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教学管理规范(学好玩好学校与教育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教学管理概述

1.教学管理的涵义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管理,可从两个层面来解释它。从宏观上讲,教学管理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从微观上讲,教学管理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这里所讲的教学管理是指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

有了学校教育,就产生了学校的教学管理。人们对教学管理规律性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变革而逐步发展完善的。我国的学校教育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早在我国古代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到了考核办法、如何管理学生、如何安排作息时间等教学管理问题。17世纪资产阶级教育学家、捷克的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也探讨了学制、班级编制、课表、教学秩序等问题。到了近现代,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校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不再局限于维持教学秩序、确定几门学科、编排学校课表等单项活动,而逐渐趋向于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过程等进行全方位统筹并实施系统化管理。

那么什么是教学管理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者们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以下是几种关于教学管理的界说。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遵循管理规律和教学规律,科学地组织、协调和使用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确保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运转的决策和实施”。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行政人员为完2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工作,以求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还有一种“组合说”,认为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原则,通过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等管理环节,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组合,推动教学工作正常地、高效率地运转”。

从上述论述不难看出,上面的三种界说都定位于学校层面,认为教学管理是学校内部的管理,而撇开了教育行政机关对教学的管理。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领域一直人为地将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割裂开来有关。事实上,很多的教育管理工作包括教学管理,都是统一的整体,机关部门在承担,学校也在承担。从这一事实出发,我们认为教学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主要是前面三种涵义所界说的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这是狭义的教学管理;宏观层次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

从现代中小学教学管理实践来看,教学管理通常是由教学内容管理、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三个基本部分构成的。教学内容管理主要包括课程体制、教科书制度以及中小学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教学组织管理主要是指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教学人事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过程管理一般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环境的管理,教学方法、手段的提倡或推行,教学效果评定,等等。

2.教学管理的意义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经常、最大量和最基本的工作。教学管理简单说就是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历来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领导者的基本活动。教学管理不仅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而且在教师成长、教育改革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校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

现代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一系列教学管理活动基础之上的。教学场所的安排、教学设施的提供、教学人员的组织、学生班级的编制以及课表的编排,均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教学管理的内容。没有教学管理这一基础,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工作遭到破坏。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质量的高低,固然与教师水平高低有关,但它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技巧。只有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技巧的发展提高,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固然与教师的个体素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整个教师集体所发挥的能量大小有关。每个教师的能量只有在合理的组合之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教学人员的排列组合正是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一,还有,通过教学管理手段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提高

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发展提高,有赖于教学工作4中的锻炼和提高。在学校中,教师的主要活动是教学,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能保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锻炼,加速其专业素质、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有助于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得好,不仅有助于建立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如果学校工作中心经常转移,教学管理时紧时松、时抓时放,学校就会处于紊乱无序的状态,教学上不去,其他工作也难以搞好。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过程。良好的教学管理,有助于引导教师全面认识教学工作,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而保证育人目标的实现等等。

正是因为教学管理工作不仅是一种组织性、协调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具有思想领导,在教学领域进行改革和创新性的工作,对学校工作有如上所述的重要意义,所以学校领导要提高对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按其本身内部规律,结合本校实际,融最新科研成果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管理历来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不论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学校的管理工作者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把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部分来抓,充分运用教学管理职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教学工作实施科学的管理。那么怎样来认识教学管理的意义呢?我们先通过下面这则案例来分析微观教学管理对于学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某中学是县里有名的重点中学。年轻的王校长调到该校后,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他认为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抓好科研,促进教师的学术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他采取的一项改革措施便是把学校管理的中心由原来的教学管理转为科研管理。王校长期待着这一改革会带来学校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然而事与愿违。许多教师埋头科研,虽然写出了一些论文,但由于没有深深地扎根于教学的土壤,缺少对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大家都是为科研而科研,学术水平并没得到根本的提高。相反,由于学校放松了教学管理,许多教师又忙于科研,无暇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对教学采取了应付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教学的科学、有效管理,出现了教学上的紊乱无序。这样,就导致了该校的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分析这则案例,王校长的教训在于他试图用科研管理来取代教学管理。殊不知,科研管理与教学管理是性质不同的工作,两者对学校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决不能重视了一头而放松了另一头。以教学管理来说,(1)它是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现代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一系列教学管理活动基础之上的。教学场所的安排、教学设施的提供、教学人员的组织、学生班级的编制以及课表的编排,均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教学管理的内容。没有教学管理这一基础,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工作遭到破坏。

(2)它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得好,不仅有助于建立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如果学校工作中心经常转移,教学管理时紧时松、时抓时放,学校就会处于紊乱无序的状态,教学上不去,其他6工作也不会搞好。

(3)它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发展提高,虽离不开科研,但更有赖于教学工作中的锻炼和提高。在学校中,教师的主要活动是教学,进行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不能本末倒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能保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锻炼,加速其专业素质、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4)它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学质量的高低,固然与教师学术水平高低有关,但它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技巧。只有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技巧的发展提高,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固然与教师的个体素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整个教师集体所发挥的能量大小有关。每个教师的能量只有在合理的组合之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教学人员的排列组合正是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一;再次,通过教学管理手段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5)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决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过程。良好的教学管理,有助于引导教师全面认识教学工作,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而保证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宏观的教学管理也称为教学行政,主要包括目标管理、课程管理、教材管理和资源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计划设计管理,以检查、指导、测试、评价、咨询、报告为主要内容的评价分析管理。宏观教学管理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提供保障,并进行有效的评价、指导和调控,使教学活动能够有序、有效进行。

3.教学管理的原则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比较复杂的工作,一般说来,学校管理者是按照教育规律、教学过程特点、教学原则等为原则来进行教学管理的。

按照教育规律管理教学

教育规律为教育本质所决定,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密切相关。教育规律一般来说有如下几条。

(1)教育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规律。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学习化,教育社会化,教育广泛影响社会,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角落。而教育社会化又从各个不同的意义上更充分地显示出来,教育的时空观都在发生变化。从空间的角度看,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技术及远程教育又将这三者融通起来了。从时间的角度看,对于一个人来说,向前推移到学前教育乃至婴儿教育,向后则延伸到高等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形成了终身教育概念。与社会发展形成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此规律对教学管理的要求,即教学管理要面向社会,要反映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乃至家庭伦理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积极对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发挥应有的影响作用。

(2)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规律。从一定角度上看,教育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教育发展是无法顺利进行下去的。但经济的发展对教育也具有依赖性。劳动者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而劳动者素质如何则主要取决于教育状况。依照此规律,教学管理就要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现代化。在具体教学管理工作中,不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或是等钱办事,而要积极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更合理、更有效地使用资金,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亦可在管理过程中逐步解决有关经费欠缺的问题。

(3)本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协同发展的规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融入世界体系,作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也随之更加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国教育进入世界教育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时代的要求,是客观发展的规律要求。在当今时代,要提高教学水平,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不放眼世界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学管理要有世界眼光,要积极面向世界。

