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星球缩影
太阳的极羽
发生日食的时候,“黑太阳”周围有一团白色光圈,并在太阳的上下两极地区,光圈内竟排列着一道S散状羽毛样的东西,这些羽毛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先从日冕说起。在日全食发生时,平时看不到的太阳大气层就暴露出来了,它就是日冕。日冕可从太阳色球边缘向外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处,甚至更远。
在太阳活动极盛时期,日冕的形状是明亮的、有规则的,近于圆形,精细结构(比如极羽)并不显著。可是在太阳活动的极衰时期,就其整体来说,日冕没有那样明亮;但在日面赤道附近,日冕的光芒底层却在扩大,上面分成丝楼,呈刀剑状伸向几倍太阳直径那样远的地方。除了上述特征之外,极衰期的日冕往往在两极表现出一种像刷子上的一簇簇羽毛样的结构,人们叫它极羽。极羽现已被科学家们归纳为日冕中比背景更亮的两种延伸结构之一,出现在日面的两极区域。它的性质人们还未完全弄清,一般认为,聚集在太阳极区的日冕等离于气体,由起着侧壁作用的磁场维持其流体静力学平衡,并因此形成极羽。极羽的形状酷似磁石两极附近的铁屑组成的图案,这种沿着磁力线的分布说明太阳有极性磁场,并可据此画出太阳的偶极磁场来。
太阳的日珥
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太阳本身有着数不清的谜,日珥之谜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发生日全食时,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色球层中不时有巨大的气柱腾空而起,像一个个鲜红的火舌,这就是日珥。
日珥一般长达20万公里,厚约5000公里,其腾空高度可达几万到几十万公里,甚至百万公里以上,日珥可分为三类:宁静日珥、活动日珥和爆发日珥。宁静日珥喷发速度达每秒10多公里,能存在几个月之久;而爆发日珥的喷射速度每秒钟可达几百公里,但存在时间极短。
由于日珥腾空高度有时达数百万公里,实际上它已进入日冕层。日冕层的温度极高,甚至可达一百万度以上,日珥的温度也很高,在一万度左右。它们不仅温度差别悬殊,密度差别也很大,日珥的密度是日冕的几千倍,令人奇怪的是,当日珥冲入日冕层时,既不坠落,也不消融,而是能和平相处在一起。有科学家解释,太阳磁场具有隔热作用,它包裹住日珥,使两者无法进行热量交换。但是,人们发现,有些日珥并非是从大气层的低层喷射上去的,而是在日冕高温层中“凝结”出来的,而有些日珥还在顷刻间就烧完乃至全无踪影,这种凝结现象和突变现象让人无法解释。
此外,空天一物的日冕怎么会突然出现日珥呢?据计算,全部日冕的物质也不够凝结成几个大日珥,它们很可能是取自色球的物质。但这些猜测尚未得到证实,关于日珥的一切还是个谜。
太阳的黑子
1610年,伽利略发现了太阳黑子现象。从此,人类开始了对太阳黑子活动的探索。
1926年,德国的天文爱好者施瓦贝发现每经过约11年,太阳活动就很激烈,黑于数目增加,有时可以看到四五群黑子,这时称作“黑子极大”;接着衰弱,到极衰弱,到后来太阳几乎没有一个黑子。因此,每经过11年,就称作一个“太阳黑子周”。
国际天文学界为黑子变化周期进行了排序,从1755年开始的那个11年称作第一个黑子周,1998年进入第23个黑子周。
1861年,德国天文学家施珀雷尔发现,黑子出现是遵从一定规律的:每个周期开始,黑子与赤道有段距离,然后向低纬度区发展,每个周期终了时,新的黑子又出现在高纬区,新的周期也就开始了。
20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海耳研究黑子的磁性,发现磁性由强到弱直至消失的周期恰好是黑子周期的2倍,即22年。人们将这个周期称作磁周期或海耳周期。
但也有人对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持续的时间提出异议。19世纪80年代,德国天文学家斯波勒发现1645~1715年里,人们很少看到太阳黑子活动,紧接着,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尔指出,这70年太阳活动一直处于极低水平,太阳黑子平均数比通常11年周期中黑子极少的年份还要少,有时连续多年竟连一个黑子也没有。被称为“蒙德尔极小期”。
关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问题,争论一直在继续,新观点不断涌现。
太阳的极光
太阳极光是原子与分子在地球大气层最上层(距离地面100~200公里处的高空)运作激发的光学现象。由于太阳的激烈活动,放射出无数的带电微粒,当带电微粒流射向地球进入地球磁场的作用范围时,受地球磁场的影响,便沿着地球磁力线高速进入到南北磁极附近的高层大气中,与氧原子、氮分子等质点碰撞,因而产生了“电磁风暴”和“可见光”的现象,就成了众所瞩目的“极光”。
极光最常出没在南北磁纬度67°附近的两个环状带区域内,分别称作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北半球以阿拉斯加、北加拿大、西伯利亚、格陵兰冰岛南端与挪威北海岸为主;而南半球则集中在南极洲附近。
极光没有固定的形态、颜色也不尽相同,颜色以绿、白、黄、蓝居多,偶尔也会呈现艳丽的洪紫色,曼妙多姿又神秘难测。
一般来说,极光的形态可分为弧状极光、带状极光、幕状极光、放射状极光等四种。在北部出现的称为北极光,在南部出现的则称为南极光。
虽然目前科学家已大至了解极光,但极光仍留下许多难解的问题值得人类继续去探索。
月球上的飞机与建筑
1987年3月,前苏联太空科学家利用人造卫星拍摄月球背面时,在一个火山口赫然发现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机身和机翼上有明显的美国空军标志。经过科学家认真鉴定论证,确认这架飞机就是美国失踪30多年的轰炸机。
1988年7月,前苏联再次利用人造卫星拍摄月球表面时,发现这架飞机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么,这架飞机哪儿去了呢?
