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情感勒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披上爱的外衣进行敲诈——情感勒索的表现形式

从俯视到无视

老张是一家公司的部门主管,他充满了斗志,对成功有着十分强烈的渴望。在一些同事看来,老张是个很有魅力的男人,而另一些同事却对他非常不满。对于下属,老张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绝对的顺从。如果他们表现得很顺从,那老张对待他们就会很慷慨,否则他会毫不犹豫地让对方离开。在下属们的心中,老张是个值得尊敬的上司,但同时他们也很害怕他。

老张的夫人是个漂亮的女人,自从和老张结婚后就按照老张的意思留在家里相夫教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张渐渐对妻子失去了以往的热情。后来,妻子为老张生下了一个儿子,因为怀孕生子导致身材走样,这下妻子对老张就更没有吸引力了。不过老张对待妻子和儿子十分慷慨,他为他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不过老张却很少关心他们,而且一旦他们没有达到他的期望,他就会大发雷霆。

后来,老张发生了婚外情,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带着情人到处去旅游,几乎没有时间陪妻子和儿子。每当张夫人向老张抱怨他经常不回家时,老张就会发脾气:“我要不是忙着工作,你们哪来这么好的生活,你真是忘恩负义,一点儿也不感谢我对这个家的付出!”

最后,张夫人向老张提出了离婚。老张在看到离婚协议书的时候十分生气,他对妻子说:“你知道和我离婚的后果是什么吗?我会请最好的律师让你净身出户,而且还会把儿子的监护权争取过来。”在离婚后,老张对前妻主动提出离婚的恨意还未消失,他不让儿子和前妻见面,为了让儿子远离前妻,他甚至会威胁儿子,如果他不站在自己这一边,就切断他的经济来源。

每一个情感勒索者在对受害者进行勒索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有的勒索者会直接进行威胁:“如果你不按照我说的去做,你一分钱也别想要!”这种直接威胁的方式比较容易辨别;有的勒索者在进行情感勒索时则会用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例如让对方觉得内疚,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对方就会陷入自责的情绪中。

在所有情感勒索的表现形式中,最容易辨别的形式就是直接进行威胁或直接发火,也就是恃强施暴。施暴者一方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君主,有权对受害者发号施令,一旦受害者不顺从,勒索者会立刻暴怒,直截了当地发泄自己的不满,进而发出威胁。

在上述案例中,老张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他的事业很成功,在他心里,妻子是个依附他而存在的人,他从不将她视作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自然也谈不上尊重。在这个三口之家中,老张将自己摆在了一家之主的位置上,不论妻子还是儿子都不能忤逆他,不然他就会切断他们的经济来源。

在面对妻子提出的离婚要求时,老张自然会大发雷霆,因为他根本容不得妻子这样反抗自己。所以他说出了一番富有杀伤力的话,他明明白白地告诉妻子离婚的下场:如果离婚,他的妻子将会变得一无所有,不但会失去优越的物质生活,还会被剥夺儿子的监护权。

恃强施暴者的威胁之所以往往能奏效,就是因为他的威胁一旦变成现实,后果就会很严重,而受害者想要承担这个后果往往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老张会这样威胁,目的是不想离婚,尽管他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所以老张发火和威胁只是随口说说,只要妻子向他认错,不再提离婚,那么这些威胁只会停留在口头上。可是如果妻子一意孤行,那么老张就会将威胁变成现实。

这种直接威胁或直接发火的表现形式在情感勒索中虽然很容易辨认,但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却并不少,因为恃强施暴者是站在一个俯视的角度来对待这段关系,也就是说在这段关系中,恃强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他是发号施令的一方,只需要在意自己的感受就行,至于受害者怎么想他根本不在乎,因为他自认为受害者不能与他相比,也就根本没有资格与他平等相处。

在老张的这段婚姻中,夫妻双方之间存在着地位上的差距,老张认为自己完全凌驾于妻子的尊严和智商之上,他认为妻子花着自己的钱,就应该理所应当地听他的话,在他面前,妻子永远矮一截。他认为自己应该比妻子享受更多特权,例如搞婚外情,而且不需要因背叛婚姻而对妻子产生愧疚,他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在一段关系中,双方之间地位的平等十分重要,这是互相尊重的前提。但对于恃强施暴者而言,平等根本不存在,他会假设自己是个不容反对的主人,以主人的身份去俯视受害者。时间长了,这种俯视会渐渐发展成为无视,从而完全忽略受害者的感受和存在价值,这对受害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折磨。

