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内在的小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叛逆——走向独立之路

如果说“懂事”的孩子是亲子之争的妥协者,那么叛逆的孩子就是亲子之争的反抗者。

青春期是人格成长的重要阶段。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认为:追求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所谓的同一性,指的是一个人的愿望、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方面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通俗地讲,青少年强烈地需要确认一个完整的、独特的自我,即“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这个任务完成得好,人就会拥有完整、健康的人格,对未来有清晰的愿望和强烈的渴求,有更多自主行动,更富责任感和创造力。

为了完成“自我同一性”这个重要任务,青少年必然探索“我”这个角色的独特属性。他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开始强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那么父母作为他们熟悉的成年人,必然要被他们当作参照系,来评判、反思,进而确认自己的存在。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反感父母、顶撞父母,从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有所区别的只是程度的轻重而已。如果父母看不到这件事的合理性,强行压制、干涉这一过程,只会给孩子的成长制造障碍。生命成长的本能是强烈的,当这种压制、干涉变得不可忍受,必然激发更进一步的反抗——青春期叛逆。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叛逆本是一件积极的事,但因为父母难以接受,遂演变成一种针锋相对的斗争。

其实,越是逆反的孩子,越是证明他对独立的渴望之强烈。他对生活的理解比那些“懂事”的孩子们要深刻得多,将来越有可能发展出成熟、健全的人格。

令人悲哀的是,叛逆这个词本身,体现的都是父母视角——我是主,你是臣;我是权威,你是追随者;我说了算,你没有发言权。所以,孩子的成熟、独立遂成了对父母的背叛、逆反。

在此之前,出于对父母的爱和依赖,孩子尽可能地服从父母的管教,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的说教。但是孩子内在的生命力,一直在生长、寻求适合自己的生命形态。在重重的束缚和限制中,孩子的自我一直倔强不屈地生长,就像竹子要挣破笋壳、蝴蝶要破茧而出,孩子的生命终究会强大到无法忍受外界的桎梏。

对孩子来说,这是值得欣喜的重要时刻。但是对父母来说,尤其是对那些内心不够独立、人格不够完善的父母来说,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就像一种无耻的背叛,刺痛了他们不够坚强的内心。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的父母哀叹:孩子怎么突然不听话了?可是,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件事,那就是:“我都忍了你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