人们根据分析推测,这架飞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外星人劫持到月球上去的,后来又将这架飞机转移了。
1966年11月20日,美国“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拍摄月球表面,意外地发现照片展示静海处有7座清晰可见的塔状建筑物,高度相当于地球上15层的大楼,形状与埃及的金字塔群极其相似。
在研究照片后,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研究所的威廉·布莱亚博士与前苏联空间工程学家亚历山大·阿布拉莫夫运用几何分析的结果,得出相同意见,确信这些塔状建筑群绝不是漫不经心之作,而是精心筑成。
月球的辉光
人类在地球上观测月亮,总能发现月亮带着淡淡的黄色光晕。可是当人类到那里实地考察时才发现,月球其实是个死寂的世界。但月球的环形山却经常发出美丽的辉光,这令人大惑不解。
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在1883年,苏联科学家阿齐列夫1955、1958、1961都在阿里斯塔克环形山发现了月球的辉光,都认为是火山喷发造成的。
1963年,美国洛韦尔天文台的两位天文学家也在阿里斯塔克环形山观测到两次月球的辉光。同一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对月球开普勒环形山进行观测时,也发现了辉光。
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在环绕月球航行时,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发现阿里斯塔克环形山发出荧光,他当即向地面指挥中心汇报了这一情况。
对于月球发出的奇异辉光,除有人认为是火山喷发之外,人们还作出了种种解释。有人认为这种辉光同太阳有关,尤其同太阳的耀斑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认为是月球土壤中的气体挥发,扬起灰尘,灰尘摩擦生电,而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辉光。还有人认为,由于某种原因月球岩石发生断裂,其中的某些气体因体积膨胀而发出了辉光。
上述的这些解释虽各有道理,但均未得到普遍认可,因此,月球为什么能发出辉光,至今仍是个谜。
月食现象
月食是一轮明月突然被一个庞大的黑影所挡没的天文现象,中国古时民间称它“天狗吃月亮”。
其实,月食是月球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现象。月食是地球位于月球与太阳之间时,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中,被地球所遮掩时的天象。由于地球本影很长,在月球轨道处,地球本影的宽度约为月球直径的2.7倍。因此,月食只有全食和偏食两种,没有环食。月球全部钻进地球本影,就发生月全食;月球在地球本影的边缘掠过,只有一部分进入本影,就形成月偏食。
地影除了本影外,也有半影,月球落入地球半影区时,也会形成“半影食”,但肉眼一般觉察不到半影食时月球亮度的变化。全食的月球并非完全看不见,由于穿过地球低层大气的阳光受到折射,进入地球本影,投射到月球上,月球会表现出红铜的颜色。
月食的过程和日食的过程有些不同。月球自西向东运动,它在东边缘先接触地影,因此月食总是从月轮的东边缘开始。与日全食一样,月全食分为相同的5个阶段(初亏、食即、食甚、生光、复圆),从食即到生光的全食时间长达1小时以上。朝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见到的月食的时刻和情况完全一样,正如舞台上的灯泡渐暗至熄灭的过程,对于剧场内的所有观众都是一样,并且会同时看到。
金星上的文明遗迹
1989年1月,前苏联发射的一枚探测器穿过金星表面浓密的大气层用雷达扫描时,发现金星上原来分布有2万座城市的遗迹。这是对于金星秘密的最重要发现。深入分析后,他们发觉那确是一些城市遗迹,是一种绝迹已久的智能生物留下来的。
美国发射的探测器也发回了有关金星城墟的照片。经过全面的辨认,那2万座城市遗迹完全是由“三角锥”形金字塔状建筑组成的。每座城市实际上只是一座巨型金字塔,全部没有门窗,估计出入口可能开设在地下。这2万座巨型金字塔摆成一个很大的车轮形状,其间的辐射状大道连缀着中央的大城市。研究者认为,这些金字塔式的城市可昼避高温,夜避严寒,再大的风暴也奈何它不得。
据推测,800万年前的金星经历过地球现今的演化阶段,应该有智能生物存在。但由于金星大气成分的变化,使二氧化碳占据了绝对优势,从而发生了强烈的温室效应,造成大量的水蒸发成云气或散失,最终彻底改变了金星的生态环境,导致生物绝迹。
倒塌的金星城市中,究竟会隐藏着怎样的更加难以捉摸的秘密呢?这只有等待人类未来的实地探测了,但愿这一天并不遥远。
有1300个地球大的最大行星——木星
在太阳系所有行星中,木星是最大的一颗行星。它的直径是14.3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1倍多,体积是地球的1300多倍。这意味着,倘若木星是个中空的圆球,它里面能放下1300个地球。
