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看电影
看电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驹古寨的孩子们最快乐、最值得回味的一件事。那时,古寨晚上最喧嚣的地方就是电影院。那唯一的电影院设在古寨老街边一个露天的大院子里。那个院子,是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孩子们在那儿编织五彩缤纷的梦想。我那时年少,正遇上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时期,书本少,学习负担轻,根本不用点灯熬油做作业,自由娱乐的时间非常充足,因而看电影几乎成了每晚必修的功课。虽然上映的片子翻来覆去总是那几部,但一到晚上电影院里面有了音响,就如同吸了魂魄立即让我坐卧不宁,千方百计都想进入,即使又是反复炒锅的复习课还如读新书一样兴趣盎然。
那年月,古寨家家几乎都是贫下中农,身体没有油水储备,缺少营养,精神的营养主要靠吸吮电影。每个孩子嘴上肚里最基本的需求家长都无法完全满足,更别说投资娱乐方面给提供看电影的经费,因而若想看电影必须自行解决,这叫做:“勤工俭看”。夏天,我常跑到丹江河边的树林里搜寻蝉壳,送到药店换钱,一两二毛八分钱。一场电影成人票是一角,儿童票是五分,一两蝉壳能看五场电影,结余三分钱打牙祭改善生活,以至于到如今每年夏天,无论多嘈杂的蝉叫声传到我耳朵都是那样悦耳,那样亲切。看见那可爱的蝉,眼睛就不由自主的发光放亮,只有我自己心里知道为什么和蝉的感情那么深厚。到了冬天,开始翻天覆地寻找破铜烂铁,像极了电影《地雷战》里的鬼子探地雷,挖地三尺,一寸土地也不放过。我常在建筑工地外面徘徊,那地方金属多,凡是能换钱的东西统统被孩子们扫荡,然后兴高采烈转移到废品收购站,换的钱最后多半贡献给了电影院。当时对电影的痴情和今天痴迷网络的小孩一样,冲破艰难险阻也要把钱不遗余力送到网吧。那时的电影院,让孩子们留恋,让孩子们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有钱的感觉真好。能买票看电影在当时的确是一件很帅的事。有了钱,气也壮。老早赶去看电影预告,若有新片子,就迫不及待,拎把椅子,积极奔赴电影院,抢个先机,占据有利地形,静候夜幕降临,银幕开张。清场后收票,可以大摇大摆、堂而皇之的进入电影院,不屑看别人的眉高眼低。万一实在没钱支付的时候,才抹开脸皮混。傍晚,踯躅在电影院门口,寻找面熟或者面善的大人,遇到男的,就上前殷勤地喊“叔”,遇到女的则友好的叫“姨”,跟在屁股后面,扮作“拖挂”,但常被狡猾的收票员识破,被一把拽出去。因而常对收票员怀恨在心却还要故作笑颜。那伛背弓腰的X,形销骨立的D,还有那一只眼睛不好使睥睨一切的W,都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当时总觉得他们好狰狞、好可恶,三十多年过去了,到现在尚能说出他们的名字,画得出他们的肖像。
混票的阴谋败露被驱逐出来后,见A计划失败,不害羞,也不气馁,继续变化方式,实施B计划:低头哈腰,小心翼翼拉住大人的衣襟再往进溜,阴谋常得逞。若此计又行不通,也不泄气,再蹭到电影院隔壁一户姓方的人家,方家的窗户有三分之二正对着银幕,虽然远点,但只要踮踮脚尖或者垫个砖头也能看大半个人影,就这样凑合欣赏的方式,往往还人满为患,面临被主家清理的危险。直到有一天去方家,屋里空前安静,透过窗户,一片迷茫,这条路径已被电影院发觉,封堵了没钱却想看电影,挖社会主义墙角的一个漏洞。透过窗户看电影的希望就此破灭。