(4)学生身心协同发展的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就是指学生的身体、心理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也就是指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只有学生在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时,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学生的这种水平不是几个方面发展的简单相加,而是几个方面发展的综合效应,几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这是客观的规律。此规律要求教学管理一方面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协同发展,既要注重德育、智育、体育,也要注重美育,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提高他们的智能,又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形成优秀的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体魄。

(5)办学条件协调发展的规律。学校发展的根本衡量指标是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这种发展却是各种办学条件9协调发展的结果。学校办学的主要条件有:师资、图书资料、教学设备(包括仪器、校舍等)。办学诸条件需要协调发展,有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而无相应的物质条件不行,有了一定的教学设备却无相应的师资条件也不行。按照此规律管理教学,就要协同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备改善等等,使二者相得益彰。

依据教学过程特点来管理教学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体质,增强生存能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管理教学要依据这些特点来进行。

(1)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已知知识和已知理论。首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即传授知识。教师有育人的活动,包括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活动,但这是不离开知识传授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活动过程中肩负教学生做人的使命;教师有组织学生的活动,但这种组织活动的基本目的是为传授知识活动能够顺利展开服务的。其次,学生学习知识具有间接性。已知知识和已知理论就是教学的内容,即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是从人类已获得的、逐渐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总库中精选出来的,它反映着时代的要求,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学生一方面所习得的都是他人和前人的知识,另一方面这些知识仅靠直观、直感是很难习得的,有大量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东西,还有借助实物、图像甚至先进的仪器设备也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而只能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知识。间接性既依靠这种思维能力实现,同时又对发展这种能力起作用。再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但不是“对称的”。教师影响学生,学生也影响教师,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在性质上有差别。前者是有目的、有组织进行的,显性和隐性的影响形式都有。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主要是无意展开的,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体验。根据这些特点管理教学,就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中小学课程的计划、大纲、教材等的要求,把教师传授知识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基本标准,发挥教师传授知识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潜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课堂教学是根据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的规定进行的,作为学校领导者要集中力量抓好课堂教学。由于书本知识是别人在实践中取得的,不属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和巩固。因此,教学管理就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做到内容要精选,方法要有效,手段要先进,要尽可能利用感性材料,尽可能利用直观、直感,发挥感觉器官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把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结合起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教学与教育紧密联系。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既是认知发展过程,包括意志和情感发展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除教师的教育外,知识本身也有教育因素,学生通过知识学习,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而且在情感、意志、品德等方面也随着发生变化。学生品德优良、意志坚定,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就更强;学生文化科学知识不断充实,也能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等不断提高。所以,教学管理在主抓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兼顾到育人的职责,教师要担负起这方面的楷模,学校要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成长的氛围和外部环境,切实做到教育教学并重。

以教学原则为依据管理教学

教学原则是根据人们对教育规律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提出来的,是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根据教学目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诸问题必须遵循的原则。尽管由于对教育与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差异、对教学规律的看法的不同而制定的教学原则也有不同,因而有各种不同的教学原则体系,但教学原则体系对教学管理仍有指导意义。教学管理不宜总是以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去指导教学和进行管理,总要具体化一些。同时,教学管理又不宜于直接指导教学方法,何况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方法各异。教学原则正好可两者兼顾,它既体现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学规律,又可以指导教学方法及教学各环节的实施。所以,管理教学应依据教学原则进行。在当今时代,在具体教学管理活动中,尤其要注重以下教学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它的涵义就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采取与学生情况相适应的方法进行教育。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该贯彻这条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身心发展状况等,根据这些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2)循序渐进原则。它的涵义是依照一定的次序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这里的序,既可指科学知识本身的序,也可指学生发展的序,还可指学生年龄特征的序,总之,它含量丰富。遵循这个“序”进行教学,这样教的知识必然是“可接受的”,这样学的知识也必然是“巩固”的,这应该既是教师教的原则,也应该是学生学的原则。

(3)知识传授与发展智力相协调的原则。就是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两者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不可偏废,这是重要的原则。教学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教学组织得合理的条件下,两者是统一的、互相促进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不学习知识就不可能发展智力。反过来,智力获得良好的发展可以使学生学习知识加快、加深,并能够灵活运用。但是,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同样知识或知识水平大体相同的学生,彼此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可能不一样。在教学组织不合理的条件下,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两者之间会发生割裂,甚至对立的现象。所以,要在掌握两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

(4)思维训练与操作训练相协调的原则。很明显,思维训练,侧重在训练脑力,操作训练侧重在训练动手能力。这一原则所强调的就是重视这两方面,而且重视这两方面的协调发展。在人的智力中,思维被认为是核心成分,但是,操作能力也很重要,而且对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操作能力很差也影响思维发展。思维的外显也需要操作,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操作。思维可使人聪明,操作也可使人聪明,两者协调起来,和谐发展,不仅知识可以学得更好,而且人会变得更聪明起来。贯彻这条原则,就要正确处理动脑和动手的关系,就要把教学和生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观点和材料结合起来。结合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恰当地联系具体实际,使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和事实材料,以便他们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同时,还要创造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如练习、实验、实习、参加一定的劳动和社会活动,学会读、写、算及其他一些学习的和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5)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协调的原则。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建立在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基础上,不仅在认知层面上沟通,而且在感情层面上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在发挥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在一个“导”字,辅导、引导、向导、教导、指导等。但主导决不是主演。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当主角,尽量让学生去“自己完成”,也就是尽量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活动的有效展开过程中,越放手让其处于主动地位,效果就越好。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但代替又是无益的。教师也是自己心理活动的主体,其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是重要的,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落脚点,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于培养他们,在于使他们和谐发展;教师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又主要根据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来评判。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充分展现出来;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管理不要偏废哪一方面,要二者并重,既要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又要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促进二者的协调与和谐。

4.教学管理的任务

教学管理任务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因而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说各有不同的内容,但它们也有许多重叠之处,这里不打算把两者区分得太细,只对存在明显不同的地方加以说明。概括地讲,教学管理主要有以下几项任务: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中心任务,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还是学校在具体组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

(2)确保教学的正确方向。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在出台有关政策,制订有关文件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学校则应组织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上级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政策,以确保教学的正确方向。

(3)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不仅要靠学校内部严格管理,建立和健全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例如,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的协调组织、教学资源的标准及其供给,排除外部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非法干预等。

(4)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不仅要做好微观的工作,还要从宏观上加以调控。要宣传先进的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要根据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在课程方案、教材内容、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要引导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学校教学工作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

(5)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科学化。做好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引导教师进行科学研究,鼓励、支持他们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等。教育行政部门要提供信息资料服务,提供教师培训,总结和推广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6)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热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经常调查研究,分析教师工作的状况以及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各种因素,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估教师的业绩,建立教学优秀成果奖励制度,表彰优秀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完成教学管理的任务,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在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也应遵循一些基本的要求,如要坚持管理育人,使教学管理有利于人才培养;坚持科学管理,克服主观臆断和经验管理的缺陷;坚持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等等。