木星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质量甚至比太阳系内全部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陨星和彗星的总和质量还要大,后者只及木星质量的40%。
木星在群星中显得很亮。虽然它到太阳的距离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5倍,得到的太阳光也弱得多,只有从地球上看到的太阳亮度的1/7。但木星大气浓密,反射太阳光的能力也强。在天空中除金星以外,木星就是最明亮的行星了。木星比恒星星空中最亮恒星天狼星、火星都亮。西方人把威严的罗马主神“朱必特”的宝座安放在了木星上。
虽然木星很大,但是质量却很轻。木星的基本成分是液态氢,除了可能有很小的熔融的岩核外,没有地球陆地那样的固体表面。
木星自转非常迅速,比太阳系内任何别的行星自转都要块,木星上的“一天”只有9小时55分,微弱的太阳光,平均每天只有5小时左右照射时间,人类测得木星表面温度在零下150℃左右,是极寒冷的世界。木星公转速度13千米/秒,比地球30千米/秒的公转速度慢多了,公转一周的时间几乎等于12年。
身披彩带的木星
通过望远镜,人们就能看到木星的扁平的有趣形状。不过,恐怕最吸引你的,是木星顶部云层的那些云雾状的醒目条纹了。明暗相间的条带大体规则又很有变化,而且都与赤道平行。条带颜色斑斓,除了白色外,还有橙红、棕黄色的。按照习惯,那些发白的浅色条纹叫“带”,那些较暗的红、棕等色条纹叫“条”或“带纹”。
这些条带都是木星云层,而且是木星顶部云层。木星被浓密的大气包围得严严实实,这层大气有多厚,现在不得而知,估计大约1000多千米,它使我们想要窥视一下木星大气的下层也不能,更不用说看见木星表面了。木星表面几乎全是氢和氦,氢82%,17%氦,此外是极少的甲烷、氮、水汽、碳和氧。
木星快速自转,云就被拉成长条形。科学家们不久后搞清楚了,浅色的带是木星大气的高气压带,温暖的气流在带里上升,呈现出白色或浅黄色。深暗色的条则是低气压带,气流在这里下降,呈现出红色和橙色。条带间像波浪一样激烈翻滚。换句话说,由于木星作高速自转,伴同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的旋风流和反旋风流完全把巨大的木星缠绕起来了。大气也不易跑掉,就因为木星有巨大吸引力束缚着漂泊不定的气体。
木星表面的“海洋”
木星没有固体的表面,这与我们了解过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月球都不同。大气之下,很可能是液态的氢的“海洋”。在再往下离木星中心核大约一半的地方,那里的压强已十分巨大,可达300万个大气压,温度惊人的高,达11000℃,在这样的物理条件下,以致液态分子氢实际上已转化成液态的金属原子氢,这种液态的金属氢在地球的实验室中从未发现过,然而科学家坚信,在极端条件下会有这种液态金属氢存在。
在木星最中心部分是木星核,木星核是固体的,主要由铁和硅之类的物质组成,不大的体积却相当于一二十个地球质量。这里必然承受非常大的大气压强,估计有上亿个大气压。温度高可达3万摄氏度,那里必然有地球所无法想像的特殊环境。
木星磁场、极光与光环
木星磁场强度为地磁强度的10倍,磁极方向和地球相反,在木星指南针确实是“指向南方”,木星的磁层比地球的磁层要大100倍,可直接达到700万千米之处。地球磁层只在距地心7~8千米范围内。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在夜间能用眼睛看见木星和它的磁层的话,木星本身只相当于一颗亮星那么大,木星的磁层则要比月亮大16倍。另外,木星磁层随太阳风“吹拂”,十分迅速地频频收缩和膨胀着。
木星有极光。地球上极地地区出现极光,是因为磁场捕获了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太阳风到达木星这么远的地方,带电粒子也衰减得很多了,但由于木星强大的磁场,仍然可能捕捉到太阳带电粒子,这在理论上完全成立,过去却一直没有观测到。1979年,当“旅行者1号”转到木星的背面时,观看到一场动人的极光“演示”,夜幕中,一条长约3万千米的巨形光带,正在长空摇曳生姿,翩翩舞动。这还是在地球以外的太阳系天体上头一回遭遇极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一切再次说明了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准确性。
木星也有光环。这是1979年3月4日,由“旅行者2号”无意中发现的。4个月以后,“旅行者2号”再次飞抵木星,证实了这一发现。木星环像个薄薄的圆盘,很暗,也不大。其厚度只有30来千米,宽度约6500千米,由大大小小的黑色块状物构成,外围离木星中心12万千米。由于黑色石块不反射太阳光,光环又小又薄,难怪我们在地球上长期都发现不了它。于是,木星在土星、天王星以后,一跃而进入有光环行星的行列。
木星的巨大红斑
木星除了色彩缤纷的条和带之外,我们还不难看到木星大气有一块醒目的标记,从地球上看去,就成一个红点,人们把它取名为大红斑。