小丽从小乖巧懂事,对待学习十分认真,终于努力考上了重点高中。小丽的父亲对她十分严格,他当年学习成绩很好,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考上大学,所以他希望小丽能考上重点大学。

进入高中以后,课业压力增大,再加上高中同学也都是来自其他学校的佼佼者,小丽在考试排名中无法像初中一样总是位列第一。每当父亲得知小丽的成绩排名不是第一名时,他都会批评她,甚至还会责骂她,他总是会对小丽说:“你不要怪爸爸严厉,爸爸是为了你的未来着想,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听到父亲的这番话后,小丽既恐惧父亲的怒火,又感到内疚,她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后来小丽终于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但她在上大学后就很少主动与父亲联系了,也很少回家。因为在高中期间,她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她害怕面对父亲,害怕他发脾气,每当回想起高中时被父亲责骂的场景,她都会难过不已。

对于小丽的父亲来说,他认为小丽必须按照他的期望去努力,每次都该考第一名,考入最好的大学。他将这种期望强加到小丽身上,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所以每当小丽无法达到他的期望时,他就会发火,会严厉责骂小丽。像小丽父亲这样的父母十分常见,他们用发火或责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情绪攻击,并且毫不在意对方的心理感受和承受能力,同时孩子通常难以认识到这是错误的,也就不会去质疑父母不应当随意向孩子发泄怒火。

小丽只能单方面地接受父亲的怒火和责骂,她不能向父亲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否则会招来更多的责骂,这无疑就是一种情感勒索。小丽父亲根本不在意女儿的感受,小丽也不敢反抗父亲,只能顶着父亲的压力,努力满足父亲提出的考第一名的要求,但那对于小丽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不是单单付出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对于恃强施暴者来说,对受害者肆意发泄自己的怒火是理所应当的,这是他的权力,而受害者只有接受和恐惧的义务,不能进行反抗。

恃强施暴这种形式的情感勒索在亲子关系中十分常见,因为父母有着天然的优势,会自然地从俯视的角度对待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会自然地仰视父母。父母不仅比孩子高大,还比孩子多出了二十多年、甚至更多的人生经验,对于父母来说,想要做到和孩子平等相处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如果父母从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那么这段亲子关系就谈不上什么平等和尊重了,父母很容易成为情感勒索中的恃强施暴者。他们会觉得自己对孩子持有控制权,会强行为孩子做决定,例如为孩子决定他应该学什么样的专业。

通常情况下,孩子都会顺从,因为他从小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会在面对父母时自动矮化,不由自主地放弃自己的需求,顺从父母的意愿。当然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母更加理所当然地操控孩子的人生,而这也会让孩子认为父母这么做是为了自己好。

当然还会有一些人抵制父母的压力,于是恃强施暴的父母就会利用自身权威对孩子进行威胁,例如“如果你不和他分手,我们就断绝父子关系”,或者“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你一分遗产也别想要”,等等。在父母的威胁下,家庭矛盾会激化,有的人会为了家庭恢复以往的和谐而妥协、让步,但这种和谐也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以“无私奉献”伤害他人

阎芳华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她的儿子陈立乔是个演员,年近四十岁。阎芳华是一个完全围着儿子转的母亲,她以爱的名义全盘掌控着儿子的生活。陈立乔出去拍戏时,阎芳华一定会跟着儿子,并亲自为他下厨做饭,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对于她来说,随时随地给儿子一个温暖的厨房就是她的人生意义。

阎芳华曾说,她在用整个生命对儿子好,她完全牺牲了自己的个人生活在照顾儿子,她每天都会给儿子熬清肺去火的梨汤,一做就是几十年,从未中断过。

除了熬梨汤外,阎芳华还会给陈立乔煲各种各样的汤和熬制中草药汤剂以及榨果汁。阎芳华会将各种各样的汤汤水水分别装在不同颜色的瓶瓶罐罐之中,每次都会要求陈立乔带上,还会叮嘱他一定要喝完,那是她辛苦熬制出来的。为此陈立乔没少和母亲发生争执,他甚至对母亲说:“在你心中我就是一个桶,什么都能往里倒!”但最终陈立乔还是选择了妥协,乖乖按照母亲的要求喝各种汤水,每天下来基本上都不用喝水了。

