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全面管理和工作规范技巧(学好玩好学校与教育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学校领导管理组织

1.学校管理组织的涵义

首先认识一下组织的涵义,可以从三方面给组织下定义。从动态角度看,组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构成模式,是人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彼此分工合作、相互影响的活动系统。更简白点说组织是一个人际关系的网络,它不仅限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权责关系,同时也要求成员根据自己特定的地位去扮演一定的角色,形成一定的等级体系,并在这一体系中以自己特定的行为方式去从事某些活动。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组织又是一个有着生命活力的生长体,它随着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演变而不断进行自动调整,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静态地看,组织就是社会集团,是一个集团内各种关系的系统总和。组织将与该组织的生长体有密切关联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环境等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与社会信息系统。

在了解了组织涵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给出学校管理组织的涵义,学校管理组织就是以由学校的老师、学生、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学校的环境以及学校的氛围等等构成的一定关系系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如年级组、教研组、班级、团队。

2.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原则

要想管理好学校,就要有一个设置合理、办事高效的管理机构,由此学校的管理机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中小学为例,设置高效合理的管理机构有必要遵守以下原则。

不求多,只求精

学校机构设置要精简干练,可设可不设的坚决不设。因事设人,而不是因人设事,这样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

集权与分权

给校长一定的权力,是为了加强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校长的权力过大,又容易造成个人专断,产生官僚主义,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为了妥善处理这一对矛盾,最好的办法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并重。贯彻这条原则,最重要的是实行岗位责任制,各部门的职责是什么,各级管理干部的职责是什么,一般工作人员的职责是什么,都要明确,上下左右各司其职,依职尽责,主动处理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

强化横向协作

各个机构之间,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积极协作,建立良好的横向关系。行政与工会之间,教导处与总务处之间,教研组与教研组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班与班之间,都需要加强这种横向协作互相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协作比分工更重要。因为事业在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有些问题一时难以确定应由哪个机构管,或与好几个机构有关,这时横向协作就显得意义重大。

保证信息交流畅通

学校工作的范围很广,包括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总务工作、体育卫生工作、人事保卫工作、课外教育工作等。要对这些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决策和指令必须准确、迅速地下达到执行人员;而执行情况和效果又能及时地反映上去,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左右通气。为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学校机构的设置上,结合考虑学校信息联系的特点以及信息联系的方式,同时要考虑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于学校管理之中。

量体裁衣

每一所学校有每一所学校的独特情况,因此,机构设置时要考虑到自身的具体情况,切莫盲目攀比,强求一律。如学校是否设政教处、校长办公室,可以根据各校自身的情况决定。

以上这些机构设置的原则,对学校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设置管理机构时,有必要参阅一下。

3.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建设

学校行政组织机构是学校为了保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维持学校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类组织。另外,学校为了监督、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又设立了非行政机构,这两类组织互相配合密切协作,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良性运转。

学校行政组织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处:

校长办公室

这是校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校务的办事机构,其日常工作包括:对外联系、接待、文件收发、报表统计、信息反馈等。通常设主任和干事一二人。

教导处

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领导各教研组、年级组的业务工作,同时兼管学校中与教学业务有关的科、室,如实验室、图书馆、文印室等。一般设主任、副主任若干人。

教研组

为学校的基层教学活动单位之一,负有组织本学科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等的责任。通常设组长1人。

年级组

为同一年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集体组织,其任务是了解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情况,协调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的关系,组织本年级师生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等。

政教处

为管理学生思想工作、组织学校各种德育活动的机构,对各年级组的德育工作的展开负有领导、管理和协调责任。通常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政教处并不是学校的常识机构,有很多学校就不设置这一机构,如不设置,它的日常工作由教导处负责。

总务处

其职责是组织和管理学校的后勤工作,包括安排经费的使用、学校的基建、校舍的维修、账目的支出和报销等,同时兼管学校的食堂、宿舍、校办工厂等。一般设主任、副主任和办事员若干人。

在这六处中,教研组和年级组很多时候是并存的,这就出现了以谁为行政主体的问题,这要视学校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平行班级较多的学校宜以年级组为行政主体,当然也要兼顾到教研组的活动;而规模较小、平行班较少的学校,宜以教研组为行政实体,但也要不忘适宜地举行同年组的教师进行一些旨在了解学生思想和发展情况的活动,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学校非行政组织机构建设

学校非行政组织机构建设也很重要,通常设置下列几处:

党支部

一般规模较小的学校,不设党委而设党支部或党总支。党支部除着重抓好学校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外,还对学校的教学、人事、财务管理等工作负有监督和保证实施的作用,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也要听取他们的意见。

工会、教代会

多数学校设有工会组织和教代会组织,其性质属党政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它们是党政联系群众的桥梁,负有下情上达、向学校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推动学校民主管理、依据有关教育法律或劳动法律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组织教师开展休闲活动等责任。

