳妥点好。”
王海峰说:“你老兄的言外之意是不赞成此举了?本来我还想与你同往青沧,共图大业呢,看来是泡汤了。”
王海峰的朋友此时心中暗想:“岂止是我不愿意与你同行,我还要想办法来阻止你不要走这步险棋——放弃去青沧冒险的念头。”但他知道,凭自己的嘴上功夫,很可能徒劳而无果。
所以他的朋友便采取了权宜之计,说道:“我没说不去呀,但这事非同小可,怎能草率决定,此刻我还没想好呢?这样吧,明天下午,咱们照样在此地相聚,我给你一个确切的答复。”
“好!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两人约好后便各自回去了。
二人分手后,王海峰的朋友便去找前几天刚从长芦盐区过来的一个同乡,原来他是想通过这个同乡的“现场说法”达到劝阻王海峰的目的。
于是,第二天王海峰的朋友便带着这位同乡来到张家酒馆。
一见面,王海峰的朋友指着和他一块来的那人介绍说:“这是前不久刚从青沧一带转战而来的同乡赵兄。”然后又指着王海峰说:“这就是刚才向你提及的王海峰。”
两个人寒暄过后,王海峰的朋友说道:“你不是想到青沧一带去图大业吗?你先听听赵兄他的亲身感受再做定夺也不迟吧?”
王海峰这时已然明白了朋友的用心良苦,心想:正好借此机会多了解一些那边的情况,可算是歪打正着了。
王海峰的朋友转头对着那位同乡说:“劳烦赵兄,把长芦盐区的现况,向我的朋友介绍一下吧。”
姓赵的那位同乡便把长芦盐区的买卖如何难做、自己为什么离开等等,向王海峰做了详细的介绍。
这人话音刚落,王海峰的朋友紧接着说道:“长芦盐区官盐滞销,盐商大都纷纷离去,留下的也是那些有官家背景的显贵人物,很多盐商还到我们这儿来以图发展。”然后用手指了一下那位姓赵的同乡接着说:“这不,赵兄就是一个例证。别人远离火炕,你怎么反其道而行之,自己往火炕里跳呢?你去青沧,还说什么发展,简直是飞蛾投火自取灭亡啊?”
王海峰泰然自若地说道:“你的心意我明白,但经赵兄这一‘点拨’(指从姓赵的那人口中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去青沧谋发展图大业。”
那位姓赵的同乡,看了一眼王海峰的朋友,意思是说:“我已经尽力了,但没有任何效力,下一步怎么办?”
王海峰的朋友明白对方的意图,便向同乡回了一个眼神,表示: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下面的事我来办。
王海峰的朋友了解王海峰的为人及其一贯作风:言必行。既然这样都无法使王海峰改变其决定,再多说别的也是徒劳。因为王海峰决定的事情,很难再更改。不得已半开玩笑似地笑道:“我可不想跟你一块去寻死,我呀,舒坦日子还没过够呢!”
于是王海峰告别朋友,东走青沧。这便是他所选择的最佳方案,到青沧大干一番。
王海峰虽然没有采纳朋友的建议,但他朋友的一言一行都是发自内心,为他着想。由此可见,王海峰能够做到交友交心,这同时暗示了他能够带人带心——能使性情各异的人才,聚集在其周围,听其指挥、为其效劳。
像王海峰这种能赢得人心的人,想不成功都很难。
风险意味着机遇,王海峰以他那敏捷的头脑,当机立断,加之他敢于拼搏、肯下工夫,舍得下本钱的精神,所以他抓住了这次机遇。
当然,要把风险和机遇统一起来,转化为巨大的效益,仅有敢于冒险的精神,一味蛮干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预见能力,并把风险投资建立在对客观形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所采取的方案进行充分考证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掉入失败的“机率陷阱”。
而王海峰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总是预先谋划好,然后经过理性地权衡利弊之后,才付诸实际行动,这为他踏上成功的康庄大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解困救难,义比利大
一般人们的心理是:见到利益没有不想得到的,遇到灾害没有不想避开的。比如,商人经商,一天疾走两天路程,夜以继日,千里之路也不以为远,这是因为前面有利可图;渔民入海,海深万仞,逆流航行,冒险远航几百里,昼夜都在海上,这是由于利益就在水中。所以我们可以说,如有利益,虽然是千仞高山之险,也有人登攀;虽然是有万丈深渊之危,也没有不去涉足的!
