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劳动素质教育(“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劳动教育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劳动教育,历来是中华民族广为推崇的传统育人手段,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现代劳动教育较之传统劳动教育,内容上已有了很大扩展,并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显示出其教育效果,但是在劳动教学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只重视了劳动的德育功能,或者过多地关注某些劳动技能技巧的传授,这些倾向无疑大大削弱了劳动教学的教育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而今,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新的课程理念赋予了劳动教育更丰富的内涵。在劳动教学的不断实践与感悟中,在传统意识与新理念的不断碰撞与反思之中,我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劳动教学所蕴含的多重教育价值。我觉得在劳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其德育功能的实现和劳动技术的传递,更应该渗入一些与现代和未来社会相适应的、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教育意识——尤其是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劳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劳动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验丰富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劳动创造着美,劳动教学中产生的所有成果、所有作品,无一不体现着劳动者的智慧、勤劳和各自的审美感受,是师生巧手慧心的完美结合。但是科技文明发展到今天,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天真纯朴、未谙世事的孩子整日被电视中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卡通形象所包围,这些程式化的形象势必会逐渐淡化学生的审美感受,遏制其创造潜能的开发。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以丰富而健康的审美感受去打动学生,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无处不在的,孩子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创造的灵感才会源源不绝地激活起来。

在带学生一起制作泥玩具时,我特意把所能收集到的泥制工艺品连同图片展示出来,学生一下子被那些琳琅满目的土玩艺迷住了,那憨态可掬的簸箕孩儿、胖乎乎傻呵呵的泥娃子……都让学生爱不释手。这些作品以其鲜艳明快的色彩、稚拙简朴的造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学生,与孩子童真纯朴的天性引起共鸣,激发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审美的热情。欣赏过程中,孩子们那种跃跃欲试、渴望表达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的橡皮泥手工制作时,学生积极性一直很高,手中揉捏出的形象千姿百态。有的学生还把橡皮泥当作课余的主要娱乐工具,随时随地不经意间,一件件生动有趣的泥制艺术品就在翻飞的巧手下诞生。这种自然而然的创造活动使我深深意识到:激发了孩子们的审美热情,便是引发了他们的潜在动力,使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重视实践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劳动教学是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在制作、实验、探究的同时,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深层次地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尤为重要,面对问题时要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因为质疑正是创新的前提,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才能进一步积极地去释疑、解惑,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投身实践活动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向老师、教科书进行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自身信心,进一步激发出个人独特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十分注意这一点。比如在制作“会跳的玩具”时,教师就没有一步步地教给学生如何去做,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制作的方法,总结出制作步骤,共同解决发现的问题,例如:老师带来的玩具为什么会跳?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想让玩具跳起来应具备哪些条件?怎样才能跳得更高点?等等。在讨论、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时,我欣喜地看到,很多学生能踊跃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青少年应具备的那种质疑问难、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再如,在进行“制作泡塑小家具”这一活动时,不少学生针对“用哪种工具材料来进行固定”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经过反复探究、分组试验才最终达成共识,寻求到最美观最可靠的解决方法。

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创造天性

劳动教学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蕴藏着一定的技术含量的,活动时往往需要一些特定的计划和程序,比如浇花的方法、毛衣反正针的技巧、如何削苹果等,但我觉得最有价值的还是课堂上学生发挥想象、动态生成的部分,如果拘泥于特定的程序,把学生禁锢在定式思维圈里,是无法点燃他们的创新火花的。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创新,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掘学生那天马行空、自由驰骋的想象潜能,鼓励学生种种奇思妙想,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创造才华。

“削苹果”是一项很简单实用的生活技能,学生很快就能初步掌握,但我在与学生进行这一活动时,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拓展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尝试、想象。比如,除了用小刀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把苹果削好?苹果削皮器有哪些种类,你想怎样改进?有无更新的设计构想?科技发展到二十年后,人们将如何吃到削好的苹果?……学生兴味盎然,尽情畅想,一个小小的苹果引发出了无穷的超乎寻常的想象。

在制作“有趣的袜子玩偶”时,当学生掌握了粘、扎、缝、剪、缠这些基本技巧后,我发现个别学生已开始临摹范作了,为避免学生制作出现千人一面、异口同声的现象,我预设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前先大胆想象一下,打破老师演示的基本程序,构思一个与众不同的玩偶。于是,有的说要做个比卡丘,有的要做芝麻娃娃……教室里活跃起来,不少学生还自编自创了某个离奇故事情节中的主人公形象。我觉得此时每个孩子的回答应该都是他脑海中最美丽的画面,所以教师应及时给予赞许和鼓励,使学生能充分发挥个性自由,大胆展现自己的构思,让创新意识乘着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

寻求多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劳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经验,也改造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劳动课一直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它是跨学科的,综合运用了数学、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环保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劳动教学的空间得以拓展,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改变了过去那种过于重视劳动技巧的传统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激活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随着绿色环保活动的不断开展,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了周围的生存环境。三年级的同学在一次劳动课中,就利用废旧材料进行了巧妙的服装设计与制作,用孩子自己的方式来宣传环境保护,弘扬绿色环保理念。

他们先是利用业余时间,分组调查了生活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污染状况,整理有关数据,然后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根据材料特征、质地等设计出新颖的服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来进行制作、装饰,并进行了小范围的汇报演出。这一活动将一个普通的课题巧妙地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缝补装饰等动手能力、语言文字组织能力以及音乐舞蹈表现能力,也向周围人们宣传了环保。其间学生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创造能力无疑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永远不会终结的过程。无论儿童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创新意识都将使他们受益匪浅。因此,教师要抓好劳动教学这一涉及面较广、涵盖内容丰富、操作性极强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创新,用巧手慧心打造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