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古代神话与艺术

1.古代神话的产生

神话与文学艺术有密切的联系。世界上一些古老民族都曾产生过丰富的神话与传说,印度即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这说明从希腊神话中产生出希腊艺术。希腊艺术是吸取了希腊神话的营养而产生的。何止希腊,中国也是如此。中国的神话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发展也起过重大作用。若没有中国的神话,恐怕也难以产生像屈原、李白那样的伟大诗人,也不会出现像后来的《西游记》一类的不朽作品。印度神话对印度后世的文学艺术的影响就更大了。印度人民很富于想象。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神话,最早的“吠陀本集”和后来的“两大史诗”等就是其代表。这些神话传说不仅是具有“永久的魅力”的文学作品,也是一种百科全书。没有这些,就无法知道印度的过去,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印度的现在;没有这些,印度的历史、文学、宗教和艺术等就无从谈起,就是对今天印度人民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也无从了解。今天,人类进化了,离那个幻想丰富、绚丽多彩的神话时代已经非常遥远,但是,那些古老的神话故事仍旧搅动着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的幻想。今天在印度的许多节日集会上,人们仍然满怀喜悦地表演神话故事,演唱神话歌曲,通宵达旦,一连几天、十几天,有的长达一个月。神话故事影响着当今亿万群众的思想、生活和道德规范。

印度神话的影响,不只限于印度,在国外,例如对南亚、东南亚、阿拉伯以及一些欧洲国家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不少印度神话故事早已被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印度神话极其丰富,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有着深刻的哲理。有的反映原始人类战天斗地的生动场面;有的反映神与人、神与魔鬼之间的斗争,实际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正义与邪恶或善美是非的斗争;有的则反映人们为现实某种理想或达到某种目的,敢于斗争,勇于牺牲,乃至舍己为人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等等。印度神话宗教色彩很浓,不少神话故事反映出“轮回转生”思想,恐怕这是与别国神话的显著区别之一。

印度神话中的神很多,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吠陀时代的神,二是后来印度教中的大神。吠陀时代的神中有天神、火神、风神、太阳神等。最主要的是天神因陀罗,他被称为天神之王,但是,他对其他神没有什么统治之权。天神的敌人是阿修罗,当然这是个总称,阿修罗有很多个。天神与阿修罗之间时常打仗,而且非常激烈。这是对印度古代氏族的神话表现,反映了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中人类的想象。

早期印度教中的大神主要有三个。第一位是梵天,他长有四个头,骑一只天鹅,掌管创造,他被认为是创造之神,是世界万物(包括人和神)的创造者。第二位是湿婆,据说他爱哭,因此他的名字很多,佛教文献称他为“大自在天”。他有三只眼睛,骑一头白牛,手持一柄三叉戟,颈上围着一条蛇,头上有一弯新月做装饰。他有强大的降魔威力,额上第三只眼睛的神火能烧毁一切,所以他是个毁灭之神。他又是个苦行之神,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修行。他还是舞蹈之神,善于跳舞,据说他是刚柔两种舞蹈的创造者,有舞王之称。他的妻子是雪山神女,她有两个化身,一是难近母,二是迦利女神,印度教信徒非常崇拜这位女神的降魔本领,印度一年一度的杜尔迦节就是祭拜这位女神的节日。第三位是大神毗湿奴,他有四只手,是保护之神,他多次下凡救世。他的妻子是罗其密,是财富的象征,人们称她为财神,印度教信徒对她非常崇拜,希望丰衣足食,过好日子,商人为了发财致富更是如此。

以上是一些大神,还有不少小神,这里不一一列举。

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仙人。他们苦行修炼后能得到法力,法力很厉害,人和神都惧怕。仙人运用法力能使“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例如那罗陀大神,神通广大,来往于天上、人间和地下三界,通风报信,爱传话,有时说话添油加醋,既做好事,也有拨弄是非之嫌。他们居住在森林或高山上,靠吃野菜、野果和喝牛奶为生,每天念经、传教,有的还著书立说。

产生神话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太远了,这些故事本来是民间口头创作,后来经过编纂加工,现在我们看到的又是用现代语言写成的。故事中提到的情况虽然是古代的,但同现代印度社会生活又是息息相通的。下面略举几例:

宇宙之轮

有一个婆罗门,一生积德行善,死后进了天堂。大神毗湿奴让他观看天堂里所有精美的东西。看完之后,他问道:“噢,大神,这些东西好得使人难以想象。但还有比这更好的天堂吗?”

“有。”大神说,并把婆罗门带到第二层天堂,它比第一层天堂要迷人百倍。

“你现在满意了吗?”毗湿奴问道。“嗯,但还有比这更好的天堂吗?”婆罗门问道。

“有。”说着,大神就把他带到了第三层天堂,它又比第二层天堂好上百倍。即使这样,婆罗门仍然不满意,他总是问还有没有比刚才看过的更好的天堂,所以毗湿奴带着他一连走过了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层天堂,而且每一层天堂都比前一层天堂好上百倍。

最后,在围绕着第七层天堂转了一圈之后,毗湿奴又问道:“现在你该心满意足了吧?”“好吧。”说完,大神就把他带到了第七层天堂的上面。那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巨大无边的轮子,在带着宇宙转动。婆罗门刚走到上面,肩膀就粘在大轮子上,再也无法松开了。