大红斑十分巨大,南北宽度经常保持达1.4万千米,东西方向上的长度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最长时达4万千米。也就是说,从红斑东端到西端,可以并排下三个地球。
大红斑之“红”也有特色。它的颜色常常是红而略带褐色,变化也是有的。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大红斑呈鲜红色,从未这么好看过。1951年前后,也曾出现淡淡的玫瑰红颜色。大部分时间,颜色比较暗淡。关于大红斑的颜色,有不同见解。有人提出那是因为它含有红磷之类的物质;有人认为,可能是有些物质到达木星的云端以后受太阳紫外线照射,而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使这些化学物质转变成了一种带红棕色的物质。
关于大红斑的成分,有人认为,上升的气流形成云后,云层中的放电现象造成了大红斑,有人曾为此专门做实验模拟这种现象。也有人推测,大红斑呈红色是由于气流中有红磷化合物的原因。关于大红斑的争论,除了关于它的颜色外,维持大红斑的物理机制到底是什么,也一直争论不休。
木星的最大卫星
木星的卫星是个大群体,共有16颗,其国四个最大卫星,分别为木卫一爱莪、木卫二欧罗巴、木卫三盖尼米得、木卫四卡利斯托。
木卫一距木星的平均距离为42万千米,以强烈的火山爆发而闻名。迄今记录到正在爆发的至少有9座,喷发时间很长,火山灰每年覆盖表面约1毫米厚。木卫一表面非常平坦,没有陨石坑,表面由火山灰装饰得五彩缤纷。
木卫二离木星平均距离67万千米。表面江河花纹很显眼,可能存在软冰或液态水。“旅行者1号”发现木卫二是一颗由厚厚冰层覆盖的岩石球体,近乎白色,色调柔和。赤道一带有斑状的黑区和亮区,被黑色线条穿过有长、短,纵横交错如同乱麻。可能是相连接的环形山、方山,最高不过50米,是最平坦的天体。
木卫三是太阳系最大卫星,距离木星107万千米。“旅行者1号”测得其朝向木星一面有严重环形山化了的多边形区域,横跨达几十千米。它们周围是明亮的网状系统,这些地形是相距很近的一些平行的山脊和山脊之间的沟组成的一个个区域,有的达20条之多。表面有断层和地壳变动痕迹。
木卫四,由于被陨星撞击了约40亿年之久,它的表面布满了环形山。在一个巨大而平坦的圆形盆地,周围镶嵌着一圈圈同心的山脉,就像一圈冻结了的海啸(潮汐波)。科学家们推测,由于一颗特大陨星的撞击,将木卫四表面的冰层融化了,使水从撞击处向四处扩展,但又快速重新冻结,因而形成了这些山脉。
相信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总有一天人类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木星。
环境恶劣的木星
木星的上层大气主要是由透明的氢气构成。因为木星引力比地球引力强两倍半以上,假如在地球上重45公斤的物体,那么在木星大气层顶端就将重120公斤,在明亮的、黄色的云层下面,是地狱般的高温和无法忍受的气压,在这种异常的条件下人类绝不可能生存。
木星天空呈蓝灰色,是一个由冻结了的氨结晶所构成的浓密的、黄白色的云海。那里的气温可达到零下93℃!
继续下降到木星云层的深处,气温不断升高。太阳微弱的光线透过云星,比地球上的任何黑暗更黑。但是这里——木星大气层的深处,并不是静悄悄的,一种低沉的、地球上所听不到的隆隆声,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这是旋转翻腾的风和云的吼声。
如果下降到1100公里,便会进入另一个氢的世界。这时,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氢变成了液态的海洋,达24900公里,越往深处就越黏稠越热。在异常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液态氢就压缩得如金属一般,可以传导热和电唯一的光亮是来自周围的巨大闪电。
在木星中心,有一个比地球大10倍的岩石心。这里的温度约达17000℃,简直让人无法相信。
在如此“恶劣”的地方,人们也许觉得木星上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但是,木星实际上是太阳系中最可能发现新生命形态的地方!但在某一区域,存在与地球相似的温度和压力。那里的云层与几十亿年前孕育着生命的原始地球大气层特别相似。同时,许多科学家指出,如果木星的云层中有生命存在,它们绝没有智能。
多“最”的水星
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水星获得了几个“最”的记录:
1.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为5790万公里,约为日地距离的0.387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过比水星离太阳更近的行星。
2.由于水星离太阳最近,所以受到太阳的引力也就最大,因此在它的轨道上比任何行星跑得都快,轨道速度为每秒钟48公里,比地球的轨道速度快18公里。以这样的速度,只用15分钟就可以环绕地球运行一周!
