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特族、“家里蹲”都是男性!?
“高中辍学后一直不知道干什么,整天无所事事。”“求职失败后,一直蹲在家里。”“因为上司的职权骚扰而辞职,从此有了心理阴影,无法找工作。”许多青年女性在采访中提到了自己经历过所谓尼特族和“家里蹲”状态。
“冰河期世代30人”中,有过“家里蹲”经验的为9人。辍学的6人(4人高中辍学,2人短大辍学)中,有5人之后一直蹲在家里。其余4个“家里蹲”分别为初中毕业后1人、大学毕业后1人、辞掉工作后2人。
可是,我们在看到“尼特族”和“家里蹲”时,是否通常会联想到男性?“尼特族”和“家里蹲”这些词语的流行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期。当时就业冰河期尚未过去,非正式雇佣的青年继续增加,可是人们并没有将其视为社会结构上的问题,只是将其归结为青年人因懒惰而不愿工作。
媒体对尼特族和“家里蹲”青年进行了频繁报道,其报道对象也多数都是青年男性。随着调查的展开,人们才开始明白,这些人无法工作并非青年的“自身问题”,而是由于雇佣的非正式化和不稳定化等问题。尽管如此,直到现在,因尼特族和“家里蹲”身份饱受社会关注的主要还是男性。这想必是因序章提到的“作为未来家庭支柱的青年男性”没有工作乃大事的“男主外模式”观念所致。
从统计结果来看,相较男性,女性的失业率和“家里蹲”比率较低。2012年,包含“家里蹲”在内的青年失业人员(尼特族)人数为63万(总务省统计局《2013年劳动力调查》),男女人数分别为40万、23万,女性的数量大约为男性的1/2。
可是这份统计中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当中没有包含“家务料理”的数据。
厚生劳动省对尼特族(NEET: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定义是“未从事求学、就职、职业训练任意一项的15—34岁非劳动力人口”,并且把“家务料理”排除在外。
根据总务省《2010年劳动力调查(详版)》,未婚女性的非劳动力人口(15岁以上未有从事有偿劳动的人)中,15—24岁的人群普遍在求学(39%)和料理家务(35%),其他则占26%;25—34岁的所占比例则是求学7%、家务52%、其他41%(图2-1)。
注:这里所谓的非劳动力人口是指15岁以上未从事有偿劳动的人。
数据来源:总务省《2010年劳动力调查(详版)》
图2-1 未婚女性非劳动力人口占比(15—24岁,25—34岁)
从直观上的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没有工作的人当中,15—24岁有三成,25—34岁有五成以上都因为忙于家务而无法工作。
但是仅凭这份统计很难看出她们究竟承担了多少家务和看护等工作。
当然,随着年龄增长,因看护而无法就业的“看护失业”人数会不断增加。尤其在普遍被认为应该承担看护任务的未婚女性身上,这个倾向更为明显。
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很难想象有许多人正在以“新娘修习”的名义“料理家务”。这里面恐怕包含了众多形同尼特族和“家里蹲”的人。可以说,青年女性的尼特族和“家里蹲”问题被掩盖在了“料理家务”的名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