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总论
春秋战国时代,可谓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动荡,最为变革的时代,直至今日,那个时代的政治变革、经济变革、思想变革等,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拉开了春秋时期历史的大幕。首先值得一提的便是郑国。事实上,郑国在周朝初立时所分封的七十一国中是不复存在的。公元前806年,宣王的弟弟郑伯友受封于郑地,是为郑桓公,这时候郑国才建立起来。
公元前743年,郑庄公继位。他不仅平定了其弟共叔段的叛乱,还承袭了周平王的卿士之位。后来,为了维护政权平衡,周平王宠幸虢公,封虢公为卿士,以防郑庄公一家独大。于是,周、郑两国之间发生了矛盾,为了打消郑庄公的疑虑,周郑交质缓和紧张局势。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卿士一职。郑庄公自是拒绝入朝拜见。同年秋季,桓王先发制人,率领蔡、虢、卫等国联军征讨郑国。两军在葛对峙,史称“葛之战”。郑国军队大败周朝军队。自此,周王室的权威一落千丈。这场战争也成就了郑国在春秋初年的霸主地位,史称“庄公小霸”。
王权的衰微让社会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相继爆发。各诸侯国都开始觊觎周王的国君之位。至此,西周以来建立的宗法体系开始崩塌,各诸侯国开始不按照嫡子继承制运转。如卫国的庶子州吁通过政变当上了卫国国君,之后又被臣下石碏杀害等等。
此外,一些较大的诸侯国开始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最先争霸的便是齐桓公,此后有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也将其称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在位时,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进行军制改革,增强齐国的军事战斗力;还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发展齐国势力。他先后兼并了三十多个诸侯国,并且多次组织诸侯会盟。公元前655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会盟,甚至于连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了会盟,这标志着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正式确立。
宋襄公在位时,虽然宋国国力不强,但他一直都有称霸之心。恰逢齐桓公去世,公子昭前来投奔宋国。他便想趁机夺了被齐国霸占许久的中原霸主之位。于是,他邀请了各诸侯前来会盟。奈何只有少数的小诸侯国前来参会,大的诸侯国根本不理睬他。特别是楚国,显得尤为傲慢。后来,在与楚国的作战中,他坚持自己的仁义理论,要师出有名,做仁义之师。错过了与楚国作战的最佳时机,结果导致自己惨败而终。
公元前636年,在外整整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到晋国,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在一众忠臣良将的辅佐下,不仅平息了内乱,还大力革新弊政,使得晋国日益富强起来。后来,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当时,晋文公在践土召开会盟,周王室派遣王子虎前来参加。晋文公被封为侯伯,正式确立了其霸主地位。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即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等人,使秦国从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国变成了有能力去逐鹿中原的大国。公元前624年,在与晋国的作战中,秦军大获全胜。各诸侯国争先恐后前来进贡,前前后后有二十多个部落归顺秦国,甚至连周襄王也派人前来向秦穆公祝贺。
再来说说楚国,楚庄王真的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最佳代表。他即位后,曾三年不上朝,但并没有因此荒废朝政,只是暗中蓄力,等待时机。之后不仅积极整顿内政,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官员,还制定新法,整顿兵马。在他即位的仅仅几年间,楚国便先后征服了多个小诸侯国,甚至还大败宋国及北边的戎族等。
之后,便是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吴越争霸。最后,勾践在卧薪尝胆的努力下,在范蠡、文种等人的辅佐下,终是灭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此时,春秋时期已接近尾声。
公元前403年,最终失势的周天子答应了韩、赵、魏的要求,封了他们的君主为诸侯,史称为“三家分晋”。自此,韩、赵、魏三国与西周初年的封国,即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战国时代,这几个国家当时合称为“战国七雄”。
首先说魏国。魏文侯在位时深知国家要强盛,不仅仅需要君主有贤德,还必须要有贤德的臣子来辅佐。他任用李悝、魏成、西门豹等人,在魏国进行全方面的改革,让魏国获得了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成为战国初期称霸一方的强国。
其次是楚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着手进行楚国变法一事。但可惜的是吴起死后,他的变法也就告一段落。究其原因还在于,楚国的旧贵族势力过于庞大,他们把持楚国的军政大权。楚国也因这一原因一直不温不火。
再者是韩国。事实上,韩国在战国诸侯国中实力并不强。韩昭侯在位时,一直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民之目的。公元前355年,他任命申不害为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有效整治了国内的官吏风气,还大大加强了君主对权力的集中掌握。但和其他诸侯国的深度改革相比较来说,这又是微乎其微的,韩国依旧处于弱小的位置。
齐威王在位时,在淳于髡、邹忌、田忌、孙膑等人的辅佐下,一改昔日享乐的作风,励精图治,使得齐国国势日益增强。特别是与魏国在桂陵、马陵的两次交锋,大败魏国,一战成名,成为不可忽视的强国之一。
公元前311年,在赵武灵王和秦惠王的帮助下,燕公子职回国继承王位,史称燕昭王。他在位时,是燕国的强盛时期。设立金台招贤,广收天下贤士为己用。后来,他以乐毅为帅,联合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一洗当年灭国之耻,这又是何等的传奇之举。
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继位。他颁布了穿胡服、习骑马射箭的命令,为赵国组建了一支精良部队,让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也成为战国后期仅有的能抗衡秦国之师的国家。
最后是秦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着手秦国变法之事。最后商鞅虽死,但他所施行的变法早已深入人心。秦国的国力也因商鞅变法有了质的飞跃,为之后的一统六国打下了基础。直至嬴政继位,在李斯、白起、王翦等人的辅佐下,以连横之术破了六国的合纵之术,最终一统六国。
当然,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思想领域中,也呈现了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孔子、老子、韩非、孟子、庄子、墨子、孙武、扁鹊等人,他们在各领域的成就至今都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