5.教学管理的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的构建;二是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的构建

构建高效能的教学管理组织是现代教学管理的前提条件。现代教学组织是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现代学校的产生而逐渐构建起来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推动和促进了教学管理的发展和完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作为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学管理者所运用,并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外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设置若干级正式的教学行政管理机构来形成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以行使教学管理的基本职能,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类是通过设置各种咨询、审议、监督机构,广泛吸收学校成员及校外人士参与教学管理工作,以便改善学校的教学工作质量。

我们可以借鉴这两类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类型,并根据我国学校的实际,来构建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提出如下构想:

我们知道,教学管理可分为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管理和学校教学管理,因而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可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管理组织和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管理组织不像学校教学管理组织那样专职化,而是和其他职能管理的组织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说,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机构,即教学行政管理组织(如教育局的中教科、小教科)、教学业务管理组织(如区、县教委管辖之下的教研室),以及教学督导组织(很多教育督导室也直接对基层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督导)。同样,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也分为行政和业务两种管理组织,另外可增加一个教学咨询、审议、监督机构。按照系统论原理,作为一个完整有序的系统,它应同时具备信息反馈功能。所以,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由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反馈系统三个一级子系统构成,各一级子系统又有若干二级子系统构成。

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

教学管理制度是指为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而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条例、规则、细则、守则等。它具有一定的法治效应和约束力,是全体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教学行为准则。它是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

教学管理制度随教学管理分成两类:一类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管理教学的法规制度、文件、纲要等;另一类为学校内部为管理教学而制定的规章制度、细节等。在此,我们着重讨论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制度。

因为要对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都做出具体而明确的管理规定和要求,从而对教学进行系统而有效的管理,因此,教学管理制度的构成也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有人把这个复杂多样的系统分成了教学主体系统、教学基本建设系统、教学辅助系统三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内又由若干类构成,每个类下面再分出若干条制度,显得非常详细和完善。我们认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管理制度;教材管理制度;校、处、教研室的职责权限等的规定等。

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如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呢?换一句话说,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遵循哪些要求呢?

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必须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法律、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法规精神。要在这些法律、法规、精神的指引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作出各项细则。由于各校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因此,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制定规则,一般来说,要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要注意这几个问题:①要从人才培养、实现教育目标出发,使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成为教育的过程。②要从实际出发,讲求科学性。③要考虑到时空性,既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也不能僵化,要对其不断改进和逐步完全善。④既要严肃,又要讲民主,尽量体现广大师生意愿。

6.校长与教学管理的关系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办好一所学校更关键的在于要有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校长在学校扮演的最重要角色,应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校长要搞好教学管理,除了在思想上重视,把教学管理摆到学校管理的中心外,还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学习和掌握教学理论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不懂教学的校长不是名副其实的校长;对教学没有独到见解的校长,不能成为名校长。简言之,校长必须抓教学,抓教学就必须学习和掌握教学理论。教学理论,特别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教学结构论、教学过程论和教学方法论。校长只有掌握了这些教学理论,才能正确地领导教学。

(2)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自参加教学实践校长要取得管理教学的主动权,还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把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找出来。要了解每个教研组本学年、本学期的主攻方向是什么,了解各学科教改的动态和进程,了解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经验等教学情况。校长可以采取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等途径,但主要途径是听课。另外,要掌握教学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校长还必须亲自参加教学实践,适当地兼一些课。

(3)善于指导教学校长掌握教学理论,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参加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领导和指导教学。指导教学不是找教师的“差错”,更不是自以为是地发表议论,指导教学是为了改进教学、探索规律。指导教学应注意一些原则,如教与学相统一原则,既看教师的教,也看学生的学;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相统一的原则及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原则等。总之,校长指导教学要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7.教学的常规管理

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的常规管理就是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工作进行的日常管理。

教学管理中有哪些应该遵守的常规呢?

教师教的常规

教师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查等。对这些基本环节应提出规格要求,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1)备课。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应要求教师做到四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作业。教师应该写教案或备课笔记,这是加强教学计划性的具体表现。教案或教学笔记应反映四个方面的要求: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②有主要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③作业布置,包括对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不同要求。④教学方法的设计。教案或教学笔记应体现教师在教学上的特色和风格,反对一味照抄教学参考资料。

(2)上课。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关键环节。上课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业和辅导,如课堂未听懂,知识缺陷多,作业不会做,进度跟不上,课外补课占去大量时间。因此,要强调课堂解决问题,要重视讲练结合。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领导干部按照这个标准来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按照这个标准来训练自己的基本功。

(3)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是使学生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有效途径,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可过多过难。小学低年级不应布置课外作业,其他年级也应尽量少布置作业。中学教师布置作业,要考虑其他学科,要考虑学生的休息娱乐,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可布置、可不布置的作业就不要布置。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主要是作业多、考试多。一门学科每天布置半小时作业,孤立起来看是不多的,但每门学科每天布置半小时作业,学生承担的压力就无法忍受。

(4)辅导。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因材施教的手段。课外辅导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自学,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消化教材。课外辅导要重在解决差生和优等生“吃不消”和“吃不饱”的问题。通过辅导,使差生逐步树立学习信心,迎头赶上,使优等生扩大知识面,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对中间状态的学生,主要是指导学习方法。辅导只宜个别进行,不可采用集体讲课办法。有的教师利用课外辅导时间,给全班学生讲课,实际上是加班加点,增加学生的负担。

(5)考查。成绩考试考查本身不是目的,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要重视对学生的平时考查,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实习等多种形式,检查教学效果。平时考查应有成绩记载。期中考试和学期考试,应在学校统一组织下,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出好试题,评好试卷,作好成绩分析工作。考试次数要严格控制,试题难易要适当,不搞突然袭击,不能只考死记硬背的东西。

学生学的常规

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有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等。对这些基本环节,也应提出规格要求,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1)预习。预习就是在教师讲新课之前,提前自己学习新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要预习。哪些课要预习,哪些课不需要预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时间来掌握,一般说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算术,中学的语、数、外、理、化等课,要养成预习习惯。预习的方法和步骤是通读、标疑、思考。即把要学的新课测览一遍,把不懂的内容标上记号,对后面的习题进行初步思考。预习是为了提高听课水平,培养自学能力。不要用预习来代替听课。

(2)听课。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学好功课的关键。听课要做到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重点笔记,踊跃答问。所谓专心听讲,就是听课时要聚精会神、思想上不溜号,行为上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所谓积极思考,就是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其他同学的提问和答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敢于提出问题。所谓重点笔记,就是要把教师讲课的要点,教师特别强调的、结论性的论述,重点地记下来,或在书上加批注。所谓踊跃答问,就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敢于积极给予回答。课堂回答教师的提问,是学生锻炼思维能力,锻炼即席发言能力,锻炼口才的大好机会。作为学生要主动利用这种机会,锻炼和发展这些能力。