3.“水星年”是太阳系中最短的年。它绕太阳公转1周仅需88天,还没有地球上的3个月。这都是因为水星围绕太阳高速飞奔的缘故。在希腊神话中,水星被比作脚穿飞鞋,手持魔杖的使者。
4.水星是行星表面温差最大的行星。因为水星上没有大气的调节,距离太阳又太近,所以在太阳的烘烤下,向阳面的温度最高时可达430℃,不过背阳面的夜间温度可低到零下160℃,昼夜温差近600℃,真是一个处于火与冰之间的世界!
5.水星和金星是卫星数最少,或根本没有卫星的行星,而在太阳系中现在发现的卫星总数已达60多颗。
6.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水星“日”比任何行星都长,在水星上的一天(水星自转一周)相当于地球上两个月(为58.65地球日)。在水星的一年里,仅能看到两次日出和两次日落,那里的一天半就是一年。
水星上的“海”
水星上既无空气又无水,昼夜温差非常悬殊。水星表面最大的地形特征是盆地,直径约1300千米,四面是高出周围平原达2千米的山峦,这个盆地在水星表层北纬30°、西经195°的地方。每当“水手10号”飞越该盆地时,水星正好运动到它的轨道上的近日点,这个盆地恰好处在日下直射点,温度骤升,成为水星最热的地方,也是太阳系所有行星表面最热的地方。人们给它取名为“卡路里盆地”。“卡路里”在拉丁语里的意思是“热”。热盆地貌似月球上的“月海”,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水星上的“海”。
水星上的“冰山”
“水手二号”对水星天气的观测表明,水星最高温427℃,最低温零下173℃,水星表面没有任何液体水存在的痕迹。水星上的大气非常稀薄,大气压力不到地球大气压力的一百万亿分之一,水星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氢、氧、碳等。
从水星光谱分析来看,水星表面有点大气,但大气中没有水。
然而,宇宙的奥妙无穷,常会有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1991年8月,水星飞至离太阳最近点,美国天文学家用27个雷达天线的巨型天文望远镜在新墨西哥州对水星观测,得出了破天荒的结论——水星表面的阴影处,存在着以冰山形式出现的水。
冰山直径15~60千米,多达20处,最大的可达到130千米。都是在太阳从未照射到的火山口内和山谷之中的阴暗处,那里的温度在零下170℃。它们都位于极地,那里通常在零下100℃,隐藏着30亿年前生成的冰山。由于水星表面的真空状态,冰山每10亿年才融化8米左右。
天文学家是这样解释水星冰山形成的过程:水星形成时,内核先凝固并发生剧烈的抖动,水星表面形成褶皱——高山,同时火山爆发频繁,陨星和彗星又多次相冲击,致使水星表面坑坑洼洼。至于水是水星原来就有的,还是后来由陨星和彗星带来的,看法上还有许多分歧。
火星上的尘暴
火星上也有尘暴,影响面特别广,可遍及火星每个角落,而且持续时间长,可达几个月之久。通常,尘暴发起于火星南半球的“诺阿奇斯”地区。当火星达到近日点时,“诺阿奇斯”地区接受的热量最多,这就会引起一次大尘暴。因此,按火星绕日周期算,约2个地球年发生一次大尘暴。1971年9月~1972年1月的大尘暴持续了近4个月,当时美国的“水手9号”飞船恰好于1971年11月飞达火星,大尘暴使这艘飞船根本就无法拍照。这次大尘暴是迄今观测到的最大的一次火星尘暴。
火星尘暴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的解释是,太阳的辐射加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火星运行到近日点,太阳的辐射非常强,引起火星大气的不稳定,使昼夜温差加大,而加热后的火星大气上升便扬起灰尘。当尘粒升到空中,加热作用更大,尘粒温度更高,这又造成热气的急速上升。热气上升后,别处的大气就来填补,形成更强劲的地面风,从而形成更强的尘暴。这样一来,尘暴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升级,甚至蔓延到整个火星,风速最高可达每秒180米。在地球上,12级台风的风速定为每秒35米,而18级的特大台风,其风速也不过每秒60米。由此可见火星尘暴的厉害。
然而,火星尘暴的分布很特别,尘暴的发源地多半在火星南半球,特大尘暴发源地更局限在某几个地区,特别是“诺阿奇斯”地区。
火星上的金字塔
1972年美国“水手9号”宇宙飞船在对火星的考察中,在火星的埃利济高原地区发现了一群外形奇怪的庞然大物。从远处看,这些物体极像底面为四边形的金字塔。
人们发现的这些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是人造建筑物吗?
