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大诰》,周公东征
说罢“殷盘”,再来说说“周诰”。
《周书》中的诰文不止一篇,除了《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还有《金縢》《无逸》《多士》《立政》等,多半都跟周公有关。——大家还记得,“诰”是君王对臣民的劝导训诫文告。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排行老四。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武王活着时,周公一门心思辅佐这位二哥;武王死后,周公又全心全意扶保侄子,也就是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姬诵。
成王当时还是个孩子,只有十二岁。周公一面处理政事,一面又不忘教导培养侄子,让他知道怎样当个合格的天子。
有一回,成王在花园玩耍,捡起一片桐树叶,剪成圭的样子交给弟弟叔虞,说我把唐地封给你。周公听了,去问成王:您是把唐封给叔虞了吗?成王说:哪里,我是说着玩儿的!周公一脸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记入史册的。——成王只好把唐地封给了叔虞。通过这件事,这位少年天子懂得了“金口玉言”的分量。(《吕氏春秋》)
武王的兄弟不止一个,除了周公,还有管叔、蔡叔、曹叔、成叔、霍叔、康叔、毛叔郑、召公、毕公等等。看到周公大权在握,有几个兄弟心怀不满;“三监之乱”就是这么发生的。
原来,周灭掉商,把商的原有地盘一分为三,分别命管叔、蔡叔、霍叔监管(一说监管者还有纣王之子武庚),号称“三监”。武王死后,管叔、蔡叔便勾结武庚发动叛乱,要来夺权谋位。
被逼到墙角的周公别无出路,只好领兵迎战。在出征之前,他以成王的口气发表文告,表明心迹,便是那篇《大诰》。“大诰”有广而告之的意思。
因为是代表年幼的天子讲话,所以《大诰》的语气十分谦逊,但态度却无比坚定。开篇即说:不幸啊,上天连降灾祸,而我这年轻幼稚的君主继承了伟大的王业,却还未能通达大道、安定百姓,更不用说推知天命了!
此刻的成王,就像站在深渊旁准备渡河的人,一心寻求渡过激流的法子(“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不过诸侯及王室近臣却都疑虑重重,说:这回局势严重,群情不安,祸患出自上层;即便占到吉卦,也不妨违背一回,还是不要东征吧!
可是周公一旦打定主意,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为了说服众人,周公拿盖房、种地打比方,说:当爹的要盖房,已经画好草图,儿子却不肯夯地筑基,更甭提盖房了!当爹的种庄稼,已经犁好地,儿子却不肯播种,就更甭提收割了。如此这般,爹能放心地说“我有子孙后代,不会荒废我的基业”吗?
怀着继承先王伟业的雄心,肩负着辅佐幼君的重任,周公不顾众人的质疑和反对,毅然率师踏上征程。历经三年苦战,终于打败了东方叛军,从而牢牢夯实了西周王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