(3)复习。复习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渡环节。复习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教材,消化巩固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复习要做到认真及时,把握重点,融会贯通,胸有计划。所谓认真及时,就是当天的功课要当天复习,这样才能减少遗忘;所谓把握重点,就是要把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弄清楚,把不懂的问题彻底弄懂,不留下知识缺陷;所谓融会贯通,就是不要孤立地死记知识,要把所学知识互相联系起来,可用摘要、列提纲等办法加以归纳,使之系统化;所谓胸有计划,就是要照顾各科,不要偏科,还要把经常复习与阶段复习结合起来。

(4)作业。作业是学生把课堂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途径。对于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做到课堂解决问题,作业要少,要适量,要有全局观念;对于学生来说,要严肃认真地做作业,要有刻苦的学习精神。“题海战术”和反对布置必要作业的观点都是犯了走向极端化的错误。

(5)小结。小结是学生学完一章或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后所作的总结。即回顾前一段的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得牢固,哪些地方存在着缺漏,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小结的目的在于把前面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小结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采用学生自己喜爱的形式,或写成日记,或写成周记,或写成讲演稿,或写个发言提纲,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对小学生,一般不必作此要求。

课堂常规

课堂常规就是课堂上要讲的纪律,其中有要求学生遵守的,也有要求教师遵守的。

(1)课前准备的要求。

①上课预备铃响后,学生即进入教室。

②备好各种学习用具,如课本、笔记本、语文和外语的字典、数学的圆规、三角板等。

③保持安静。

(2)上课过程中的要求。

①上课铃响后,教师应立即进入教室。教师登上讲台后,班长或值日生呼喊“起立”口令;教师答礼后,班长或值日生呼喊“坐下”口令。

②学生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先举手,答问要起立,不随便说话,不做小动作。

(3)下课及课间的要求。

①下课铃响后,教师应及时下课,不拖堂;经班长或值日生呼喊“起立”口令,教师答礼后,学生才能离开教室。

②课间不得在教室或走廊追逐打闹。

(4)课堂整洁的要求。

①要保持教室清洁,安排好值日工作,值日生要认真负责。

②不准随意移动座位或随便调换座位。

教学组织工作的常规

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有一系列教学组织工作。这些组织工作,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常规。

(1)学期初要做好的教学组织工作有: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讨论学校工作计划并订好教研组的工作计划;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安排好教学进度。

(2)学期中要做好的教学组织工作有: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进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检查;组织期中考试;分析前半学期的教学质量;作好期中教学小结,提出后半学期的要求和措施。

(3)学期末要做好的教学组织工作有:组织和安排总复习和学期考试;进行质量分析;作好教学总结,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安排下学期教师的教学任务,以便教师利用假期适当备课。

(4)寒暑假要做好的教学组织工作有:制订新学期(学年)的教学工作计划;组织教师休息或适当备课。

教务行政工作的常规

教务行政工作是教学工作开始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务行政工作的主要内容有编班、编排课表、编排作息时间表和每周活动总表、学籍管理、图书仪器管理、教务档案资料的分类与保存、教务表册的印制等,这些工作已形成常规,不可忽视。

(1)编班。现行教学班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做好编班工作,对于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培养优良班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编班要以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利于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有利于班集体的形成为基本出发点,编班的一般原则有:

①每班要男女混合。

②人数相差无几。小学每班40~45人,中学每班45~48人,男女生约各占一半。

③成绩好差搭配。好中差均匀分配,不要编快慢班。

④每班配备骨干。不仅要配备干部,还要把在体、音、美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合理分配。

⑤同一地区集中。如农村同一村庄、城市同一街道的学生,除个别有纠纷者外,应编在同一个班,以便开展校外活动和召开家长会。

⑥后进学生分散。顽童、后进生、留级生,应分散编到各班去,但也不宜平均分配。

班级一经编定,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要轻易让学生换班。

(2)编排课表。课堂教学是按固定的课表进行的。编排课表要有科学根据,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卫生学的要求,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常情况下,要兼顾到下列几个问题:

①要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编排课表最基本的要求是使学生在每一天都保持学习的高效率,应根据学习精力的变化曲线,合理安排。因此,凡是要多用脑筋、费精神的科目,最好排在上午一、二、三节。音乐、体育、图画、写字、自习等可排在下午。尽量做到作业多的课排在自习课的前面一节,理科课程与文科课程交叉搭配排,作业多的课和作业少的课搭配排,文化课与音、体、美等课交叉搭配排。

②要合理使用教师的精力,使教师有很好的工作效果。编排课表时要考虑到教师能够比较好地利用时间,便于教师有时间备课和批改作业,有时间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或进修提高。也要考虑到同科教师能互相听课。同一进度教师的课,一般应把老教师的课排在前头,便于新教师能先听课而后讲课。对一些有特殊困难的教师应尽可能给予照顾。

③要注意到教具、场地、教学仪器和其他设备的充分利用。如理化实验室,体育的场地、设施、器材等要充分利用,课时安排不要冲突,以免影响教学质量。

④要将团队活动和班会活动一并排入课表,使学生能有准备地参加这些活动,并搞好这些活动。

⑤编排课表时要注意听取教师特别是教研组长的意见,课表一经正式排定,就不宜随意变动,否则就会影响教学秩序。

(3)编排作息时间表和每周活动总表。作息时间表是全校的总调度表,规定了全校的上课、下课、用餐、娱乐、休息、睡眠的时间。应按季节的不同,及时调整。一般可编排三套作息时间表,即春秋令时间表,根据昼夜平分的特点来编排;夏令时间表,根据昼长夜短的特点来编排;冬令时间表,根据昼短夜长的特点来编排。

每周活动总表主要是合理安排每周的会议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每周五个下午,除上课、自习外,应将班会,团队活动,教工的党、团和工会活动,政治学习,学生的课外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大扫除等合理作出安排,并固定下来,使全校师生心中有数,知道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参加什么活动。

(4)教务档案资料的分类与保存。为掌握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基本情况及有关数据,以便制订工作计划和向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必须加强对教务档案资料的管理。这些资料可按以下项目分类:

①上级文件。包括中央、省、地、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文件。

②请示报告。包括本校招生、基建、人事、设备购置、师生奖惩等方面向上级写的报告的底稿。

③规章制度。包括各种规则、制度、工作条例、奖惩办法。

④计划总结。

⑤试题试卷。

⑥报表统计。

⑦外来资料。指兄弟学校、兄弟省市的交流资料。

⑧教师业务档案。包括教师来校的时间,每学期所任课程、年级、节数、考勤记载、进修考核情况、公开课教案、评议记录、在报章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目录及自制重要教具名称等。

(5)学籍管理。全校学生的学籍名册,分班分年级印好后,要装订成册,归档保管;要建立学生的学籍卡片(或叫学籍表),记载学生每个学期、学年的学籍内容,按班级编号,装订成册,妥善保管;学生自一年级入学至毕业的学习成绩,要准确地登记在统一的学籍卡上;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毕业登记表,要分班、分级归档保管;学生转学、休学、复学、退学、肄业、毕业等证件的存根要分期、分年保管;学生证、校徽号码登记簿,要装订成册;历届学生的去向情况要及时登记。