其中一些科学家则肯定地认为,火星上有人造的建筑物,金字塔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他们还形象地描述道,火星上的金字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酷似古埃及的法老金字塔,另一种类似埃及达舒尔的斜方形金字塔,第三种极像墨西哥的阶梯形金字塔。他们断言,在火星上最大的一个金字塔底边长达1500米,高达1000米,最小的也与埃及吉萨的胡夫金字塔相仿。此外,火星上所有的金字塔中心线都互相平行,面向北方,并且跟子午线构成16°角,而这种布局方式与地球上墨西哥地区的某些金字塔相似。因此他们认为,火星上金字塔的主人与墨西哥金字塔的主人一定有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为了证明这种看法,这些人在一块光滑的塑料板上,按照火星金字塔的位置和倾斜角,复制了一些金字塔模型。结果,在塑料板上出现的金字塔的外形竟和照片上的一模一样。
不过有人对这些说法提出了质疑。他们以为,既然火星上有那么庞大的金字塔,在当时的条件下火星人是怎样把它们造起来的?持肯定态度的科学家们回答,这是因为火星上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3,在这种情况下,建造金字塔就是很容易的事。
火星上的标语
在俄罗斯莫斯科一个大型新闻发布会上,俄罗斯一位太空专家于特·波索夫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一艘由苏联发往火星进行探测任务的无人太空船在1990年3月27日从火星荒凉的表面上拍到一个奇怪的警告标语后,便突然失去了一切消息。一些科学家猜测,它可能是被火星人给击毁了。
这个警告标语是用英文写着的“离开”两个字,从无线电传回的照片上看,这个巨大标语好像是用石块雕刻出来的,按比例估计,这两个字至少有半英里长。标语似乎是依着巨型山石凿出来的,从其光滑的表面看,可能是用激光切割成的。这条标语不像美国太空船“海盗1号”在火星拍到的神秘人面像那样古老,这个警告标语好像是最近才出现的。
火星人为什么要写这么两个字呢?波索夫博士说:“显然是针对地球人的。我想那一定是由于我们派出的火星太空船太多,扰乱到火星上生物的安宁,所以便发出这个警告,叫我们离开。”
波索夫博士透露说,他们派出的太空船,开始时一切都很顺利,但当它把上述写了警告字句的照片传回地球后,便神秘地失踪了。那艘太空船是被火星上的生物毁灭了,还是暂时被他们扣押了,现在还弄不清楚。他说:“如果我们先用无线电与那些火星人联络上,然后再派人到他们的星球,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我想他们是会接受的。”
波索夫博士公布的内容,立即震动了西方科学界,不少科学家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历史上的一项最大发现。
火星的强大激光
激光是一种特殊的光,通常情况下只有人工才能产生。可是,美国航空和宇宙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天文学家们在火星的外围大气层中发现了一种二氧化碳激光,它发出的红外线热辐射比科学家们设想的火星周围可能发出的正常辐射强10亿倍!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先熟悉几个名词。我们知道,物质的原子、分子存在着低能态和高能态。在常温下,低能态原子多于高能态原子,通过加热等特殊处理,低能态原子被激发到高能态,即“受激态”。通常情况下,各种高能态原子各自放出不同颜色的光,这是普通光。如果一束单色光入射到受激原子上,当这些受激原子的能量与单色光相符时,入射光就被放大了,就会形成极强的光——激光。人工产生激光的方法是:将一束单色光射入一个两端装有反射镜的匣子中。匣子中装有某种受激物质(二氧化碳、氦等),受激物质使入射光产生振荡激来回反射,就会产生激光。
火星上的激光是散布在火星大气层外围的二氧化碳分子发出来的,因为那里的温度低到-157℃,当被太阳光照射时,二氧化碳分子受到激发,成为受激物质。如果再有单色入射光,产生激光的基本条件就具备了。这单色入射光就是红外线。受激的二氧化碳分子蕴藏的能量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有一部分会释放出来,产生红外线热辐射,即发射出红外线光子,这些光子再去冲击其他受激的二氧化碳分子,就能产生激光。虽然放射出红外线光子的二氧化碳分子会失去一部分能量,但由于太阳光不断使二氧化碳分子受激产生能量,激光形成的整个过程始终不会中止。因此,火星外围的大气层就是一个巨大的激光器,只要有太阳光的照射,就会发出强大的激光。
火星上的神秘面孔
1976年美国“海盗1号”飞船在对火星的探测时,从圣多利亚多山的沙漠地区上空所拍摄的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座高山上,耸立着一块巨大的五官俱全的人面石像,从头顶到下巴足足有16公里长。脸心宽度达14公里,与埃及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十分相似。这尊人面像似仰望苍穹,凝神静思。事隔20年的1996年,在火星轨道上进行测绘任务的美国“火星观察者”太空飞船又飞越了“火星人面”区域,拍到了更为清晰的照片。