一个希望破灭也不绝望,马上再转移到隔壁花庙去,虽然人小,又拉又拽,也要努力爬上院墙,坐在房顶,除了看电影还能安静地数星星、赏月亮。美中不足的是距离银幕稍远,影片里的英雄人物也只能看个大概,而且依稀看见战斗很激烈,却听不到枪炮声。益处是夏天有蚊子蹁跹飞舞,嘤嘤清唱,冬天有风儿伴奏,雪花飘洒,注意力更加集中,没了瞌睡。遗憾的是,有时正看得起劲,突然杀出一彪军,吆喝驱赶,还嚷着让给赔砖赔瓦,常常受惊。而且,每次历经千辛万苦上到房顶的时候,影片已过去大半,上去不久,主要人物就牺牲了,来不及悲哀,却要撤退。空折腾几回后,发现电影院院墙根挖有下水道,荒草丛生,便于隐蔽,灵机一动,突发奇想:学习英雄邱少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悄悄邀一二伙伴进入阵地,提前埋伏。这样,既能玩“躲猫猫”游戏,又能听蛐蛐低吟,玩的是心跳,收获的是美妙。遗憾的是,得逞几次后,前来预先设伏的队伍不断壮大,有个小伙伴怯弱胆小,听到有工作人员清场从旁边走动,惊慌失措,颤动草丛,暴露了目标,不幸被清场人员“俘获”。电影院立马整顿,彻底扫荡,因此又断了通过埋伏看电影的渠道。也有实在无计可施被逼急了的时候,就让伙伴故意捣蛋,吸引收票人注意力,突然加速放里冲,偶尔成功一二次,但大多都是被速度更快的收票员拎着衣领驱逐出境。也曾经画过假票蒙混过关,这活不但技术含量高,心理素质还要过硬,拿票的手绝对不能颤抖,那时常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脸静平。”已完全具备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犟牛劲。
通过看电影所受的种种挫折,屡次受打击,反复磨练,百折不挠,终于养成了遇到困难不低头不绝望还要继续努力拼搏开朗乐观的性格。现在回想,为了看电影使用的种种见不得光的卑劣伎俩虽法无可宥,但情有可原。因为那时年少,尚未受多少教育,思想猥琐得一塌糊涂。最后,综合各种办法,总结出看电影的最佳途径:就是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广开创收门路,一定掏钱买票。钱是硬通货,一旦拥有心不惊胆不怯。身怀五分硬币就可雄赳赳气昂昂在电影院门前溜达几圈。有钱谁还愿意和蚊子亲昵,受寒风蹂躏。所以后来上学,一遇到作文课老师让谈理想,我就会毫不犹豫声称将来最远大最宏伟的理想就是当个电影放电影。因为放映员不用受电影放映前那段痛苦的煎熬,看了电影不但不掏钱反而还挣钱,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古寨影院是古寨各色人等集聚的最佳场所。古寨的一些主要活动都在影片放映前进行,古寨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情以及小道消息都在影院里传播扩散。影片放映前,电影院里简直就是一锅大杂烩:打扑克的、织毛衣的、谝闲传的、五花八门,孩子们也在其中穿梭,开展各种趣味游戏。等到“咣当”一声铃响,所有活动立即结束,大家一律屏声静气聚精会神。
我最爱看的电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八一制片厂的作品。银幕上先出来一个金光闪闪的红五星,接下来一定是激烈的战斗片。立即抬头挺胸手背后,全神贯注。虽然大多影片反复上映过,热闹的场景咀嚼回味了无数遍,把一些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但每次照样看得津津有味。也因此培养了许多解说员:提前预告情节,给旁边的人讲解,把他的话强塞进别人耳朵里。其实旁边的人也看了无数遍,心里恨得咬牙切齿,怨怼他多嘴多舌。有时正片子还没有送到就加演一些动画片,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之类是意外的收获。纪录片大多紧跟国际国内形势,比如尼克松乒乓外交,比如对越自卫反击战,对时事的了解基本上是通过买一赠一的纪录片获得的。看电影了解了许多历史:鸦片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当然,长大后看了许多史籍和史料,才知道那时通过电影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概念,培养的爱憎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虚假的。