王海峰东奔青沧,当然也是因利而去。但与一般人所不同的是,他看到的是潜在的商机、潜在的巨大利润。
这日,天刚刚下过雪,冰雪冻结,路面十分难行。
在一段狭长的傍山道路上,有辆满载大缸的马车深陷在雪泥之中,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几个时辰过去了,天气渐渐暗了下来,赶车人和货主想尽了办法,还是未能把车子从泥泞之中拉出来。
由于这辆车堵在路上,后面的车无法通过,转眼间就排成了长长的车龙。
寒风凛冽,日落西山,客商们急于赶到旅店安歇,但又无法前进,山谷中闹得人仰马翻。大家谁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就在这时,王海峰的车马也到了此处,不得不加入长长的车龙中排队,王海峰便叫一个随从到前面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何堵塞不前。
随从打探回来后,如实禀告王海峰,说:“因为前面有辆满载了大缸的马车深陷在雪泥之中,欲进不能,欲退不得。所以其他车辆无法通过,都被堵在了这里。”
王海峰听完随从的话后,便亲自赶到出事故的马车跟前,察看现场后,他心想如此下去,还不知要耽误到什么时候呢?时不我待,一刻都耽搁不起呀!
王海峰沉思了片刻,大声问货主道:“这一车大缸值多少钱?”
货主说:“值六十两银子。”
王海峰听后,立即吩咐身后的仆人:“取六十两银子来,付给大缸的货主。”
交付货款后,王海峰立刻命人登上货车,割断绳索,将车上的大缸扔到崖下。这样一来,马车得以继续前进,跟在后面的近百辆车也在人欢马啸中前进了。
王海峰的豪举和决断,一时间在客商中广为传颂,提高了他的知名度。
此刻王海峰便播下了事业的成功之“种”。
人们对王海峰的良好印象,为他日后打开场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虽然从表面上看,王海峰损失了六十两银子,但他却因此而树立起了良好的个人形象,提高了他的美誉度,并提高了他在同业者中的地位。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远非六十两银子能买到的。
王海峰做了一桩漂亮的生意。
当然了,具有雄才大略的王海峰,在当机立断的同时,或许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外部效应,这是他那种大商人心态使然的结果。
过了这段山路之后,天色已然暗了下来,不便继续赶路,所以王海峰就在一家“王家客栈”歇脚。
订了客房,洗漱之后,王海峰向店家要了一壶酒,几个小菜,开始自斟自饮。正在饮用,忽然听到外面吵吵闹闹,便放下手中的筷子,走到窗户前向外观望。
天色已到了该掌灯的时候了,所以王海峰通过窗户向外观望时,看不真切。只是影影绰绰地看见院子里有一伙人,隐约听到好像是店家在往外撵什么人。王海峰便走出房门来到院中,这才看清,有一个店伙计,正在向外撵一个住店的客人,还有一些看热闹的人在围观。
只听店伙计毫不客气地说:“我们这店小,容不下你这尊大菩萨,我们自认倒霉,你欠的房钱我们也不要了,你就另谋高处去吧!”说完就把手中的一个包袱塞到对面人的手中,然后便用刚腾出来的双手向外推那人。
被店伙计往外推的那人,脸涨得通红(可能是感到很没面子吧),以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说道:“这位店小哥,你就行个方便吧,再过几日,我一定会如数偿还所欠的房钱,现在我身无分文,而且天色已晚,外面天寒地冻,你让我到哪里栖身啊?”
店伙计接过话来说:“与你行方便,谁给我们方便呀,你到哪儿栖身,那是你的事,这我们就管不着了,你就自便吧!”边说边往外推那人。
这时,王海峰走上前去问道:“店小哥,这是怎么回事呀?你往外赶客人,不是自断财路吗?”
店伙计听到有人问他,转过头回来,一看王海峰的穿着打扮,及其言行举止不同常人,连忙赔着笑脸说:“这位客爷儿,您有所不知,客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我们的财神爷,岂有向外撵财神爷,自断财路的道理。只是这位财神爷,”店伙计用手指向刚才他向外推的那人,“我们实在是不敢留。”
王海峰问道:“为什么?”