在上大学时,母亲跟着陈立乔来到了他的宿舍,其他舍友都在自己整理被褥,陈立乔也想自己整理,却被母亲抢先,他只能尴尬地看着母亲将自己的床铺整理好。当阎芳华发现宿舍楼墙壁上都是爬山虎时,想要用开水将爬山虎都浇死,因为她担心茂密的爬山虎里会有虫子,虫子会爬到或飞到宿舍里来影响儿子休息。

陈立乔也曾多次反抗,但总是无法坚持下来,因为他知道这是母亲的爱,他无法拒绝。有一次,阎芳华在买菜的时候买了一些鸡毛菜,这种菜北京很难买到,所以当阎芳华将菜做好端到桌子上时,她一根鸡毛菜都没夹,陈立乔很快就注意到了,他非常生气,扔下筷子就离开了。后来等气消了,陈立乔发现母亲的手上有许多裂口,那是为了摘菜留下的,他觉得非常愧疚,于是就乖乖吃完了所有的鸡毛菜。

在微博刚流行起来的那段时间,陈立乔也开通了微博,他每天都会在微博上更新自己的状态。有两天,陈立乔比较忙,就没有更新微博。一天,当陈立乔回家时,他的母亲问他为什么有两天没有更新微博,还将一个本子拿到陈立乔的面前,上面都是她抄下来的陈立乔的微博,一条都不少。最后陈立乔干脆不再写微博了。

阎芳华不仅管控着陈立乔方方面面的生活,就连儿子的恋情也在她的管控之下,儿子的每段恋情她都会干涉,还提出了自己对未来儿媳的要求:第一,她喜欢淑女,儿媳不能穿着过于暴露;第二,言行要得体,不能做出没有教养的行为,例如随意坐在沙发扶手上;第三,儿媳必须得符合贤妻良母的标准,家务活要全部承担起来,阎芳华认为男女分工不同,女人就必须得做家务。

其实阎芳华最理想的儿媳就是自己的翻版,她对儿子自己找的女朋友从来都不满意,而她给儿子介绍的女孩子,儿子也很抵触。

陈立乔不止一次地表示,母亲是个重男轻女的人,对待他和姐姐完全不一样。有一次,姐姐说想吃猪蹄,但阎芳华说:“你弟弟在外面有没有猪蹄吃还不知道,你吃什么猪蹄。”姐姐想要在家里吃东西还得借着弟弟的光。有一次陈立乔从外面回来,母亲问他想不想吃东西,陈立乔已经吃过了,本来想拒绝,但姐姐想吃,于是他就说:“那咱一块儿吃几个饺子吧。”于是母亲下了一袋饺子,里面一共有16个,陈立乔表示他吃8个饺子就够了,姐姐要了6个。但在吃饺子的时候,陈立乔发现自己碗里的饺子有点多,他根本吃不完,于是他数了数碗里的饺子,才发现自己碗中有12个饺子,而姐姐碗中只有4个饺子。陈立乔当即就有些生气,他十分不满母亲的这种偏心,但他并未发作。

与陈立乔一样,他的姐姐也一直没有结婚。当提到女儿一直未婚的情况时,阎芳华似乎并不着急,反而说自己的女儿一直不肯结婚是受到了她的影响,因为女儿无法像自己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生活,女儿觉得她付出不了这么大的心力,最后阎芳华十分骄傲地说:“我周围的同事和朋友都知道,我是用整个生命在对待我的儿子!”

在阎芳华看来,她一直在为儿子做贡献,完全没有自我,儿子就是她生活的中心。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她才是这段亲子关系的掌控者,表面上看她是个无私奉献的人,实际上她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阎芳华其实是在对儿子进行情感勒索,她要求儿子完全顺从自己的心意,按照她的要求喝汤、吃饭以及找一个像她一样的女人。