与此同时,美国一些有知名度的科学家却提出,这人面像表明火星上一度曾有生物生活过。
世界知名的史丹福研究协会一位高级物理研究员杜菲博士认为,按理论推测,以前的火星一定是有过能提供生命生存必需的大气层。虽然它现在已变成一个干涸、尘土飞扬和荒芜的星球,但“维京”太空船拍回来的资料却表明它在从前某一段时间内,曾有大量氧气和清水存在,而这两样也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杜菲博士说:“以前的火星一定是一个特别发达的星球,上面生活着许许多多不同形式的‘生物’,后来由于某些大灾难,或者就像地球上的恐龙灭绝一样,顷刻间便全部消亡。”
对于火星上的神秘面孔,一时还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有待人类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火星上的河床
从1964年到1967年,美国对火星发射了“水手号”和“海盗号”两个系列共8个探测器。1971年11月,“水手”9号对火星全部表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照相,发现了火星上有干涸河床,最长的约1500公里,宽达60公里或更多。科学家分析,这些是天然河床。
火星河床说明,过去的火星肯定与今日的火星大不相同。有一种假说认为,在火星历史的早期,频繁的火山活动喷出了大量气体,这些浓厚的原始大气曾经使火星表面温暖如春,造成了冰雪融化、河水滔滔的景色。后来火山活动减少,火山气体逐渐分解,火星大气变得稀薄、干燥、寒冷,从此,河水干涸,火星成为一个荒凉的世界。
另一种假说认为,在火星的早期历史,自转轴的倾斜度比现在更大,因而两极的极冠融化,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大量的水蒸发并凝成雨滴在赤道地区落下,形成河流。
还有很多关于火星河流消失的假说。
天王星上的“水”
天王星是个大液体球,核心温度很高的,有六千多摄氏度,表面温度很低的。
根据航行者2号的探测结果,科学家推测天王星上可能有一个深度达10000公里、温度高达摄氏6650度,由水、硅、镁、含氮分子、碳氢化合物及离子化物质组成的液态海洋。由于天王星上巨大而沉重的大气压力,令分子紧靠在一起,使得这高温海洋未能沸腾及蒸发。反过来,正由于海洋的高温,恰好阻挡了高压的大气将海洋压成固态。海洋从天王星高温的内核(高达摄氏6650度)一直延伸到大气层的底部,覆盖整个天王星。
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海洋与我们所理解的、地球上的海洋完全不同。然而,近年却有观点认为,天王星上不存在这个海洋。真相如何,恐怕只有待进一步的观测,或是寄望美国太空总署(NASA)会落实初步构想中的新视野号2号计划,派出无人探测船再度拜访天王星。
星体中“四大金刚”
“谷神星”(Ceres1)、“智神星”(Pallas2)、“婚神星”(Juno3)和“灶神星”(Vesta4)是小行星中最大的四颗,被称为“四大金刚”。
谷神星(1Ceres)是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人们最早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由意大利人皮亚齐于1801年1月1日发现。其平均直径为952公里,等于月球直径的1/4,质量约为月球的1/50,又被称为1号小行星是小行星带中最大最重的天体。
智神星同样是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较大的其中一个,直径600公里。这是1802年发现的第二个小行星。
婚神星是处在火星跟木星的小行星带之间,它在数千万小行星里面体积第四,直径240公里长,也称3号小行星。
灶神星(4Vesta)是第四颗被发现的小行星,也是小行星带质量最高的天体之一,仅次于谷神星。灶神星的直径约为530公里,质量估计达到所有小行星带天体的9%。
“四大金刚”中最大的谷神星直径约为1000千米,最小的婚神星直径约为200多千米;如果能把它们从天上“请”到地球上来,中国的青海省刚好可以让谷神星安家。除去“四大金刚”外,其余的小行星就更小了,据估计,最小的小行星直径还不足1千米。虽然它们的体积比卫星还小得多,但是在太阳系这个家庭中,却要和九大行星论资排辈。
神秘的金卫
人们已经发现太阳系内有67颗卫星,但人们又一致认为,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不过金星曾经有过卫星。
那是在1686年8月,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长卡西尼宣布发现了金星卫星,并推算出这颗卫星的直径是金星的四分之一,即1500公里,类似于地球和月亮的比例。
1740年10月23日,英国人吉姆·肖特也在金星附近发现了一个,有1/3个金星大的天体;1759年5月20日,德国人安德里·迈耶尔在近金星处同样观察到一个天体;1761年3月的3日、4日、7日、11日,法国利摩日社团的成员杰奎斯·蒙泰格尼他也看到了这颗卫星。
同样地,1761年3月15日、28日和29日,法国奥赫里人蒙特巴隆通过他的望远镜也发现了这个金星的“幼仔”,而同年的6月、7月、8月间,美国科佩汉根人罗德科伊尔对这一天体也曾观察了8次。后来在1768年1月3日,科佩汉根的克里斯坦·霍利鲍又仔细研究了这颗金卫。但后来金卫这个爱神之子失踪了整整一个世纪!