(6)教务表册的印制。学校经常使用的教务表册,有以下几类。

①教学类:包括教学进度表、教科书调查表、各班周课表、教师任课表、全校总课程表、教室日志等。

②考勤类:包括教师、学生的请假单,教师、学生的缺课记录,教师请假统计表等。

③成绩类:包括学生成绩表、年组成绩表、各科记分册、学生成绩通知单、成绩登记表、成绩统计表等。

④证明类:包括毕业证书、转学证书、肄业证书。

⑤记载类:包括历届教职员生人数统计,历届毕业生名册,历届休学、退学、转学学生名册,历年各级学生成绩不及格人数、留级人数统计表,历年最优生及三好生名册等。

⑥注册类:包括注册登记表、学籍表(卡)。

⑦图书仪器类:包括购书薄,借书证,仪器、标本、器械、药品总登记簿等。

(7)图书、仪器管理。图书和仪器是学校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料和教学工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大作用。图书、仪器管理,也应建立常规。中学应设专职人员负责,小学则由教师或行政人员兼管。图书室(馆)、实验室属教导处管辖。

图书室(馆)的任务主要是购书、保管和流通三大方面,同时要健全图书借阅和赔偿制度。购书环节主要是要做到所购图书要适用,不可滥购一气。图书的保管,主要是做好图书登记、编目、分类、上架等工作,并注意防蛀、防潮。图书的流通,要从方便师生出发,建立合理的借阅制度,作好新书介绍工作。为保护图书,要建立赔偿制度,并严格执行。

教学仪器是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的物质条件,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实验室的任务是配合教学,整理和装置必需的教学仪器,以便师生能顺利地进行教学实验。一般中学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别设置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小学应设置自然常识实验室。仪器的购置,要根据教学需要和经济条件,逐步充实;仪器的存放,要依据教科书的体系,科学分类。对于易燃、有毒等危险药品和贵重仪器,要放在安全可靠的地方。每次实验之后,要及时清理。每学期要定期清查,发现破损,要及时修整、补充,如有遗失,要及时查究。管理人员要和教师一道,共同研究建立与健全仪器管理、使用和操作制度。

8.教学的有效管理

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管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和有效进行的前提。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管理,或者课堂教学管理不当,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人高等师范教育工作者们较多关注的只是课堂教学的改进,而相对忽视课堂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加强学校课堂教学管理,适时调整管理策略以适应优质课堂教学的需要,是当前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影响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因素

教师是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管理的决策者。教师的素质高低是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需要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学科的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的基础性必备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必备的特殊的专业知识。据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以及师范生,对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掌握都不能令人满意。然而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教师职业独特性的体现。教师职业的独特性突出体现在具有其他受过同等学历训练的人所不具备的丰富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上。学校是教师专业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中小学,他们上学前均已拥有不同程度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并且有相当部分是所任职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和骨干教师。为此,学校必须对现有学生业已形成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进行诊断与调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教师专业化教育,使他们各种知识结构得以合理建构,才能确保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有别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部分从事成人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师尚未能真正将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来认识,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完全地、充分地体现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双专业特色,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误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管理是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因而不能很好地为学生(为人师的学生)展示其教学和管理的双示范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学校毕业生在中小学教育中未能充分体现专业化教师教育优势的主要原因。实践证明,教师管理能力的高低、管理作用发挥得如何,已成为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当前,学校的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如何?据我们实地调查,发现仍有相当多的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比较低。影响学校的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业务素质偏低人的素质是形成管理能力的重要前提,是提高管理水平之源。当前,不少学校的教师因业务基础知识欠缺,再加上备课不充分,没有透彻理解教学内容,讲课照本宣科,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放弃“主业”而大搞“副业”。这部分教师虽也看到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但由于自身的不足,因而不敢去严格管理学生,只好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放任自流,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2)课堂教学管理乏术学校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必备的课堂教学管理理论知识和相应的管理经验,因而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高,易出现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的现象。其体现在:一是部分教师面对无序的课堂教学秩序束手无策;二是部分教师过高估计学校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认为课堂教学管理是大学生自己的事,而放松对学生学习的管理;三是部分教师未能担当起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者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管理者的重任,片面认为自己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只要把所传授的知识讲清楚讲明白就是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因而课堂教学存在比较严重的“有教无管”的现象。

(3)教学管理制度缺陷近年来,学校加大了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收到了初步的改革成效。但是一些教学管理制度由于自身缺陷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比较突出。如近年来实施的学生给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打分,虽然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但也有个别学生对某些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业务素质高、教学效果好、敢于和严于管理学生的教师打低分,而对那些业务素质较低、教学效果差、千方百计讨好学生、给学生“送分”的教师打高分。其后果是,一方面使部分教师害怕因严格管理学生致使学生给自己打低分,影响自己教学业绩的考核或教学评优,而放松对学生的课堂教学管理;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挫伤了那些管教管导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造成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

(4)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落后据笔者深入课堂听课所了解,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学校的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管理的权威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整个课堂教学管理更多地倾向于行为控制和程序化问题的解决,侧重于规章规则和学生的服从,注重课堂秩序和规则性,这种管理遵循一种单向的运作原则,即课堂所有活动及进程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进行,禁止把行动建立在学生个人内在价值的体现上,而是建立在对教师的严格服从和诚恳态度上。通过对此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始终居于主控地位,课堂教学管理过程即为教师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的过程。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加强教师的权威与效力,确保课堂的秩序性,从而为教师创造了面对众多不同需要和不同条件的学生进行快速灌输知识的极好条件,但是通过教师是权威者的模式而采取暂时的行为控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思想问题,依靠行为维持的课堂教学安静,难以使学生收回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思维,课堂教学效果仍然很差。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这种约束多、弹性少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校课堂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需要加以变革。

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

在课堂教学仍作为学校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今天,教育工作者要想成功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及时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适时调整管理策略。

(1)明确课堂教学管理定位,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管理的关系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管理过程,教学具有认识与管理的双重任务。课堂教学管理是在课堂教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提出,并逐步形成的一种有序的、规范化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隐含着充分的管理因素。事实上,教师课堂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相伴产生,二者之间存在同生共轨的关系。有序高效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可以说,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它们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诸变量发生相互影响。一方面,课堂教学管理影响教学;另一方面,教学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管理。如,教学设计如果能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就能预防一些课堂问题。同时,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管理是共生的,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因为二者在目标、实践主体、稳定系数等方面有别,故不能将二者混为一体。

(2)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思想是学校课堂教学管理的“纲”正确的课堂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灵魂。课堂教学管理首先应是课堂教学思想的管理。课堂教学思想是指导人们将关于课堂教学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转变为指导人们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主张和具体要求,是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所努力想要达到的标准。当前,我们认为学校要围绕“以学科的师范性为先导,以学科的学术性为前提,以学科的基本思想为主线,以学科的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学科的示范性教学为手段,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等方面构建自身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只有用体现时代精神和师范特色的课堂教学思想来指导,课堂教学管理改革才有方向,离开了先进的课堂教学思想指导,课堂教学管理改革只能是一种盲目的探索。