店伙计一脸为难的神情解释道:“一是我们这个店本小利薄,用以周转的资金不多,所以我们赊不起;二是那位客官身染重疾,万一死在我们店中,免不了要吃官司的。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意就没法做了。”
王海峰看了一眼被店伙计往外撵的那人,转过头来对伙计问道:“他欠你们多少房钱?”
店伙计答道:“五两银子。”
“算在我头上,他以后的开销我来付。”王海峰说。
接着王海峰又以一种无可置疑,且不容商议的口吻说道:“这样他可以留下来了吧?”
“那当然,那当然!”店伙计满口应承着,然后又满脸堆笑地向那人赔礼说:“这位客爷,您别见怪,我也是奉命行事,不得已而为之,大人不记小人过,刚才多有得罪,请您海涵。”
刚才被店伙计朝外撵的那人听伙计如此说,便没再多言。这时旁边围观的人,见事情已有着落,便逐渐散去了。
王海峰把那人领入自己的房间,招呼伙计新添了酒菜。
两个人落座后,那人抱拳道:“请问恩公台甫?”
“我叫王海峰,你呢,你叫什么?”
“我叫李宝。”
俩人相互寒喧过后,王海峰简明扼要地将自己的情况向李宝介绍了一下,然后问道:“李兄,你呢?我看你不是没本事的人,何以落得如此境地?”
李宝唉了一声,将自己的遭遇徐徐道来。
原来李宝是衙门里的一个捕头,外出办差,在回去交差的路上偶感风寒,所带的盘缠全都用光了,还欠了店里的房钱,托人往家里捎了口信,也不知捎到了没有,至今没有回音,所以便出现了刚才的一幕……
王海峰听完李宝的遭遇后,刚才心中的疑虑,一扫而空了,面带很关切的神情问道:“李兄的病情现在如何?”
李宝说:“真是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呀!我现在落魄到如此境地,连吃饭、住宿都成问题了,哪里还有钱治病呀?”
王海峰站起来,走到一个包袱前,再转身回来时,手里拿着一张五十两的银票,坐定后说道:“我手头现在也不是十分宽裕,只能帮你这点忙了,估计看病吃住也差不多了。”
李宝眼含泪光说:“大恩不言谢,不过将来也真不知何以为报?”
“谈什么报不报,这是你我二人的缘份。”王海峰说道。
两个人越谈越投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随即结为异姓兄弟,王海峰为兄,李宝为弟。
次日,王海峰早早地告别了李宝便上路了。
青州(今山东益都)和沧州(今河北沧州)这两个地方是明代的长芦盐区。前面我们提到过明代所实行的开中制,对盐的销售地域有严格的限定,不得越境销售。长芦盐区盐行北直隶和河南之彰德、卫辉二府。
经过一段时日的长途跋涉后,这一日王海峰终于到达了长芦盐区。到达目的地后,王海峰首先安顿好自己的住所,之后稍微休息了一下便抓紧时间投入了备战工作。
奇怪的是王海峰不务“正业”,而是开始广泛地收集该盐区的盐政及其运售历史。
王海峰做任何事都比较讲究方法,当然这种素质的具备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海峰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效,就从当地雇了一位车夫。实质上,与其说他雇了一个车夫,倒不如说他雇了一个向导。因为当地人,一是地理环境熟悉,可以少走弯路;一是可以从车夫口中得知一些更为详尽的、更有价值的信息(有些东西从死板的资料上是得不到的)。这样做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做法足以展现出,王海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的经营理念。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王海峰每天定时由车夫陪同外出收集有关该盐区的盐政及其销售历史。
一日,已经到了该外出的时间了,(每日晚上王海峰都和车夫定好次日的外出时间,以免浪费时间。)可车夫没到。将近过了半个时辰之后,车夫才赶来。
车夫迟到了。经过几日的接触后,他知道王海峰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惟恐王海峰因此将自己解雇。因为当时长芦盐区官盐滞销经济比较萧条,失业人员很多,找份工作不容易——僧多粥少。
王海峰看了车夫一眼,表情严肃地问道:“你怎么迟到了?”