陈立乔从未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威胁和伤害,他觉得母亲是爱自己的,但他也会觉得困惑和愤怒,因为他不得不按照母亲说的去做,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完全被母亲掌控了。例如吃鸡毛菜这件小事,陈立乔得将鸡毛菜全部吃掉,否则就是辜负了母亲的一番苦心。阎芳华虽然从未指责过儿子,但她的一举一动都在暗示儿子,她付出了全部生命,如果他不按照她的要求去做,她所有的心血就全都白费了,这让陈立乔产生了一种“错全在自己身上”的错觉,所以他再不情愿,也会喝下母亲给准备的汤汤水水。

有一些勒索者特别擅长伪装成无私奉献的人,并以此作为要挟进行情感勒索,他坚信自己是个无私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受害者好,但实际上他只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勒索者一旦将自己摆在无私奉献的地位上,那么他就会开始要求受害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因为既然他已经在无私奉献了,受害者不听他的话就是有罪的。

阎芳华总是在不断强调,她是个完全没有自我的人,她在用自己的整个生命爱儿子,对儿子好。她将自己视为一个无私奉献的母亲,会为了儿子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熬制梨汤。所以每当陈立乔试图反抗时,他就会想起母亲的付出,就不得不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尽管他很不情愿。

这种无私奉献的情感勒索形式很简单,勒索者将自己抬高到一个无私的地位上,受害者只能因自私而羞愧,只能服从,否则就辜负了他的好意。但受害者从来不会将自己的困惑和愤怒归结到勒索者身上,因为他也认同勒索者是无私奉献的。

勒索者从来不会主动表明自己的无私奉献,但他会在有意无意中表达出这个意思。例如陈立乔在做了一桌子菜招待朋友时,在座的嘉宾都在惊叹陈立乔的好厨艺,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这本应该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阎芳华却直接说:“都是半成品!我在儿子的冰箱里塞满了经过加工的食物,蔬菜、焯好的排骨、切好的肉丝,并且按照一顿饭所需的分量放好。”她的言外之意很简单,那就是这些菜其实都是她的功劳。

在无私奉献型勒索者眼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受害者好,而且这种好容不得质疑和反对,受害者只能接受。那么勒索者到底想要从这段关系中获得什么呢?答案是控制受害者,他认为自己有权力决定受害者的一切。阎芳华不仅要决定陈立乔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喝梨汁、喝果汁等,还要干涉陈立乔的恋情,她要求陈立乔一定要找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人,也就是能像她一样可以方方面面照顾陈立乔的女人。

对于受害者来说,勒索者的无私奉献会给他带来困惑和愤怒,他一方面觉得自己根本不想被勒索者所控制,也就是说勒索者所谓的好是强加给他的;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毕竟勒索者是为了自己好。例如陈立乔根本不想喝梨汤,却不得不喝,因为那是母亲起早为自己熬制的,而且母亲告诉他喝梨汤对身体好。此类勒索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表面上他是在无私奉献,完全为了受害者考虑,像阎芳华说的她完全没有自我,她在用自己的整个生命照顾儿子,但实际上,她只是在满足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某些个人需要。阎芳华在这段亲子关系中完全占据着主动地位,她能从儿子不得不听话的妥协中获得自我满足。

无私奉献这个名头对于此种类型的勒索者来说是一种骄傲和荣耀,他认为自己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可以对受害者颐指气使,要求受害者做出牺牲。就像阎芳华在提及女儿未婚的原因时一脸的骄傲,她觉得女儿根本做不到像自己一样无私奉献,所以才迟迟未能结婚。在面对子女时,阎芳华无意中站在了俯视的角度上,她觉得不论女儿还是儿子都不可能像自己一样那么无私,所以他们必须听自己的话。

将对方视为空气

小梅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小明,一开始她对小明没有什么感觉,但在一段时间的相处中,小梅觉得小明是个很细心的男人,而且非常关心她,每当她身体不舒服时,小明就会立刻赶来照顾她。小梅觉得遇到一个如此疼爱自己的男人不容易,于是就成了小明的女朋友。

有一次,小梅和小明约好下午一起出去玩。后来,小梅接到了小明的电话,小明告诉她自己下午临时有点事情去不了了。听到这些,小梅的好心情一下子消失了,她没等小明解释原因就直接挂断了电话。

小明知道自己惹小梅生气了,在忙完下午的事情后就立刻赶过来安慰她。看到男朋友时,小梅立刻想起了他爽约的事情,就对他置之不理,不论小明问她什么事情,小梅都不理睬。面对小明的邀请,小梅也都全部拒绝。到了傍晚时分,小明提议一起出去吃饭,此时的小梅已经有所松动了,但她又一想,自己不应该立刻答应,否则就相当于原谅他的爽约了,于是小梅再次拒绝。小明只能自己出去吃饭,为了表达歉意还顺便给小梅带了一些食物。