(3)营造和保护相对平衡、协调共进的课堂教学生态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在自然界中,每一个生物与非生物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如果其中一个因素遭到破坏,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导致生态失衡。课堂教学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之间和谐共处所构成的教学生态系统是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要营造和保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教师必须注意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要适时转换角色,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课堂教学生态中,教师处在一个由学生因素和环境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课堂教学生态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拥有多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榜样、心理医生、家长的代理人、朋友与知己等各种不同的生态角色,以发挥多样的教育功能。

二是要主动营造帮助学生做成功者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以“帮助学生做成功者”为基本指导思想,努力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课堂教学环境能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三是改善课堂的生态空间环境。教师要从方便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适时改善他们所处的课堂生态空间环境,比如课堂中座位的改变就是一种形式,使其传递这样一条信息:学生是重要的。四是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要使课堂教学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师生关系必须是互助关系。师生建立起互助关系,便可减少许多猜疑、对立,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会接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就更为融洽,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4)注意反思和整合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能给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一种富有成效的操作程序,有利于建立规范的课堂教学管理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无论一个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多么先进,它也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镜像”。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规律和课堂教学管理实践的“中介”,不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必然性的特点,它只体现人们对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反映课堂教学管理规律的某一侧面,而且它还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受制于建构者的见识、经验和课堂教学管理环境。因此,我们要注意学习、借鉴现有的各类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类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建构适合学校课堂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5)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课堂教学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制度建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建设一套合理的、进步的、科学的、合乎成人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有生命力的、为广大师生所向往、追求和拥护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学校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任务。因此,学校要认真反思业已推行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对那些经实践检验证明有缺陷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予以改进和完善。但是作为管理者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要使管理效益最大化必须做到既要用制度约束人,又要解除制度对人的约束。

为此,在健全完善具有约束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我们也要及时制订出更多强化良性课堂教学行为的激励政策,如课堂教学管理的奖优罚劣制度。对于那些在教学工作上兢兢业业,敢于管理和严于管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业绩,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那些不负责任,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的教师,要限期予以改正;对那些长期不能改变课堂教学混乱秩序的教师,要给予亮“黄牌”;对那些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亮“红牌”,调整其工作甚至让其待岗或下岗。我们相信,如果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并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定能有效克服课堂教学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从而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

(6)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中要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站位和随时做好跑位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舞台两个缺一不可的重要角色,如何将教与学这出戏演好取决于师生在舞台上的相互位置。据有关研究认为,当前教学舞台上教师教学站位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站位;

二是教师压着学生走,教师与学生对立的站位;

三是教师围着学生转,教师被后进生包围的站位。

据观察发现,学校相当多的教师的教学站位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显然上面所提及的三种教学站位都是不正确的。“站位”不正确,教师就难以发现来自学生的智慧,难以真正实施创新教育。据此,我们认为教师面对不同学生,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的站位应当是动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自始至终尊重和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性需要,把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好视为课堂教学的奋斗目标,适时调整自己与学生的位置关系,恰当地站在激发、引导、助手、朋友、大喊“加油”的热情观众的位置上,并能熟练地进行跑位,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智能,从而产生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7)强化学生自主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管理的主人对于学生课堂教学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近年来,我院要求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要树立“相信学生能管理好自己”的教育信念,视学生为课堂教学管理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管理与自主课堂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努力将学生从消极的被管理对象变成积极的管理者,尽量将教师从繁杂的课堂教学管理中解放出来。同时为切实提高学生课堂教学自主管理的意识,与学生签订课堂教学管理合同,开展以杜绝课上“三闲”(“闲话、闲事、闲思”)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管理实验。

实践证明,通过合同管理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心,有助于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负责,对班集体负责,从而有效抑制课堂教学问题行为的产生,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效益。

(8)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课堂教学管理新理念并付诸实践管理就是服务。课堂教学管理要为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服务,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学生到底有哪些正当需求和如何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乐趣、感到满意,并获得发展。依据“管理就是服务”的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学校要重新审视当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所承担的职责和赋予的角色,使被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从先前被动地接受任务(或为完成任务而必需的资源)转变为主动获取资源、信息,并在不断的知识积累和个性化的创造中实现组织目的和自身价值;要求管理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课堂教学管理发展方向和科学的课堂教学管理决策,并为被管理者提供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等服务,而不是给他们施加太多的控制和管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将管理的服务定位于对发展较好的学生锦上添花、对发展有障碍的学生雪中送炭、对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后激励、对学生遇到学习挫折后鼓励、对学生正当需求的全身心的满足和对学生不正当需求的循循善诱等方面上,就能较好地将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践。

(9)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与管理专业化水平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重视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与管理专业化水平。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学校要坚持做到:既要一手抓课堂教学研究,更要一手抓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只有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管理关系,牢固树立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实际操作者,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有教育资源的主要管理者的理念,才能使学校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规范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管理行为,从而保证他们的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管理的良好行为成为受教育者观摩与学习的典范。

9.教学的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对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就是通过对未来教学工作和活动的设计,控制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并取得最好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计划管理,就是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范围内通过校长、教导主任和全体教师的辛勤努力,将各科的教学计划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具体组织、落实,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对校长而言,要开展教学计划管理,首先要熟悉有关的教学大纲,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计划,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计划指导。其次还要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范围内,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更明确具体的学校教学目标体系,把宏观层面的国家教学大纲与微观层面的学校教学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导主任是联结校长和教师的桥梁,是学校教学计划管理的具体执行者。他要协助校长管理全校的教学工作,同时又要直接领导各教研组的教学活动。所以他也要熟悉有关的教学大纲,掌握各学科贯彻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并对教研组工作加以指导。为组织好教学计划管理工作,一般来说,教导主任应要求各教研组订出每学期、每学年的教学研究计划。教学研究计划应包括教学研究的基本精神、主要项目、基本要求、时间、地点、工作负责人等内容。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管理,还应该对教师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进行管理。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制订课程教学的计划,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多加钻研。对于学生,教师要指导他们制订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和改进自学方法。此外,预先拟定好考核学生成绩的标准,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也是教师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考核的结果才能最直接、最有效地显示教学管理的水平。

教学组织管理

实施教学组织管理,可以从三方面着手:抓好教研组建设、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务以及完善教务处的工作。

(1)抓好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各科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集体,同时也是学校教学行政的最基层组织。抓好教研组建设,建立良好的教师集体,形成良好的教风,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成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研组建设可遵循以下原则进行,一是要按照不同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一般来说,同一学科教师在三人以上,学校应考虑成立教研组;不足三人者,可将性质相近的学科教师组织起来,成立多科性的教研组。二是要有相应的制度。教研组成立后,就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教研组的定期会议制度、备课制度、相互听课制度、考勤制度等。三是要选好教研组长。教研组长最好上下结合来选定,他应德才兼备,管理能力较强,在业务上也有较高的学科教学能力,并在教师中享有一定威望。