可是在1886年,这个金卫又出现了——天文学家Houzeau曾7次看到了这个小不点,他把这颗金卫命名为尼斯(Neith)。
1892年8月13日,美国天文学家爱德华·埃默森·伯纳德在金星附近看到一个七星等的天体,但爱神之子金卫忽然间却又悄然走失了。
自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天文学家试图再一次寻找这颗金卫但都无功而返。这颗为许多科学家所观测到的卫星仍是一个谜。
特殊的星座
仙王座位于天鹅座以北,仙后座以西,由5颗星组成,但其形状是一个五角形。它大部分沉浸在银河之中,我们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它。不过,由于这个星座的星星亮度不大,所以要找到它并不是很容易。仙王座中最美丽的天体是彩虹星云(NGC7023),位于1300光年远的仙王座恒星丰产区,星云物质围绕在一颗大质量、炽热,显然尚处于形成阶段的年轻星球,泄漏机密的红色辉光,在恒星明亮的中心区两侧告诉我们,那里有大量的氢原子被来自于恒星看不见但强烈的紫外光照耀激发。
仙后座是拱极星座之一,位于仙王座以南,仙女座之北,与大熊座遥遥相对,因为靠近北天极,全年都可看到,尤其是秋天的夜晚特别荣耀。
向北延长秋季四边形的飞马座γ星和仙女座α星,有一颗明亮的星,这就是仙后座β星(沿着这条线再向北就可以看到北极星了)。仙后座中最亮的β、α、γ、δ和ε五颗星构成了一个英文字母“M”或“W”的形状,这是仙后座最显著的标志。
仙后座的“W”与北斗七星隔北极星遥遥相对,所以当秋季仙后座升到天顶的时候,北斗正在天空最低处,这时在我国南方甚至都看不见它了。没有北斗,我们可以连接δ星和ε与γ星的中点,向北延伸,就能找到北极星了。
太空流浪者——彗星
20世纪末,全世界天文爱好者开始翘首以待,用期待又兴奋的心情迎接起两个回归的彗星明星——先有1996年的百武彗星,后有1997年的海尔波普彗星闪亮登场!
彗星为什么如此引人注目呢?首先是它的奇异的形状,毛茸茸的彗头中间嵌着闪光的彗核,拖着又长又透亮的彗尾;其次彗星突然出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的则从遥远的行星际尽头奔向太阳,随后又扬长而去,长久不归,如同浪迹太阳系的漂泊者。
埃德蒙·哈雷曾担任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1682年,他通过分析观测记录,1531年、1607年和1682年的三颗彗星在出现方法、运行轨道和时间间隔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遂于1705年断定这几颗彗星是同一颗彗星的反复出现,并预言,这一彗星将在1758年再度出现在空中,并且每隔76年将出现一次。后来,哈雷的预言得以证实,该彗星在1758年的圣诞之夜果然再次回归,遗憾的是哈雷已于16年前与世长辞,无缘与他会面了。为纪念哈雷的功绩,从此,这颗彗星就被正式命名为“哈雷彗星”,这也是人类第一次预报归期的彗星。
20世纪哈雷彗星有两次回归,第一次是1910年5月,地球在哈雷彗星庞大的尾巴中逗留了好几个小时,亮度如同火星,让人大饱眼福。第二次,1985~1986年,就远不如上次壮观,直到1986年3、4月份,人们才在南半球上空一睹其尊容。
彗星是个“脏雪球”
1986年,天文学家已经认识到,彗星实际上是一个由石块、尘埃、甲烷、氨所组成的冰块。彗核外表酷似一个深黑色的长马铃薯,就像一个“脏雪球”。它与地球上的小山差不多,如果在上面作“环星旅行”,大约半天就走完了。这样的小个子,远离太阳时在地球上是无法辨认的,当这个“脏雪球”飞向太阳时,太阳的加热作用,使其表面冰蒸发升华成气体,与尘埃粒子一起围绕彗核成为云雾状的彗发和核,合称彗头。彗发又使阳光散射,便形成星云般淡光的长长彗尾。这时,彗头直径可达几十万千米,彗尾长达好几千万千米,变得好似庞然大物,但质量却小得出奇,绝大部分集中于彗核,只到地球质量的十亿分之一。
天空稀客、常客、过客
彗星可分为沿椭圆形轨道运动的周期彗星,以及沿抛物线和双曲线轨道运动的非周期彗星。
周期彗星循着轨道周期性回到太阳附近来,只有在这时显得亮,我们在地球上才容易发现它。周期彗星以200年为界,分为长周期和短周期两种。哈雷彗星是短周期彗星的代表,它的周期是76年,下次它来到太阳附近将是21世纪60年代,犹如美国市场颇受欢迎的儿童运动衫上的字样“哈雷彗星,2061年我将再次看到你”,表达了人们的盼望之情。虽然它如“稀客”一般,但终有回归之时。
最短的是恩克彗星,周期3.3年,从1786年发现以来,已出现过50多次,算是“常客”了。而非周期彗星就可以算是太阳系的“过客”,他们可能沿着双曲线和抛物线从遥远的太阳系深处来,在太阳这儿打个弯,又不知跑到哪处天涯海角去了。
神秘的哈雷彗星蛋
哈雷彗星每靠近地球时,地球上就出现神奇的彗星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1682年德国的马尔堡,有只母鸡生下一个奇异的蛋,蛋壳上布满星辰花纹。
1758年英国霍伊克附近名叫齐尔斯·卡拉斯的农民的母鸡下的一枚蛋,壳上有彗星图案。
1834年希腊科扎尼一只母鸡产下的蛋上彗星图案特别清晰、规则,后来献给国家收藏。
1910年5月17日法国一名叫阿伊德·布莉亚尔的女人家里的母鸡生下一个蛋,蛋上的彗星图案擦不掉。
1986年彗星蛋又出现,意大利的博尔戈一户居民得到一枚珍贵无比的彗星蛋。
彗星蛋之谜尚待解开,彗星蛋作为研究彗星的宝贝,被认为与免疫系统的效应原则,甚至和生物进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