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三 《诗经》:情歌唱彻三千年
他们是中国最早的诗人
有人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一点不错。
打开文学史,第一流的文学家差不多全是诗人:屈原、陶潜、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诗又是中国兴盛最早的文学样式。谁若不信,“有《诗》为证”——这里的所说的《诗》,是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又称《诗三百》,因为集子里收录了三百多首诗,准确地说是三百零五首,称“三百”是取其整数。
这三百首诗的作者,少说也有二三百人,可惜绝大多数没留下名字,只有个别例外。如《小雅·节南山》末句为“家父作诵,以究王讻”。这位“家父”,据考是位大夫。再如《小雅·巷伯》末句为“寺人孟子,作为此诗”,这里的“孟子”可不是儒家大师孟轲,他是个“寺人”,也就是宦官。
另外还有位叫尹吉甫的将军,是周宣王的大臣,上马能杀敌,下马能诵诗。《大雅》中的《崧高》《烝民》,便是他的大作,诗中有“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等句,便是他的署名了。另据汉代人考证,《鄘风·载驰》的作者是许穆夫人,果真如此,她应是中国最早留下名字的女诗人了!
《诗经》作者有上层人物,也有平民乃至农奴。——“下等人”的作品怎么会跑到经典里去了?原来这跟周朝的政治制度有关。周朝统治者重视文化,天子听政的途径之一,便是让公卿、列士“献诗”,借此听取他们的意见。
公卿的诗只能反映公卿的见解,民间的舆论又怎么采集?天子又定时派官吏到民间“采风”,也就是搜集民间诗歌。
采风一般是在春天进行,“行人”(官名)敲着木梆子(“木铎”)一路走一路搜集民歌民谣,回来交给宫廷乐师,配上曲子唱给天子听。天子不出宫门,便知百姓的疾苦哀乐。
想来当时收集的诗歌远不止三百首。有人说,孔子时代本来留有诗歌三千多首,后经孔子编选删节,只剩下三百首!——这话跟孔子删《书》的说法同样不可信。
学者经研究指出,《诗》大概是由周太师(周代乐官)整理加工的。历朝乐官把公卿列士及百姓的诗歌加工润色、分类编辑,一面在宫廷配乐演唱,一面用来教导贵族子弟,并提供给诸侯士大夫们诵读。
那时的士大夫们讲话,也总爱引几句诗,以显示自己的学养。更多时候,不用他们自己张口,只需点名让乐队演唱就是了,他们要表达的见解立场,就在诗里隐含着呢。这叫“赋诗言志”,又叫“断章取义”。——只是“断章取义”后来又衍生出别的意思来。
总之,那时的《诗》几乎成了“文化”的同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