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清流,雅俗人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雅俗初入家塾读书

浩瀚老爷官居北直隶巡抚,职责总揽北直隶各府军政、吏治和刑狱等事务,需时常巡视京畿各地的军政、民政,公务极其繁忙。虽说人也常住京中国公府,可凡是事情一旦上来,来不及前后,必须奔波忙碌不停,每次一出门办公务,往往一连一两个月都不能和家人在一起,所以雅俗很多时候都看不到父亲,从小就习惯了娘带着她。

张夫人照顾小女儿倒不累,横竖家里使唤人手多,雅俗也省心,但国公府家大业大,尤其产业雄厚,需要全年全心经理,十分忙碌,很多时候张夫人和浩瀚夫妻俩彼此分开,都是各自忙碌不停。

离过年就几个月,等浩瀚忙完公事回来,张夫人就和夫君商量着,眼下年关即将来了,府里一大堆事要打理,十几街商铺收计租金,二十多处大庄田结算收成,家里两个做官的儿子要紧着预备关系打点,还有三友的功课不知怎样了,还没督问,这下要忙起来了。

事有轻重缓急,须先找个地方把女儿安顿个把月,浩瀚有公务要忙,让嬷嬷带,小女儿似乎闷闷不乐,浩瀚就提出把女儿放家塾里,让几位先生代为看管一下,现在家塾里孩子不多,今年春闱刚过,离下一场秋闱大考还有两年,几位先生也不怎么忙,再者家塾的头脑荀先生博学温良,若女儿自小就能受到他的熏陶,日后必能养成高贵品格,几个大一点的男孩子也在家塾,让女儿和几个哥哥在一起就不会闷了,送小孩儿去读书认字也是一件很高雅的事。

其实提出这样的办法,浩瀚是有私心的,家族闺学就在老二家,却不肯送女儿过去,分明觉得家塾比闺学好的不止两三个层级,家学里都是当世精英,不是闺学才女能比的,既然自己能做这个主,就为宝贝女儿开个后门。夫妻俩一拍即合,立马就忙活起来。

张夫人觉得像荀先生这样才华卓绝的当世大儒应该不喜金银俗物,为了对去家塾读书认字的事表示郑重,张夫人特意从瑰宝奇珍阁为女儿定做了一只于阗白玉莲花项圈。瑰宝奇珍阁素以精湛的宝石雕刻技艺著称于世,整个项圈是用一大块极品于阗白玉雕琢而成,圈身凸刻莲花图案,典雅绝伦。上学堂不能穿着大红大绿的那么鲜艳,要有读书人的风雅俊逸,张夫人这次给雅俗做了一身月白色缎苏绣白鹭荷花琵琶袖圆领袍,第一天上学要穿圆领袍以示郑重,底下再配上水墨荷花白绫裙,戴上于阗玉项圈,再用绸缎扎两个圆圆的小发包,把个小孩儿打扮的小仙子模样。

张夫人早上牵着小女儿的手亲自送去家塾,家塾里得知消息,早早就在前排准备好了座位,照顾到三岁的孩子身量小,所以桌椅比其他的桌椅都要矮小一点,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桌子上文房四宝以及四书五经都备得整整齐齐。

学生到的都算早,讲学先生还没来,雅俗看过去知道哪个是她的座位,想起母亲前一天教的话,就乖乖坐好,张夫人再交代家塾里的书童、小厮和嬷嬷几句,就先回去了。

塾中男学生目前一共七位,几个叔公家总共四位,外加浩瀚的三友,浩然家的长生,浩荡家的长安,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位先生当下教学任务还算轻松。

至于下剩没来的,除了二爷家的长远比雅俗还小点,没到上学年纪,其他的或已考上秀才举人,只剩春闱秋闱,在家里闭门苦读,遇到不懂的,统一找时间来家塾请教先生,或已学完四书,志不在科举,转文从武,或已年过加冠,依照家族规矩,成年男子无特殊情形,都要谋职养家,只可一边工作一边求学。