但小梅依旧不肯原谅他,她不吃小明带来的食物,也不理他。小梅希望小明能为爽约做出一些补偿,比如另择一天去约会,但她就是不主动告诉小明,她希望小明能猜到自己的心思。

在情感勒索中,冷暴力是一种相当有效且致命的勒索手段。冷暴力者从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会主动要求受害者去做什么,但总是用“沉默”来胁迫受害者,而受害者通常都会选择妥协,因为冷暴力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

对每个人来说,价值感、掌控感和存在感这三种感觉都十分重要,但冷暴力却会严重伤害一个人的价值感、掌控感和存在感。

在一段关系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存在感,希望对方能看到自己,并对自己的言行做出一些回应。但在冷暴力中,我们是得不到回应的,不论我们做什么,都无法激起对方的回应,慢慢地,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也不被在乎。例如小明在因爽约惹恼小梅后,他一直在主动和小梅聊天,希望能得到小梅的回应,但小梅却把他当成空气,让小明的存在感受到了重大的伤害。

掌控感对一个人来说同样重要。当我们付出努力,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时,我们就会获得掌控感,觉得自己占据了主动地位。如果没有掌控感,我们就会觉得沮丧;如果掌控感长期缺失,我们就很容易陷入抑郁之中,觉得不论自己怎样做都无法改变结果,从而对自己的能力甚至是存在的意义产生怀疑。小明为了哄小梅开心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小梅就是不给他回应,要么拒绝,要么置之不理,小明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什么用,他根本无法消除她的怒火,好像小梅一直在生气,他的掌控感就这样消失了。

自我价值感的获得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每个人都在追求他人的肯定,例如对自身能力的承认,从而获得一种自我价值体验。在一段关系中,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对方的承认和肯定尤其重要,因为我们的价值感会因此获得满足。在上述案例中,不论小明做什么事情,提议出去吃饭也好,给小梅带食物回家也好,小梅都没有做出回应,她的态度就是不接受。小明就会因此觉得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价值和意义,女友一直在否定自己。

在情感勒索中,一旦勒索者使用冷暴力,受害者就会因对方的冷漠而痛苦和压抑,于是受害者会开始不断寻求解决的办法,例如主动和勒索者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勒索者一般会继续沉默,表示对受害者的感受不感兴趣。在这种冷暴力下,受害者会觉得都是自己的错,从而做出妥协。

冷暴力之所以会让人觉得很痛苦,是因为受害者认为自己总是得不到重视之人的回应。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静止脸实验”,这项实验充分证明了冷暴力带给人的痛苦。在实验中,婴儿会做出微笑和一些其他动作试图引起母亲的注意,并渴望得到母亲的回应。但不论婴儿怎么做,母亲都毫无反应,她无动于衷地用冷漠的表情看着婴儿。渐渐地,婴儿的微笑会消失,他开始觉得困惑,他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会这么冷漠。最后婴儿会忍不住哭起来。

所有遭受冷暴力的人都和实验中的婴儿一样有相同的痛苦感受,他们会将所有的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例如婴儿可能会想:“妈妈为什么不回应我的微笑呢?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情惹她不高兴了?”

遭受冷暴力的受害者通常会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好像得不到对方的爱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或者干脆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这恰恰是冷暴力的危害所在。在冷暴力的影响下,受害者的认知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他们会处于一种愧疚又愤怒的情绪中,从而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最终只能选择妥协。

勒索者的沉默和冷漠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在折磨自己,他明明不满和愤怒,却没有发泄,而是选择隐忍下来。但实际上,勒索者是在用冷暴力的方式惩罚受害者的不听话,他在向受害者传递一种信息:“你伤害到我了,你有义务做出让步,不然我就不理你。”如果勒索者和受害者的关系很亲密,例如是家人、恋人等,那么勒索者的冷暴力就很容易让受害者产生绝望无助的感觉,受害者会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因为勒索者对待他就好像对待空气一样,全不在意。在亲密关系中,冷暴力是一种十分严厉的惩罚方式,就如同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在电影《无问西东》中,许伯常就在用冷暴力的方式来惩罚妻子刘淑芬。刘淑芬和许伯常有婚约,因此刘淑芬用自己的工资供许伯常读大学,她本以为许伯常大学毕业后两人就能结婚,但许伯常却在毕业当上中学老师后撕毁了两人的婚约。

