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寄生族的凋零
在这份调查中,男性、女性与父母的同居率几乎持平(男性78.4%,女性76.4%),但是,年收入不足200万日元的青年男性中将近八成都与父母同住的事实,恐怕更有冲击力。
当恶性事件的嫌疑人身上出现“无业”“青年男性”“住在父母家”的标签时,人们对他们及其家人的谴责就会暴增。事实上,就算与案件无关,这类人群也会首先被怀疑。社会对没有稳定工作、住在父母家的青年男性有很强的负面印象,仅仅因为工作不稳定、与父母同住,他们就有可能被当成罪犯。
另一方面,无业并住在父母家的女性却很少成为社会批判的对象。曾经,女性“住在父母家”还被视作好条件,成为找工作和相亲的优势。以前在金融机构等,为了防止“挪用”公款,还将“住在父母家、家境很好的千金小姐”视作理想职员(这个想法本身便是对女性的蔑视),而且那个时代才过去不久。就算这类女性没有工作,也会被解释为“新娘修习”和“料理家事”,不被视作问题。
从泡沫时代开始,经济宽裕的单身职业女性在时装、旅行、饮食等方面的消费占比最多,作为可支配收入高的群体,一直占据市场营销和广告宣传的中心焦点。
1997年,社会学者山田昌宏将毕业后依旧与父母同住的单身男女命名为“Parasite Single”(单身寄生族)。这类人群将父母作为宿主,进行经济上的寄生。甚至有人在三餐、洗漱、打扫等生活方面也完全依赖父母。结婚之后无法维持与在父母家同等的生活水平,成为很多人不婚和晚婚的原因。
可是正如开篇所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是为了享受优雅的单身生活,而是因为经济条件达不到独居的标准而不得不住在父母家。还有不少人是因为父母经济困难和需要看护而选择的同住。也就是说,单身寄生族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但是这个人群的构成和指称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单身寄生族的男女往往会选择不婚或晚婚。20世纪90年代,女性终身不婚的比例仅占5%,到2010年已经增至10%(男性20%)。女性初婚年龄也在逐年上升,1980年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5.2岁,到2014年已经上升到了29.4岁。
被认为“迟早要结婚离家”的未婚女性超过30岁依旧没有离开家。在不婚和晚婚的背景之下,与父母同住的现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期化与无限期化。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同住者与父母等家人关系恶化。即便这样,这些无处可去的女性还是不得不死死抓住父母家这张扭曲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