李氏族中公产一保祭祀供给,二保家族未成年者生存学习,三保年迈无依或严重残疾者安度余生,其余正常劳动力,或残疾有部分能力者,都需勤奋上进,养家立业。族中规定,男女凡成家或已过冠笄之年,皆不得从公中领取供养,男子必谋一业养家,女子必习一技修身。分家之后,各房必须单独立一份事业,自己站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后代出现依附家族,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导致分支子孙败落的情况。

家族传统以勤业乐业为荣,好逸恶劳为耻。个人立起来自给自足,或功成之后衣锦还乡,都会有将家族发扬光大的更高的追求。这种严格的自立限制,极大程度上刺激了成才,既没半点导致亲情生疏,还相当促进子孙团结,所以教育更显得尤其重要。

成国公府从封爵初,就规定将族产中的相当一部分划归家学所用,凡同宗九代,未出五服亲的男子在加冠之前,无论习文从武,一概学费皆出自公中。国公府从爵产中拿出固定部分,独立承担聘请名师和学中饮食的开支,其余各房凡有从官为将或财产富裕者,都依据能力为家族尤其家学做贡献。

其余出五服的未成年族亲,都由就近所在分支保障进学。李氏家族在修谱时有规定,各地支族依照上例兴办家学,费用由各支族产发给,族中显达者每年贡献钱粮,将来子孙成器,荣归故里,照样回报家族,同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此外各代分家时期,根据各房人口多寡,嫁娶情况,给足田宅资产,并允许每年按照未成年的儿女人数情况,在族产中领取一定数量的钱粮布匹,保证子孙健康成长。

正因这项设置,保证了基础的生养和进学,又加上李家在朝中势力交错,儿孙谋官求职都有强力保障,所以后代大都勤奋出息,力争上游,即便资质平庸,也能乐业守成,独立养老扶幼。

成国公属于李氏最富裕的一支,不只有世袭爵位支持,这支后代为官率也远高其他支,多年来在家庙周边购建了大量永继田宅,族业产出巨大,不但兴办家塾,还有大型家族武场,女子闺学,把教育的优势发挥到绝佳妙处。

国公度家塾办了几十年,当初选址一再测算风水,开办初期族中长者又一起商定,通常不给外姓学子进来,即使实在难以拒绝的话,也只能要品行端正的,必须严格控高入学门槛,所以明确要求办在国公府内。子孙强则家业兴,绝不可容许任何斗鸡跑马的败家子进来带坏家塾氛围。有了这项环境建设,这里多年来教学成才效率极高。在外人看来,这里简直是块顶级的风水宝地。

此前家塾规定日常必有三位国学精英大儒执教,分为一主讲,两助教,期间若有离开的,便再请新人。前几年塾里又请来荀先生,作为当世国学文化集大成者,老人家手里教出来的学生都是博雅且自信的,在如今四位名师的教导下,这里的学子对考试科举的把握都能事半功倍拿下。

国公府家塾整体是一座三进四合院,第一进和中间一进的正房都是面阔五间的双卷勾连搭顶式大屋,前出廊,外观宏大,庭院阔敞,这里房舍的朝向通风绝佳,窗棂户扇雕花精美,室内装修清隽质朴,摆设皆是古董国窑瓷器,红木刻椅雕桌,视觉十分高雅。前面第一进做了雅客集会的儒意书院,中间一进才用做学子们学习的主场。后面偏小的一进院做了几位先生的休息处。

院中花草树木有专人打理,不同品类交替开放,苍松翠柏四季长青。中间进的东厢里长日供着茶水点心,也作饭厅处,小厮和书童廊下恭候差遣,院内丫鬟不准进,就是这次雅俗来,照顾到小女孩可能中途有需要,也只让带两个嬷嬷。

家塾里四位先生都已五十出头,作为主讲的荀先生已经六十多岁了。荀先生二十岁进士及第,国子监五经博士出身,随后弃官学仕途,入闻名中外的岳麓书院执教,广收四海学子,是当世有名的国学大儒,他手底下教出来的进士举人数不胜数,最后入朝为官者也比比皆是,一生桃李满天下,杏坛之美名,当今无出其右。

