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铁头,我就喜欢你真实的样子
徐海娜
我曾经在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我的教育专栏“另一片星空”中多次引用铁头的诗歌,因为他的诗说出了很多同龄孩子的心声,并且语言活泼有力,余韵悠长。前些日子,当铁头的妈妈把这本书的样稿发给我的时候说,“你可能会更爱铁头的”,果然如她所言,看完之后,我更爱铁头了。我爱他的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真实”,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最打动人的力量就在于其中的真情实感,这种真实,时常能够强烈地吸引读者去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想法。
这已经是铁头出版的第三本诗集,在这本新的诗集中,有的诗承袭了他以前诗歌的特色,擅长赋予四季和万物以人格,然而,更多的诗则写出了铁头这孩子在新的成长期的所思所想。
所有养育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随着孩子的成长,会渐渐地没有那么“听话”,就像《指鹊为狗》中的铁头:“和爸爸一起散步/他忽然停住说/树上的是不是喜鹊/我头也不抬地说/乱说什么/这分明是狗/那它为什么喳喳叫/我玩儿着手机搭腔/可能它嗓子难受/爸爸变得沉默了/我也默默地走了。”爸爸沉默了,“我”也默默地走了,结尾是有点儿内疚的,但是还是觉得这样挺好玩的,不是吗?大概这就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最真实的心理,虽然觉得不该辜负父母的期望,但是他们总要尝试反抗,这大概也是成长必经的历程。所有的孩子们,最终都要“一个人走”,做父母的也唯有逐步放手,恰当引导,去好好协助他们长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一个人。
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逐渐脱离父母,获得独立人格的一个过程,而铁头的诗歌最真实地表现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挣扎和思考。孩子们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发泄,像铁头一样站在夜晚的阳台上“喊世界”;有时候会抱怨父母,像铁头一样说妈妈能量不稳定,“妈妈是个外星人”,最好能像猫一样沉默,要不就以沉默的“大鲵”为榜样;有时候,他们甚为怀疑周围人的教导,说,妈妈就是个“骗诗者”;问,“我”是否就像“姥爷家的小菜园”中的一棵蔬菜呢?告诉自己,不如做个与世无争的“隐者”?他们也有很多烦恼,也有感到孤独和郁闷的时候,像是《下蛋》一诗中“灵感被我不愿意干的事给吞了”。
有时候,他们会自己反省,慢慢在内心建立道德感,就像诗中的铁头虽然“必须按照巨人的方式生活/吃的东西要很多/脾气很暴躁”,但同时又会感到羞愧。不断长大的他们,时时还要维护自己成长的权利,就算服从教导也不忘小小“抗争”一下,《一个人在家》里的铁头,面对父母给的任务“账单”,“签约”的时候写的是“梁狗蛋”;《重要的事敲三次门》表达了对大人随意闯进自己房间的不满。他们不断地“追着光”成长,为小学毕业获得的新的“地平线”而自豪。他们既享受父母亲情,也享受一个人的“孤单的快乐”。对于成长和独立的渴望,在这本诗集里俯拾皆是,“爸爸妈妈望着我的背影很伤心/以为我也很伤心/其实我很开心/就像一只狗/终于回到原野那样。”表达成长的热望不难,难的是捕捉到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再去增强这种表达,而这也正是一个孩子的诗难能可贵的地方。例如这首诗《地平线,了解一下》,“我的胳膊上长出了一条地平线/一边是黑暗/一边是光明/想问我怎么得到的/我是不会告诉你/因为地平线很难得到/小学毕业/要经历同学之间的嚎啕大哭/还要去三亚/经历几天集体生活/才能有这一道/地平线/在身体上升起来。”看小诗人铁头的视角,他这样去理解身体上的“晒痕”,赋予了平常事物在成长中的非凡意义,成长的感受就这样得到了增强。
虽然铁头现在才13岁,但是也会郑重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看《刀》这首诗,“假如我是一把刀/不能杀人/不能削水果/也不能宰杀牛羊/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最后/我跳进了水里/变成一块废铁/永远地沉睡下去。”他从“一把刀”的奇特角度,展开了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接下来在《大海十九问》中表达了他小小的心灵充满的对这个世界的疑惑,最有意思的是这首诗的结尾——“大海,我的话问完了/要杀要剐随你便/大海说,我只想让你/在我肚子里游个泳”,在询问了诸多重要的人生问题,几乎要仰天长叹的时候,最后的举重若轻,特别老练。
虽然说铁头的很多诗比较口语化,但语言上依然有灵动和有强烈表现力的地方。《拔发》里,看到妈妈越来越多的白发,打算帮妈妈拔除白发的铁头最终“灰下了心”,“灰”字用得特别有画面感。“灰下了心”这句话也把铁头从“下定决心给妈妈拔发”到最终“没有拔发”的这样一个心理过程精炼地概括出来。《时刻准备着》一诗里“爸爸命令我砍头发”,一个“砍”字把头发们时刻准备着牺牲的心情推到了高峰,“我为我的头发担忧/头发们为我的帅担忧”,句式上虽然有卞之琳的影子,但是这首诗里的物我交融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他诗歌达到的新高度,颇有几分日本诗人金子美铃的味道。还有《一本发呆的书》也是这样,“一本发呆的书/他就在我的书桌上/呆呆地坐在那/看着我的作业/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难道想为我解题/或者想撕了这作业/反正他在发呆/我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们的铁头小诗人或者有意或者无意,令读者感受到“物”“我”之间的相互观照,究竟是书在发呆,还是人在发呆呢?
看完这本诗集,想说的太多。从铁头的诗歌中,我们不仅看到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还能感受到他的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盎然有趣。无论是在伙伴间“笑容逐渐放肆”,还是想要挑战爸爸的权威,都是生活的写真。他有时会调笑“职业丢杯子的爸爸”,想象“那些杯子/要被他带出门/颤抖的样子”;甚至有时让妈妈喊自己为“爸爸”,简直让人忍俊不止。这种种背后我们也看到一个开明和幸福的家庭给孩子的滋养是多么地宝贵。
当然,假如要给一个孩子写的诗挑毛病的话,一定不会没有,也不可能每一首都是佳作。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鼓励和赞赏比什么都重要。就像铁头的诗歌里所写的那样,希望“好人说好话”成为每个孩子的“第一耳”。总之,铁头,我就喜欢你真实的样子!
(海外特殊教育教师,FT中文网专栏作家)
2019年3月17日,写于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