刘淑芬为了能和许伯常结婚,拿着菜刀威胁对方,最终两人结了婚。婚后的生活对刘淑芬来说真是糟糕透了,丈夫许伯常对她十分冷漠,刘淑芬为了得到丈夫的回应开始用暴力的手段,对许伯常或打或骂,但许伯常依旧很冷漠。

在周围人看来,许伯常是一个受害者,每天都在遭受妻子的打骂。但对于刘淑芬来说,她遭受的伤害更为严重。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刘淑芬对许伯常说:“人们都只看到我打你骂你,却没有看到你如何打我。”许伯常立刻反驳道:“你不要胡说,我什么时候打骂过你。”

接下来,刘淑芬强忍着泪水说了这样一段话:“你没有用手打我,但你在用你的态度惩罚我。自从我们结婚以后,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分得清清楚楚,你只用你的东西,我摔碎你的杯子,你宁可用碗喝水也不用我的杯子。你让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在冷暴力的惩罚下,受害者会失去存在感、掌控感和自我价值感,被对方当成空气的受害者会觉得自己很糟糕,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的人。如果情感勒索者使用了冷暴力的惩罚方式,例如不理会受害者、用冷漠的眼神看着受害者,那么受害者就会特别恐慌和害怕,时间长了就会陷入痛苦和自我怀疑之中,就会很容易做出妥协。总之,冷暴力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一旦被运用到情感勒索中,受害者会因冷暴力陷入糟糕的自我感觉之中,只能任由勒索者为所欲为,勒索者能使受害者的这种糟糕感觉消失,受害者自然会做出让步。

在冷暴力实施过程中,受害者的认知和感受会发生扭曲,这会导致大多数受害者失去判断能力,他不知道自己在经历着冷暴力的折磨,也不知道对方在用冷暴力的方式惩罚自己。那么,受害者该如何分辨自己是否遭受了冷暴力呢?

遭受冷暴力的人通常会觉得恐惧和痛苦,如果对方的冷漠让你产生了这种糟糕的感觉,那就要警惕起来了,对方正在用冷暴力的方式对你进行惩罚。而任何正常的关系都不会让人觉得恐惧和痛苦,更别提产生糟糕的自我感觉了。

全是你的错,你要对我负责

小伟与女友乐乐从高中起就是一对恋人,一直到大学毕业后两人还在一起,但乐乐的家人不太赞成他们在一起,嫌弃小伟只是普通大学的文科生,没有好的前程。因为乐乐本身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乐乐的家人希望她找一个条件好的人。那时乐乐与小伟的感情很好,她没有在意家人的反对,而是选择继续和小伟在一起,两人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还共同报考了公务员,他们希望能在通过公务员考试后就结婚。

有一次,乐乐去参加了高中的同学聚会,回来后她开始向小伟抱怨:“某某同学竟然结婚了,还嫁给了一个医生,她明明长得不怎么样,却嫁得这么好,真是不可思议。大家都以为我会嫁给有钱人,但他们知道我还和你在一起时都露出了惋惜的表情。”乐乐长得很漂亮,从高中时起就有许多追求者,而小伟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男孩子。

从那以后,乐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开始嫌弃小伟的一切,并对小伟提出种种过分的要求。乐乐一直催促着小伟多加班赚钱,她总嫌弃小伟的收入太少,因为她希望两人能尽快买房子。除此之外,乐乐还总是情绪失控,每当她遭遇精神压力时就会对小伟进行语言攻击,甚至还会摔东西来发泄情绪。每逢假期,小伟必须按照乐乐的要求待在家里陪她,不能外出和朋友聚会,否则乐乐就会责备他,说小伟不再爱她,“你不陪我就是不爱我”已经成了乐乐的口头禅。