前些年荀先生因讲学操劳抱病,险些离世,国公爷浩瀚看准时机,为了请到荀先生来自家的家塾讲学,教自家几个子侄,愣是在那段日子遍请名医为荀先生诊治,把荀先生的命救回来了,自然人也给收服了。

教育教的不止是学问,更有品德、习惯、眼界、思想这些伴随一生的行为认知。荀先生虽然规矩大,但人非常和蔼,尤其有真才实学,是用才华令众多学子和同业拜服的人,个人品德绝对堪为当世师表。雅俗一个女孩儿家的,三岁识字启蒙就得荀先生教导,也是三生有幸。

刚学认字,四书五经肯定是摆设,张夫人为女儿准备好了一本《三字经》,让荀先生有空就帮忙教认几个字,才三岁,话都说不周全,也不指望一下子就学到什么,只别叫她一个小人儿闷头闷脑的憋坏了就行,荀先生欣然答应。

荀先生饱读诗书,审美品味也不俗,对一个可爱到叫人看着心都化开的孩子,也很喜欢,想到自己的孙子孙女,他如今在外为了谆谆学子的功名前途,放弃天伦之乐,也十分叹惋,于是就把雅俗当作他孙女一样教起来,时不时过去指点指点,教教认字,雅俗倒也不认生,很听荀先生的话。

一年之计在于晨,上午的时光大多都是用来诵读的,所以每天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家塾生活都在朗朗书声中度过,几位公子读的是抑扬顿措,心神向往。

《三字经》对家塾里都忙着热火朝天考功名的公子们来说,不知早几年就不放在眼里,所以一个家塾里坐着的,人人都能教雅俗,大家只要等到休息,都顺便教她几个字,这样雅俗一上午能学好多句,且都能读出来,但是一分开,字又不认得。不过这样雅俗也可以和哥哥们一起“摇头晃脑”,小孩子读着认认真真,有模有样,来来回回就那么耳熟能详的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最后还读出大学问家的气势来。

兄长们看着她摇头晃脑的小样子都想笑,原本还有些刻板的家塾,因为这个小妹妹的到来,顿时充满了轻松的氛围。

渴了饿了都有现成吃的,家塾饮食供应十分周全,一日三餐,四季糕果,茶茶水水,样样新鲜,毕竟这里面都是家族未来的栋梁,而养好身体是成才的第一步,所以国公府把吃喝这块儿供应的十分精细。因为雅俗的加入,还特意添了牛乳茶和不少甜食小点心。雅俗在家把饭吃饱了,点心吃的不多,来家塾反而比在家里能吃了些,主要是看别人吃,她就觉得想吃。

到了吃饭的时候,公子们礼膳很有规矩,何时就坐,何时起筷都要先生发话,而且讲究“食不言”,菜品荤素搭配,时鲜应季,如何吃饭,如何汤饮,吃完后如何漱口,都有规矩。

嬷嬷原本要把雅俗抱走带出去吃饭,但是雅俗坚持不走,嬷嬷们也只好留下来和公子们一起用饭,好在张夫人身边的女侍都不是等闲之辈,留在几位先生面前伺候,也丝毫不失礼法风范。

下学的时候,几位公子集体给先生们拜礼告别,感谢传道之恩,雅俗也学着一样的做法和说法,众哥哥都笑着看她,然后几位公子迈着悠闲从容的步伐各自安静离开。

晚上爹娘一起笑着问雅俗学了什么,雅俗把今天学的几句《三字经》高兴的背给父母听,看着女儿表现的大学问家的气势来背《三字经》,着实叫浩瀚夫妻俩有点儿窝心,于是大加夸张的夸赞了女儿,雅俗听着开心极了,觉得后面去家塾得加倍努力学习《三字经》。

家塾里的公子们闻鸡起舞,焚膏继晷,昼夜苦读,在为两年后的秋闱大考做准备。四位先生每日分工讲学督管,克勤克勉,孜孜不倦,如此温柔的家塾启蒙岁月,也陪伴了一个小孩儿一段弥足珍贵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