(2)科学合理安排课务。学校安排课务非常有讲究,既要考虑到教师原来的专业背景、学识专长,又要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此外也要适当考虑教师的年龄特点。虽然每个教师的任课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如教数学的一般不会轻易改教语文,但也应该考虑适当的轮换制度。如新教师到校任教后,最好先让他有个大循环,从初一年级教到初三甚至高中年级,以使其对中学的整个课程有一完整的了解,然后再相对固定某一两个年级段的课程教学。

(3)完善教务处工作。学校教导处是学校组织的管理中心,它要负责编班、制表(每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每周活动表)、征订教材、安排课务等工作,还要管理学生学籍、组织期中或期末考试、评估考试质量等事项,此外还要承担文印、资料统计等教务行政活动。在一些学校里,甚至教师的业务进修也是由教导处负责的。可见,教导处的工作是繁忙而重要的。加强教导处的管理,最主要的是要使教导处的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才能切实提高学校教学组织管理的效果。

教学质量管理

什么是教学质量?什么又是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可以笼统地讲即是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所达到的水平。而教学质量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协调和控制,促使教学效果达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要求。很显然,学校如果只有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而无教学质量管理,那么教学过程管理将是不完整的,因为检验教学过程管理有效与否的标志之一就是教学质量问题。

(1)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首先要对教学质量有一个科学性的认识。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全面的发展,其中既包括学习成绩方面,也包括品德、身体、审美能力、劳动观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全面看待学生的发展质量,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展开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2)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认识教学质量问题。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活动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学质量管理应从这两方面入手,而不应单单把眼光注视在教师的教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质量比教师的教学质量更为重要。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学生善于不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有没有养成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应该列入教学质量的范畴。教学质量管理就应该在这些方面制定出相应的评估标准,并订出具体的管理措施。否则,就会出现光有“教”的质量,而无“学”的质量的局面,即学生考试很出色,因为教师在做大量习题、猜题等方面“教学有方”,但却没有同样出色的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形成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情况。

(3)教学质量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少数拔尖学生。真正出色的教学质量体现在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只注意那些尖子学生的质量发展情况,置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于不顾,不是真正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些学校为了让升学率提高几个百分点,有意不让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有关的考试,这严重违反了教育法规,剥夺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当然也不符合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4)教学质量管理要体现一种全过程的管理。也就是说,在实施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存在一个质量管理的问题。要从单纯检验教学质量的结果,转向检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的辅导、学生的预习、听讲、作业、实习、考试等等,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5)要确立全员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全员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不但主要科目的教师要参与,其他科目的教师也要参与;不但上课的教师要参与,不上课的学校后勤辅助人员也要视情况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提供条件。学校则要建立一种全员岗位责任制,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奖惩手段,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以上这些方面,只能说是一种对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上的认识,真正的实施模式还谈不上,因为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教育管理学界还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教育科研的进一步深入,一种既能保持过去较扎实的质量传统,又能对学生的全面身心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一定会设计出来。

10.教研组的工作管理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基地。有了教研组,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可以共同研究、交流经验、集思广益、互相帮助,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教师集体、形成良好的教风等起着积极作用。

在现代学校中,教研组的主要工作任务一般有以下几条:第一,组织教师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并对计划进行初步审查;第二,组织教师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开展与教学有关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级教研部门开展的教研和培训;第三,组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举行观摩教学,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第四,组织开展学科课外小组活动等。

加强对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是教学管理活动的一个方面,学校领导对教研组工作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组建教研组。按不同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一般说来,同一学科教师在三人以上就应成立教研组;不足三人时,可将性质相近的学科教师组织起来,成立多科性的教研组。

(2)选拔和培养教研组长。教研组长的产生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出面委任;一是由教师选举。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组长应是教学水平较高,组织能力强,思想进步,工作负责,在教师中有一定威望的教师。学校领导要指导、帮助教研组长团结教师,形成良好的集体;要支持教研组长的工作,尊重他们的意见和主张,关心他们本身的学习和提高。

(3)建立相应的教研制度。教研组成立后,就应当制定相应的制度,如教研组的定期会议制度、备课制度、相互听课制度、考勤制度等。要让教师知晓制度,根据制度要求,开展常规教研活动。

(4)指导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工作。要根据各教研组的特点,确定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给有经验的教师分配一定的研究课题,在有条件的科组、班级进行教学改革的试验。

(5)经常向教研组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学校领导在深入教研组的过程中,要通过听课和参加活动,经常分析研究各学科教学中的主要经验和问题,及时向教研组提出意见和建议。

(6)帮助教研组长总结教研组工作经验,定期组织教研组工作经验交流等。

11.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

教学组织形式的涵义

教学工作不仅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而且还要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时间和空间应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带有综合、集结的性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等教学的组成部分,最终都要综合、集结到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中,并通过这种或那种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其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得正确与否,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例如,苏联20世纪20年代和我国1958年的一段时间以及“文革”的十年动乱时期,由于随意否定了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然而与此同时,从另一方面看,长期以来我们又把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过于绝对化、凝固化,结果造成许多令人遗憾的情形,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因材施教的理想难以实施,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力培养受到压抑等。由此可见,教学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实在是很大。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总是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如一定社会对人材培养的要求,现时代学校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手段的变革所提供的必要性和可能条件等。时代变化了,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和发展

如上所述,教学组织形式并非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将一些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一历史的回顾。

(1)个别教学制。这种形式的教学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学校。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学生授业,后来虽发展为一个教师教一个班组的学生,但在一个班组里学习的儿童,年龄、程度和学习的内容、进度各不相同,教师进行的仍是个别教学,只同一个个学生发生联系。当教师在教某一个学生时,其余学生的学习基本处于自流状态。这样的教学,学习效果差,效率不高。我国古代私塾就属于这种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2)班级教学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个别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因而相应地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育内容,加快教学速度等。近代的班级授课制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夸美纽斯在17世纪概括并建立一套班级授课的教学制度:固定的、相同的开学时间,同年龄的儿童一起学习同样的内容,同时作同样的功课,教师对所教的科目作周密的计划,使学生每年、每月、每日甚至每时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应该说班级授课制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它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普及了教育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故逐步被世界各国的学校所普遍采用。

(3)导生制。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生产需大批具有初级文化的工人。扩大初等教育的客观要求日益迫切,英国的牧师倍尔和教师兰喀斯特在初中教育中倡立了导生制。它是由教师先将年级较高,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讲授和训练,然后再让这些学生担任导生去转教其他学生。理论上说,按此制度一个教师可通过导生教几百个学生,迅速扩大初等教育的受教育面,但实际上,由于导生所能接受的知识极其有限,而他们所能转授给其他学生的学习内容就更为贫乏,因此这一制度存在不久就消失了。