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

前者由青年教师和符合年龄要求的中学生组成,参加者须具备一定条件。后者由学生构成,一般没有严格的加入要求。这三种组织均属党政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活动内容可涉及思想教育、教学、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等。

研究性团体

一些学校成立了有关的研究性组织,如教学研究会、专家协会等。这些组织对学校工作有着有益的促进作用,学校应给予有力支持。

5.学校行政组织构成模式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有所不同,有的甚至相差极巨,再加上中学与小学的情况又有许多不同,所以我国行政组织构成没有固定的模式。这表现在:

(1)并非所有中学都设有政教处,不设政教处的中学,其学生的德育活动由教导处统一协调。

(2)绝大部分的小学不设政教处。

(3)有些民办学校的行政组织有其特殊结构形式,如在校长办公室上层还设有校董会,校董会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对学校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然后由校长执行。

(4)一些学校不设传统的“两处”或“三处”,改设有关的委员会,如思想教育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后勤管理委员会等,学校通过这些委员会直接领导相关的职能部门。第五,随着对教育科研工作的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立了教育科研室,负责统筹和协调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此外也有不少学校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第六,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部分学校成立了校办工厂(或校办农场、商店)。

虽然我国现行的学校行政机构构成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大体上还是相近的,较为普通的构成模式是:校长办公室下设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其中政教处多为中学设置。教导处和政教处共同负责各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日常工作,此外教导处还兼管图书馆、机房、文档室等与教学有关的工作。总务处负责学校的一切后勤保障工作,如财务、住宿、膳食等等。

另外,我们要注意,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社会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到学校组织机构的设立。例如,目前在城市,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入学高峰已经从小学转移到初中甚至高中。在这种背景之下,小学招生数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完全有可能导致“包班制”的出现,即一个教师将一个班级的主要课程都包下来,既教数学,又教语文,还教一些其他课程。由此将导致学校组织机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定位将改变,每个包班制教师甚至可能直接接受教导处或校方的领导和管辖。再有,现在不少地方实行了学校合并,即将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中学(重点校)与薄弱学校兼并、合并或联合办学,导致中学规模的扩大,这样一来,分部制的机构管理形式可能会越来越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另一特征:总体稳定和局部改变相结合的建设格局,将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长期存在下去。

6.学校决策组织的改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学校中普遍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党组织的保证临督;对学校工作的全面负责和教职员工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校长负责制的实行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党政不分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同时,也实行了校务委员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制。校务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设立对于加强科学决策、保证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和完善监督机制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这两种体制也存在着弊端。校务委员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制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且互相监督,防止个人专断和滥用职权。但缺点也很明显,比如不表态互相推诿,致使迟迟做不出决策,贻误了时机。校长负责制责任明确,决策迅速,效率较高。但是,由于受个体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易产生决策失误以及个人独揽大权、滥用职权的现象。鉴于两种体制的利弊,国外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对执行性、技术性一类的事物,校长负责制较适合,而立法性、顾问性、决策性一类事物,宜采用合议制,即校务委员会制或职工代表大会制。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组织变革趋势是两种制度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在英国,许多中学设立校董事会。它对学校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如经费年度预算、课程安排、教职工聘任、晋级和人事变动、对学生的处分等。其人员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有地方教育当局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学生代表等。在运行机制上,董事会具有“议会”的性质,一般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校长是校董事会成员,同时是学校行政负责人,校长对校董事会负责,执行其决策并处理学校行政事务。简言之,英国中学组织结构决策层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体制。在我国,90年代以来兴起的民办中小学,也大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是学校的决策机构,负责决定学校的重大问题。校长对董事会负责,全面领导学校的行政事务。这是一种合议制和一长制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它既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避免校长专权,又保证了校长在行政事务方面有职有权。基于此,有的学者提出在中小学建立学校决策委员会,实行学校决策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决策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形同校董事会,一切有关学校的“大政方针”均由它作出,校长要对它负责,执行它的决定。根据我国国情,会议主席可由校长担任,但是,其成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包括校长、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而且还应包括教职工代表、家长代表、社区教育委员会代表和学生代表;应明确代表资格规定,各种代表均由其相应的代表大会或组织选举产生,以保证其参政的权威性和责任心;学校决策委员会运行采取“议会”方式,通过投票或其他表决方式做出决策。

7.教师管理组织的改革

教师管理组织在我国多实行三种形式:一是年级组;二是教研组;三是年级组、教研组并存。由于教研组和年级组具有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职能,因此,大部分学校采取两种体制并存,以其中一种作为行政主体。换一句话说,以一种组织为主,而另一个则带有临时集合的性质。如果采用以年级组为行政主体的组织结构,教研组就成为临时性组织,强调的重点是同一年级不同学科教师在工作中的相互协调配合;如果以教研组为行政主体的组织结构,年级组则带有临时集合的性质,在发挥同一年级不同学科教师教学合力的同时,重点强调教学与科研。

