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和”与“争”
中国人更讲合作,因为我们以前发展的主要是农业经济,这就为和的心态提供了一个经济基础。在没有农业种植之前,我们靠采摘和狩猎维持生存,那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竞争,但这种竞争只是外部的,内部还是合作形式。不过有了农业经济之后,多户人家会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多个部族联合起来,彼此之间会通过联姻去达到“和”。这种文化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和”的心态。
正因为我们崇尚“和”,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多是和谐的。中国社会是重视人情与和谐的。我们知道,儒家学说也是主张和谐,为什么儒家学说能成为主流,就是因为它与大众内心的追求是一致的。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不是儒家学说带领我们崇尚和谐,而是我们本身就有这样的心思与追求,儒家学说只是顺应了民心而已。
尚“和”心态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确切地说,应该是我们在处理社会矛盾时形成的。如果西方人要了解我们,就必须了解我们的“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合作就是合作,竞争就是竞争,相对来说是二元的。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竞争又包括合作,合作又包含竞争。比如说今天只有一个红薯,但是两个人都要吃,这就有矛盾了。你吃了我就没有了,这是不可调解的矛盾,在生存面前这是大事情。但是我们又清楚地知道,我们不能够互相地攻击,因为那样子的话,你把我的腿打瘸了,我把你的胳膊砍掉了,那对我们都没有什么好处。于是我们就得想办法处理我们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