古寨影院不大,故事颇多。有时正看到热闹得意处或革命的紧要关头,突然,风来了,雨来了,神仙背个鼓来了(雷声)。放映电影的光柱里清晰可见密集的雨帘,可黑压压一大片人就是巍巍不动,继续在雨中坚持。静默片刻后,有人振臂一呼,立刻应者云集,鼓掌跺脚齐喊:“退钱,退钱”,可惜没有一次要求如愿。有时影片里伏击敌人的部队刚埋伏好,大家正全身心地沉醉在状态里,却突然停电或胶片出现问题,全场骚动,集体表达不满。少顷,“挨不起退银子”有节奏的呼喊声愈来愈高,在古寨的夜晚上空久久回荡,惊扰了闪烁的星星、皎洁的月亮和影院院墙外老槐树上已经歇息的鸟雀。一旦电来了,片子恢复正常,观众们激愤的情绪顷刻间又恢复平静,再不计较,刚才的一切又好像没发生一样,又满腔热情沉浸在影片的喜悦或悲愤当中。
有时候影片断断续续,一唱三叹,简直是在考验人的忍耐力,但观众表面愤慨内心却坚韧,会寻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极有耐心地等待下去,反正那时虽然物资匮乏,但空闲时间足够多。看电影成了锻炼耐心和毅力的一项有益活动。所以,那时我最纯净的夙愿和最热切的盼望就是能在室内流畅的看完一部精彩的电影。看电影最热闹的要算上映《少林寺》那一晚:银幕上打得正酣,银幕下争位子的人也拼得不可开交,无数双眼睛好像在看乒乓球比赛。严重影响了观众的注意力,大家齐声喝止,武斗双方才乖乖歇了拳脚。最有趣的是:有的人很困了,恹恹思睡,却固执的赖着不忍离去,懵懂地深陷在电影院里不能自拔。看着看着,两张眼皮打架,托下巴的手突然滑落,一骨碌跌到地上或扑在别人脊背,逗得旁边的人哈哈大笑,为伊消得人憔悴,何苦?如果那家大人找不到了孩子,不用寻,他一定是不小心沉沦在电影院里被情节抓走了。电影院成了古寨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乐园,成了人们了解世界、了解时事的窗口,成了孩子们学习英雄人物、树立宏伟理想的教育基地。
后来,古寨西边付家塬二二四地质队的大院子到了周末也放电影,而且免费。于是若有风吹草动,人们就会奔走相告,铺天盖地一窝蜂涌入付家塬。散场后,一路欢歌或讨论影片中有趣情节,穿过西塬一大片庄稼地和几棵柿树,能清晰地听见地里各种虫子的呢喃以及树上的鸟啼和西河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还会在你面前晃来荡去,为你领路。古寨影院失去了唯一的地位,渐渐衰微。八十年代中期,古寨新修了电影院,由露天转入室内,终于结束了看露天电影的时代。
现在,孩子们再不会为看电影发愁了。家家几乎都有了彩电,而且一家比一家高档。随时可坐在舒服的沙发上欣赏千奇百怪的节目,手握遥控器,想看啥看啥,但看电影却成了慵懒的玩味,审美过度疲劳,再也享受不到在露天影院被人推来蹭去亲密无间的乐趣了。那时看电影,忘了肚子饿,薄衣敝履也要看,苦中作乐也能乐翻天。现在的电影泛滥,大多泥沙俱下,泡沫成堆。晚上刚看过,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一片迷惘。电影已失去把人们从压力下,从烦躁里,从焦虑中解放出来的功效了。只是偶尔看到一部老影片,才会勾起万千思绪,眼睛不由自主湿润。这不会仅仅是因为我是近视眼和沙眼的缘故吧。
2010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