“是无限的贪婪给你带来了不尽的痛苦。”毗湿奴说完,就不见了。

天神的考验

有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池塘边,很想见见神。他冥思苦想,脑子里只有神。

神想考验他一下,于是变成一个小孩,假装掉入水塘里,拼命呼救。那个人听到喊声,抬起头来,已看到落水的孩子,但他并没有去救,仍旧坐在那里,一心想看到神。孩子仍在呼救,而且声音越来越凄惨,但他仍然无动于衷。他闭上两眼,不去看孩子,只是在冥想。

“混蛋,你永远也不会看到我。”神在天空中说,“那种见死不救的人是不可能见到我的,更不会进天堂。”

“噢,宇宙之神,我一直在想见到你。”那个人懊悔地说。

“如果你说因为在沉思默想而没有听到呼救声或没有看到那个孩子的话,这大概是借口。实际上你已听到了,而且也看到了,但却泰然处之。你是个最自私的人,这样的人是不会进天堂的,也绝不会看到神。”天神大声说。

2.舞蹈

舞蹈是一种艺术,其有高尚的风格,有综合性,非有相当的练习,不易精通。印度舞蹈更是如此。印度人跳舞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据考古学家断定,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750年,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拉巴和摩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到了吠陀时期,印度舞蹈有了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本集》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邬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带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甚至有了专门以舞蹈、唱歌谋生的种姓。”

到了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据专家研究,《罗摩衍那》的成书时间在公元前三四世纪至公元后2世纪,但书中记载的是后期吠陀时代的事情。

3.音乐

印度音乐历史悠久,非同一般。早在印度的上古文献吠陀经典中对音乐就有了记载。《梨俱吠陀本集》赞歌的吟咏,需要有音乐知识。著名的《娑摩吠陀本集》更是以歌唱为目的而形成的一部颂神曲。“娑摩”指的就是祭祀用的歌曲,因此可以说,印度音乐是以古代祭祀仪式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湿婆”又名“舞王”,人们在祭神或过宗教性节日时都举办歌舞集会,这已成为印度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人认为,“音乐与舞蹈的起源是神圣的”,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信神,所以在三千多年的音乐、舞蹈发展史中,音乐与舞蹈往往以精神为主导,而艺术属于从属地位。随着宗教的发展与传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和舞蹈也不断丰富和提高。载歌载舞,而且往往是歌舞并举,这就是印度音乐、舞蹈的特点之一。

据文献记载,早在吠陀时代,除唱歌外,已有不少“维拉”之类的弦乐器,以及横笛之类的管乐器。《阿闼婆吠陀本集》中就有七声音阶的说明。今天印度流行的不少乐器就是从古代流传或发展而来的。它们都同宗教信仰、宗教活动有密切关系。公元前后,声乐由宗教仪式的要素演变成为一种高度世俗化的艺术。在古代两大史诗时期,音乐得到不断发展,在两大史诗中所提到的乐器有20种以上。到了这一时期,印度已有了七声音阶,有了七个基本调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美的转调体系。但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著作应该以婆罗多写的《舞论》为代表,它不仅是部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同时也是部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广泛地论述了音乐和舞蹈。直到后来,才有了专门的大量研究音乐方面的著作,诸如劳舍·格威的《拉格德凌吉利》、夏冷格戴沃的《桑吉德勒纳格尔》等。

印度音乐的出现与宗教信仰有关。音乐为宗教服务,祈祷、祭祀等都离不开奏乐和唱歌这类活动,而这类活动又反过来使音乐由简到繁,不断丰富和发展。出于宗教信仰,一个人从生到死要参加许多名目繁多的仪式。印度多数人认为参加宗教活动非常重要:能使人生活纯洁、神圣,死后使灵魂得到解脱。因此,一个人从生到死要参加不少宗教仪式。而宗教仪式都有唱歌,有音乐伴奏。例如婴儿降生前就给他举行各种仪式,诸如授胎礼、生男礼等,待婴儿出生后仪式更多,诸如初食礼、剃胎发礼、出门礼、再生礼等等,一直到结婚。结婚时,起码举行17—18种仪式。印度教信徒把结婚视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只有完成了一系列的仪式后才算结婚。

在举办结婚仪式时,有音乐、唱歌,自始至终,有的有数十天,一个月,甚至时间更长。结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在仪式的过程中,女方家的人可以唱歌大骂男方家的人,骂得非常难听,但男方家的人只能低头倾听,不可生气,更不能还口对骂,因为对方是客人。值得一提的是,就是骂人,也是唱歌,也有音乐伴奏,不能离开音乐。印度教自古以来就有这个风俗。

据印度的经典规定,人出世以后,通过各种仪式使人战胜今世;人死以后,再通过各种仪式,战胜来世,使死者的灵魂在阴曹地府获得安息。因此,人死以后,在抬尸的路上、焚烧尸体时以及骨灰撒进河里时都有不同的仪式,也都离不开音乐。

在庙里一切活动都有音乐,就是念经,也富于音乐感,并有音乐伴奏。

宗教节日期间,更是如此。印度节日庆祝很多,多为宗教性节日。节日庆祝都离不开唱歌、音乐。例如,霍利节时,人们不仅跳舞,而且唱歌,就是歌词也离不开宗教和神话,而且歌词优美,音乐动听。

总之,印度的宗教与音乐的关系密切,密不可分,敬神祈祷离不开音乐,音乐在宗教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就是印度音乐的特点,从古至今,一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