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奥布拉迪·奥布拉达(Ob La Di, Ob La Da)
十岁到二十岁我是在六十年代度过的,同时代体验了“甲壳虫”从出场到解散的过程。但那时并没认为事情多么严重。即便《昨天》(yesterday)走红的时候,起始固然觉得不错,但日复一日总听《昨天》,最后也还是心想活见鬼,快算了吧!如今听得《昨天》的前奏也条件反射地涌起反感:活见鬼,快算了吧!倒是觉得歉疚。
高中时代一头扎进爵士乐和古典音乐,总的说来,对“甲壳虫”是敬而远之的。因为社会上有人气,在心里倒是“唔”了一声。毕竟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难免采取那种不地道的态度。但不管怎么敬而远之,广播中也还是震耳欲聋地播放“甲壳虫”的走红歌曲,以致结果上“甲壳虫”的歌也还是成了——尽管我说三道四——之于我的六十年代背景音乐那样的东西。现在自是心悦诚服:了不起的乐队、了不起的歌曲啊!为什么年轻时就不能乖乖接受呢?得得!
一天有事去远处一个地方,看见商业街上有人吹拉弹唱,弄出的音乐是《奥布拉迪·奥布拉达》。虽然吹拉弹唱的人没少遇见,但吹打“甲壳虫”的却是头一遭,不由得好奇地看了一会儿,用的是单簧管和锣鼓等往日古典乐器。不过听着听着,觉得脑袋莫名其妙地痒了起来。感觉上好像进了“麦比乌斯带”[7]式迷宫,怎么转圈都找不到出口。奇怪啊,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如此想着想着,猛然心有所觉,原因是他们演奏的《奥布拉迪·奥布拉达》没有第三部分,即没有AABA这一形式的B部分,只将A部分反复演奏不止。
为什么将B部分跳过了呢?莫非演奏技术有难度不成?或者认为只是单纯重复最初部分更能发挥魔术性效果呢?不管怎样,至今仍时不时有当时那种“痒痒感”涌起,老实说,弄得我相当困惑。挑战新的曲目固然其志可嘉。但既然演奏,还是希望把B部分也好端端演奏下来。没有B部分的音乐——随身听也是这样——就没了归宿,意外让人疲惫。
于是我忽然心想,“没有B部分的人”那样的人在人世间偶尔也是有的。所说的话每一句听起来都言之有理,而对整个世界的探求却缺乏深度,或者莫如说好比进了环行路而找不到出口……遇到这样的人交谈起来,到底让人疲惫不堪,那种疲惫感又意外挥之不去。“甲壳虫”倒是没有直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