(4)“新教育运动”中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家曾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一段改革历史后来被人称为“新教育运动”。在新教育运动中,教育家们针对班级授课制只能强求各个儿童齐步前进,不能适应个别差异的弊病,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立的一种教学制度。他主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摒弃教科书,废除班级授课制,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每一单元活动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执行,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教学的一般程序为:

①决定目的(包括引起动机);

②制订计划;

③实行计划;

④评价或验证。

他认为,教师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选择在设计活动时所需要的材料。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道尔顿中学创行的一种教学制度,又叫“道尔顿实验室教学制”。之所以用“实验室制”的名称,是因为提出者认为学校应该是“社会学上的实验室”,学生是其中的实验者。强调从适应儿童的个性出发,主张取消按班级进行课堂讲授而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由支配时间在各科作业室自学,教师只起顾问作用。

文纳特卡制是美国教育家华虚朋于1919年在伊利诺伊州文纳特卡镇公立学校创行的一种教学制度。其特点是提倡教学个别化,“学校社会化”,以发展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意识。华虚朋为文纳特卡制设定了四个目标:

①给儿童以优美快乐的生活;

②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

③个体的社会化;

④养成儿童普通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这四个目标,把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儿童将来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如阅读、写作、计算等。第二是创造的与社会的活动——使儿童个人的能力和社交意识得到发展。如音乐、美术、文学欣赏等。这种形式也是在“儿童本位”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自我辅导主义的影响下提出和形成的,“其课程在于发展每个儿童的个性,培养每个儿童独立创造的精神,所谓教师,只不过是暗示观念、指示方法、施行测验以鉴定儿童有无进步的一位指导员而已”。

以上几种学制都是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弊病提出来的,由于它们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因而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扩大知识范围,锻炼实际工作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形式都未能解决学科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问题,使教育的作用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服从于学生的自然兴趣,或是让位于机械的作业指定,结果对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带来了负面影响。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说明: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其中不少教学形式虽包含了合理的因素,但也存在不少缺陷。实际上,很难有十全十美的教学组织形式。不管怎样,从对现代教育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教学组织形式来看,还应属班级授课制,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也基本以班级授课制为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但班级授课制也有明显的弊端,例如,它无法兼顾到同一课堂里实际存在的个体差异,只强调全班学生要在同一时间内按同一教学进度去学习同样的内容,因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组织形式而受到制约。

当前,面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许多人都意识到,单纯的以教师讲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讲授,或是以儿童为中心,按儿童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以获取知识,这两种形式都不能使教学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而有些人在思考,能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福建省某中学教研室通过深入教学实践,艰苦探索,创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小、个”(“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学”)课堂教学形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大班导学”,即教师面向班内全体学生的教和导,教学着力点是导,其功能是导,即激励、启发和导向,创设自主学习、探索的条件和环境,抓住重点,指导方法,教会学习,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议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有组织、有指导的小组互学、互研、互助活动。学生在互帮互学中,各展所能,共同解决问题,共享成功喜悦。“个别辅学”,即学生在独立练习与思考过程中,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或小组中去,因人制宜、因题制宜给予个别询问强化、辅导解析。此种教学组织形式兼顾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了他们不同的层次的需求导致对知识接受的不同要求,因此教学成果十分显著。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另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正在悄悄出现,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是“远程教学”。远程教学其实有很多形式,有电视大学的形式,也有电脑网络教育形式。远程教学的特点是教师不在学生跟前,学生也不必非在教室内上课,在自己家中依然可以进行。由于远程教学不受地理、校舍以及师资条件的限制,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可以预料,随着信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远程教学形式将会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很有可能有一天,远程教学特别是其中的网络教育形式,会对现在的班级授课制提出挑战,并最终取代班级授课制形式。

“小班化教学”的出现

“小班”是教学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通常指的是一个班级学生数在30人以下。由于班级规模的缩小即意味着教学成本的提高,因此“小班”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后半期,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高要求导致对教育普及的需要不断强烈。各国公共教育制度开始兴起,学生入学人数急剧增加,学校规模迅速膨胀,例如早期美国一些城市小学,班级人数都在60人以上,到20世纪50年代,班级人数仍在四五十人左右。到了6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人口的自然出生率开始下降,这在一定程度造成学校入学人数的逐年减少,再加上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所以这些都为班级规模的缩小奠定了物质基础。当班级人数减少到一定程度,如在20至25人之后,我们就把这种较小的班级人数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方式称之为“小班化教学”。实行小班化教学以后,教学活动及其效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表现在:

(1)教学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得到重组;

(2)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密度大大增加,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和睦;

(3)教学手段的创新有了可能;

(4)因材施教的实施有了条件。

这几点表现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是有益的。当然,由于小班化带来了教学成本的提高,故在发达国家较为普遍,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推行得较为缓慢。

小班化教学在我国的发展

在我国,小班化教学的出现与推进还是近年来的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小学的入学人数大大减少。这种生源减少而教师队伍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为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小班化教学首先在上海出现了。

上海的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是为了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一流基础教育的需要。从1996年以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为先行试点学校到1997年秋试点学校进一步扩大,实验组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现行的实验内容包括:教室配备做到一个班级2个教室或两个班级3个教室,除上课用教室外,另一教室作活动教室用。教室内设有科技角、生活角、玩具角、展示角等,有的还有录音机、幻灯机等电化设施;课桌椅排列形式有改变:由单一的“秧田型”变为“马蹄型”、“口子型”、“小组型”等形式,促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心理与空间距离减小;试点班教师实行包班制,即每班2.5名教师,改变每位教师只教一门课的常规,而是兼任几门学科,安排具体的工作,如生活与劳动、体育锻炼、班队活动及社会实践等综合教学。

与四五十人的大班教学相比,小班教学的好处显而易见:(1)是学生数量少,有利于教师真正实行“因材施教”;(2)是学生由于可获得教师的更多关心和辅导,学习成绩有一定提高;

(3)是教师由于在课堂上很容易与所有同学交流,学生的语言表达机会与活动机会大大增加,思维更趋活跃;

(4)是同学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小班化教育”的推行,教师对此大为欢迎,社会舆论对此也好评如潮。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所有的学生,要让每个学生享受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发挥他们各自的特点,从而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而我们也的确能从“小班化教育”中体会到这些内容。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人们在赞成和鼓励对其继续深入研究和推广的同时也应看到实验中的困难。

第一,资金的投入。小班教学是一项昂贵的教育投资。班级大小的变化会极大影响学校总开支的多少。开设小班,就意味着要占用更多的教师,使用更多的教室。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如果全国的学校平均每班减少10名学生,单支付教师的费用就要增加85亿美元。

第二,教师难以适应。教师一人包班,观念要更新,教学要探索,要求高,任务重。长期以来,教师还是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大班模式,在“小班化教育”中虽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常常还会回到大班模式。

因此,在推行小班教学的同时要有配套的教学方法改革,否则小班教学是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的。随着实验不断深入,可能有更多的困难会出现,为此,我们必须及时地加以总结,以有力地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