车夫闻听此言,本来已忐忑不安的心情更加紧张了,小心翼翼地解释道:“因为母亲突然生病,所以……”
闻听此言,王海峰严肃的表情变得缓和了,没等车夫说完,便急不可耐地紧接着问道:“病情如何,是否严重?”
车夫来不及多想,忙答道:“不碍事的,老毛病了,吃过药好多了。”接着车夫作保证说道:“以后决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王海峰只说了一句:“咱们出发吧。”其他的没再多说。
晚上付工钱时,王海峰还比平日多付给了车夫些银两,并说道:“给你的母亲抓些好药。”然后告诉他次日出发的时间。之后,拍了拍车夫的肩头,便走回了住所。
此时,车夫悬了一天的心终于落地了。雇主非但没有克扣他的工资,没有解雇他,还多给了银子,让他给母亲治病用,这令车夫感激涕零。
王海峰对车夫的态度表现了他在用人上的人性化管理方式,这也是为什么王海峰的员工都对他死心塌地的原因,员工对他的忠诚为他日后成就一番事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待资料收集的差不多时,王海峰便投入到第二轮的作战中——开始集中全部精力整理、研究所收集的资料。
4.依托官府,成为盐业巨商
经过多日的钻研,王海峰熟悉了芦州盐区的盐政,了解了该盐区的运销历史,并结合当时的时局现状,从中找出了经验教训。他认为导致芦州盐区衰败的原因如下:
①政府屡增纳粮数量,使商人望而生畏,不愿纳米开中。
②明政府任意增发盐引在食盐销售市场不能扩大的情况下,造成盐引壅积。
③权贵包办使开中商人受到排挤。
④私盐之风日盛,导致私盐驱逐官盐的局势。
以上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得长芦盐区的运销不能正常进行。
前面我们提到过,开中制是明政府军政开支的重要支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惟一的支柱。所以,连锁作用的结果,最终使明政府的统治受到威胁。王海峰在搞清了每一个环节的利害关系之后,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通过官府对市场的干预作用,才能扭转长芦盐区的萧条局势。
王海峰把他的想法及其分析付诸文字,打算将其上呈给政府官员,再经由他们上奏给朝廷,然后朝廷颁布政令,由国家作为后盾,强制执行。
王海峰的想法确实很好,但他付诸实际行动时却遇到了“绊脚石”——中间环节打不通,要么就是碰壁,要么就是无果之花。总而言之一句话,他的方案呈不上去。
这日,王海峰正在为此事犯难。一个仆人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说:“有一个自称姓李的衙役打扮的官人,说是来拜访您。”
王海峰听得一头雾水,心想自己没交这样的朋友呀?一转念想起了王家客栈的事,心里忽然亮堂了,不由自语道:“莫非是他?一定是他!”
仆人见王海峰自言自语地嘀咕着,也不发话——是否请进来访者。仆人正要向王海峰请示。可话到嘴边还没说出来呢,王海峰便大步走出屋子来到大门。那个仆人也随后跟了过来。
自称姓李的来访者,看到王海峰,不由鼻子发酸,两眼发热。
“王兄!”
“贤弟!”
两个人这样招呼过,却又没有话了,彼此都有无数话梗塞在喉头,还有无数话积压在心头,但嘴只有一张,不知先说哪一句好。
一旁的仆人见此情景,不能不开口了:“请主人陪着李老爷到里面坐。”
“啊!”王海峰这才省悟过来,“来,来!里面谈,里面谈。”王海峰说话间,将来者让进客厅。
来者是王海峰在王家客栈结识的李宝。李宝见到恩公后,情绪过于激动,便说不出话来了,王海峰看到李宝后,大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自己的方案“有救”了。所以王海峰也是激动万分,一时语塞。
落座后,李宝问及王海峰的现状,王海峰便把自己正在犯难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徐徐道来。
李宝听完后说:“这样吧,等我回衙门交差时,你和我一道回去,我帮你引见我们大人,请他帮忙上奏朝廷。”
王海峰听后如释重负地说:“我正有此意,那真是太感谢贤弟了!”