年级组是同一年组的教师组成的旨在交流经验、思想、学生情况的一种组织形式。从其人员组成看,它又有两种形式。有的年级组由同年级各班班主任组成,其主要任务是交流班级工作经验,探讨班主任工作的客观规律,侧重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的则由同年级各班班主任和该年级的所有任课教师组成,其任务和工作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生德、智、体等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研究该年级各班学生的思想情况、各学生成绩等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从目前看,施行后者的为数要多一些。年级组的益处有很多,如能把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集体性的特点集中体现出来,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能适应教育的周期性特点,有利于统筹安排,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适应系统目标管理的特点,有利于学校总体管理目标的实现。一句话,年级组加强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了合力的作用。

但是,一个不妙的现象在年组组里悄悄出现,且蔓延开来,这就是年级组行政化了。年级组行政化现象即年级组的职责不断扩大,由原来的协调教师教学延伸到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与此相适应,年级组长的权限悄然升级,他们不仅具有相当的教师学生管理权和财务权,而且,在某些实施教师聘任制的学校,他们甚至拥有教师聘任权。为了进一步强化年级组行政管理的职能,许多中学以年级组为单位,建立了党、团、工会等组织;层次升格,为了树立年级组的权威,一些中学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中把年级组升格为由校长直接指挥,各职能部门则在其业务范围内对年级组进行指导。

年级组行政化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校教学责任制的实施。在学校发展中,有的学校将提高教育质量的责任直接转移到年级组,从而使年级组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因此,授予其相应职权,使其成为一级独立的管理实体也就成为必然。实践证明,年级组行政化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负效应,如延长了沟通渠道,影响了校长和各职能部门作用的有效发挥;作为实施教学责任制产物的年级组行政化,在客观上使年级组追求部门利益,也容易加剧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产生不良影响;年级组行政化易架空教研组,削弱教学研究,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无可否认,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则有赖于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又与维护、完善教研组息息相关。在这一点上,国外就颇有先见之明。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受过高级训练的专业人员(以及未受过如此高级训练的人员)通常愿意在组织上与专业小组联合。他们在职能部门感到随便,也感到属于这种小组比属于一个项目更有利于他们扬业务之名,有利于业务的提高。他们还认为,如果他们的上级是同一专业的行家,在增加薪水、提升职务或临时解雇人员时就可能更看重他们的专长”。在实践中,许多国家将教师按学科或专业组织起来。在英国,中学教学管理组织一般采取学系制或教研室制。这种制度将教师先按学科或专业组成学科组或教研组,具体负责该学科或专业的教学工作,然后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学科或专业组成学系或教研室,室主任负责协调和领导各系或各室中学科组或教研组的教学工作。教师是专业人员,具有尊重与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若以教研组为办公单位,有利于增进教师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另外,年级组和教研组的设置还要考虑到学校的层次、类型等实际问题,不能一个框框套下去。一般来说,小学教育对于教师的协作性的要求似乎大于对其学术性的要求,宜实行以年级组为主的组织结构;而进入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科教学在难度与深度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教学研究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宜实行以教研组为主的组织结构。

总之,学校组织结构的设置都为一个中心任务服务,那就是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效能,本着这个出发点,坚持因事设岗、因岗配人的原则,进行组织设计与组织建设,做到权责分明,职责权利相统一。应对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持审慎的态度,只有当原有学校组织结构无法适应新的学校发展需求时,才宜进行重大组织变革。

8.学生管理组织的改革

这里所说的学生管理组织是指专管学生思想工作、组织学校各种德育活动的机构——政教处。政教处对各年级的德育工作的展开负有领导、管理和协调责任。表面上看,这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至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视,许多学校都设有专门负责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再配以专司思想政治教育之职的政教处,似乎有了领导保证与组织保证。实际上,这种作法恰恰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削弱。在理论上,政教处的设置步入了一个理论误区,即把教育内容的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等)作为学校职能部门划分的依据。的确,历史上确有不少教育理论家从学生个人身体、智慧和品德发展的角度,把教育内容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但这种划分不能作为学校工作分工的基础,因为学校中每项工作不能归于某一育,而任何一“育”的实现都是学校各项工作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实践上,本来,“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也是学校各个组织部门的重要职责,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其义即在于此。但是,政教处的设立却让人产生这样的错觉:德育工作是政教处的专项职责,与他人无关。教师只是教书,而勿需育人。即使广大教师没有产生这样的误解,在学校管理实践过程中,政教处也无法全面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正像德国教育家、哲学家赫尔巴特所指出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教学、劳动等活动去实现,而政教处却无权指挥教务处、总务处等部门的工作。由于各学科的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建立政教处人为地分解了教导处不可分割的“教”与“导”的职能;教务处和政教处都有权指挥教研组和年级组,若指挥不当,既影响、冲击教学,又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政教处的职能划定应该算是一个失误,有的学校就已认识到了这点,从而撤销了政教处,设立了学生处。学生处的任务就是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以及指导学生生活、就业、升学等等,是学生德育工作的有益补充,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