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心态失衡的原因

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比较看重经济,拼命地挣钱,大家在攀比的路上越走越远,大家的社会心态也有些消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为各种消极社会心态以及偏见、歧视现象(仇富、炫富、群体间偏见)的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马奎斯等人于1948年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在实验中,比利时学生根据特征描述(如社交、礼貌、暴力、冷漠)对以下群体进行了评分:不讨人喜欢的比利时学生、不讨人喜欢的北非学生、讨人喜欢的比利时学生和讨人喜欢的北非学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讨喜的组织内成员偏好性最高,而对于不讨喜的内部成员偏好性最低。对讨喜的外来成员的偏好性介于前者之间。这种效应被称为“黑羊效应”。这种效应已经在不同的群体间环境和各种条件下表现出来,并且经过了许多操纵了相似性和不同规范偏差的实验的检验。

对“黑羊效应”的根本解释来自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分类理论。在亨利·塔菲尔等人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中,人们倾向于将自己和他人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别,并且希望和寻求保持在一种积极的社会认同环境下。社会分类认知地划分和命令社会环境,用系统的方式来定义他人,使个人有利于他人。一个人被赋予了他被分类的范畴的典型特征。在此之上,这种社会分类使个体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定位或定义自己。不同的社会分类下,群体成员都在追求保持积极和独特的社会身份。

自我分类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描述了一个人将人(包括自己)的集合视为一个群体的情况,以及以群体的形式感知个体的情况。尽管该理论经常被用来作为对心理群体形成的一种解释,但是更准确地说,它是对社会感知和互动中分类过程功能的一般分析,涉及个人身份问题和群体现象。自我分类理论从认知心理学中汲取灵感,假定自我可以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被分类。换句话说,人类可以将自我分类为一个单一的“我”(个人身份),或者更具包容性的“我们”(社会身份)。比起社会认同理论,自我分类理论不仅仅关注对某一具体的群体行为做出解释,而是将重点放在对一个心理群体进行解释上面。

综合社会认同理论和个人分类理论,群体成员强调关注优秀的内群体的成员,并比外群体成员更积极地评价他们,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内群体(内群体偏见)的积极形象。此外,偏离相关群体规范的群体成员可能会威胁到积极的社会认同。为了保护积极的群体形象,群体内成员对群体成员的准则偏差的贬损比对异己的贬损更为严厉。这些偏离群体规范的成员就可能威胁到其他人的社会认同追求。这就是对黑羊效应的理论解释。黑羊效应的产生很好地解释了社会群体间产生贬损的原因。这也为我国当下的仇富、炫富等心态失衡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