李宝说:“真正要感谢的人是你,我的命还是你捡回来的呢。”
王海峰见到那位大人后,将他的想法及其分析结论一一详述给对方,并提出了整顿盐制、严禁走私的建议。这一官员听完王海峰详实的、有理有据的论述之后,认为其言极是。于是便奏议朝廷。由于王海峰的建议符合明政府的利益(当然也充分反映了盐商利益),所以他的主张非常顺利地被明政府采纳并得以推行。
经过政府的硬性干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严厉整顿后,长芦盐区盐的运销又繁荣起来。由于在长芦盐区经营可获大利,这对盐商的吸引力可想而知。所以各地盐商又蜂拥而至,来到长芦盐区。
长芦盐区经济的再度繁荣,使得长芦盐区的盐税收入比过去增加了三倍多,为明政府的财政输入了血液。当然,盐商也从中大获其利。
长芦盐区能由衰转荣,出现如此局面,王海峰功不可没。当然,王海峰也成为了这一盐区著名的富商。
这就是具有雄才大略的盐商王海峰!
王海峰之所以能在商场立于不败之地,与他那种大商人的心态不无关系——做生意不屑于蝇头小利,要做就做大、做强。还有一点那就是王海峰善于交友,且交友交心,这一点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5.智谋致富,晚年风风光光
王海峰一生都鏖战于商场,所以长年累月过着东奔西走、风餐露宿的生活,其间免不了风吹日晒雨淋的日子,直到七十高龄,由于身体原因实在无法外出经商,才不得已离开商界,安享晚年。在历代商人中,他算是屈指可数的高寿者。
王海峰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七十岁离开盐业商界荣归故里时,当地乡民为他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连当地官府人员都参加了这一仪式,显然这与他提议政府整顿盐制有功分不开。否则官府人员怎会屈尊大驾去参加一个平民百姓的欢迎仪式呢?
王海峰生性达观开朗,处世泰然大度,乐施助人,常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并不图报。所以,他的乡邻对他都很敬重,连官府对他也是赞誉的。
王海峰回到故里后,打算建造新居,地基已经量好,只是有座老房子夹在自己的新居房址之中,使得新居的建筑格局非常不协调。
这间老房子的主人,经营豆腐生意,所居住的房子是他家祖上世代传下来的。
主持新居建筑工程的人去和这间房子的主人商量,打算买下这座房子,但无论他出多高的价钱,这间老房子的主人就是不答应。
主持人非常气愤,回来告诉了王海峰,请王海峰找官府的人出面惩治老房子的主人。
王海峰听后,却淡淡一笑,说道:“不必了,你只管先去建造那其他三面的房子吧!”
遵照王海峰的吩咐,工程便开工了。
施工时每天需要大量的豆腐,王海峰让人全部到那座老房子主人那里去购买,而且每次都交付现钱。
老房子的主人因此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人手很吃紧,便招人帮工。
不久,这家豆腐作坊招的工徒越来越多,房主赚了不少钱,家中的积蓄充盈其室,制作豆腐的工具也增添了不少。这样一来,那间房子便显得狭小难容。
老房子的主人感谢王海峰对自己的扶助之德,便把祖传房子的房契献给了王海峰。王海峰命人在邻近之处买了一间比原房稍大些的房子送给了老房子的主人,作为回报。
老房子的主人非常高兴,几天内便迁到新房去住了。
原来王海峰是运用了他成功经商的策略,先予后取。我们知道取和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当处理好取和予的对立关系时,就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如果王海峰不是先作一定的投入(予),肯定达不到后来那么圆满的结果(取)。
由此可见,取予策略对一切经营者来说,是利莫大焉,高明的经营者往往都能熟练掌握这一策略。王海峰就是很好的例证。
王海峰成功经商的取予策略,对于当代的企业家和经营者仍然具有广泛的价值,还有一点就是要学会像王海峰那样变通。
明代大学士张四维对王海峰评价说:“蒲州虽然多豪商巨贾,但少见像王海峰那样有雄才大略的商人。”并说他“动辄万金毫不在意”,其资产之雄厚就可想而知了。
史料上关于王海峰的经商活动记载十分简略,但他那“种芝麻,获西瓜”的雄才大略,对于我们今天商界的人士来说,绝对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王海峰的雄才大略都给今天的商人留下了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经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