在公务员考试即将开始的前一周,乐乐因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小伟发生了争吵,事后小伟提出两人暂时分开一段时间,冷静备考。后来,两人都没有考上公务员,乐乐开始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小伟身上,总对小伟说:“都是你害我没有考上。”之后,小伟发现不论自己如何让步,如何对乐乐好,都无法满足她,他几乎将所有的工资都交给乐乐保管,还承担着家里的大部分家务,但还是无法满足乐乐的要求。后来小伟在乐乐的催促下努力加班,还利用节假日去做兼职。

为了能获得短暂的喘息,小伟换了一份工作,这样上班时间就不用和乐乐见面了。但小伟很快发现他根本无法摆脱乐乐,他每天都会收到乐乐发来的十几条信息,乐乐只要稍微不高兴就会找他抱怨,抱怨她和同事发生了哪些不愉快的事情或她觉得自己哪里不舒服。如果小伟没有立刻回信息安慰、安抚、开导乐乐,乐乐就会立刻给他打电话,一直打到小伟接电话为止。

和乐乐的相处对小伟来说渐渐变成了一件令他窒息的事情,他每天都害怕下班,害怕回家看到乐乐哀怨或愤怒的表情,害怕听到乐乐的责骂和抱怨。小伟早已没了和乐乐结婚的打算,但他也无法鼓足勇气和乐乐提分手,两人从年少时期就在一起,有许多年的感情,无法说放开就放开。

可乐乐却一直在逼婚,她觉得自己的青春都浪费在了小伟的身上,小伟必须对她负责到底。除了逼婚外,乐乐还逼迫小伟换工作,她总是对小伟说:“你那么穷,当然得换份赚钱多的工作,我现在都不敢和以前的同学见面。我现在的抑郁、失眠情绪和胃不好都是因为和你在一起,这一切都是你的错,你得负责。”

小伟觉得乐乐的抱怨有道理,他应该为乐乐负责,他想要满足乐乐的一切要求。但又觉得自己没能力赚到很多钱,他开始觉得愧疚,愧疚他无法给乐乐想要的幸福。

一段时间后,小伟恍然发现自己似乎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他的所有生活都围绕着乐乐的喜怒哀乐展开,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在经过一番挣扎后,小伟终于鼓足勇气向乐乐提出了分手。

乐乐根本无法接受小伟的分手要求,她在闹腾了一番后发现小伟依旧很坚决,于是开始用自杀来威胁小伟。小伟无奈之下只能给乐乐的母亲打了电话,让她将乐乐领回家。后来小伟得知,乐乐走出了阴影,并结了婚。

在亲密关系中,想要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情感勒索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面对自虐型情感勒索者时,他会将所有过错都推卸到受害者身上,让受害者误以为自己不够好,需要为勒索者负责。

自虐型勒索者具有严重的依赖倾向,他十分依赖身边的人,尤其是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例如父母、恋人等。这意味着受害者需要对勒索者负责,要将勒索者当成孩子似的满足他的所有愿望,否则勒索者就会通过发火、哭闹的方式让受害者做出让步。如果受害者还是不肯让步,那么勒索者就会开始威胁受害者,这种威胁一般是通过自虐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勒索者会说“如果你不答应我的要求,我就绝食”等。

对于自虐型勒索者来说,受害者必须得照顾好他的情绪,一旦勒索者觉得不开心,受害者就必须安慰、开导他,直到他的消极情绪消失为止。上述案例中,每当乐乐和同事发生不愉快时,她都会给小伟发信息,小伟就必须得将她安抚好,否则她就会不停地给小伟打电话,因为对于乐乐来说,小伟就应该保护好她脆弱的心灵。

乐乐是个很脆弱的人,她极度依赖小伟,常常会黏着小伟,两人在一个公司上班,几乎每天都待在一起。除此之外,乐乐还总是限制小伟的人身自由,不让小伟和朋友出去玩,否则她就会责怪小伟不爱自己。这种脆弱导致乐乐极度缺乏安全感,尤其在她参加同学聚会回来后,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症状表现得更加明显了。

小伟的收入虽然不多,但很稳定,乐乐的收入也很稳定,本来两人的日子过得非常安稳、甜蜜,但同学聚会后乐乐由于缺乏安全感开始对小伟提出了金钱上的要求,她希望小伟能为自己创造一个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此外,乐乐的父亲有酗酒的毛病,她从小在家暴和贫困的环境下长大,所以觉得只有金钱才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乐乐这个自虐型情感勒索者从未重视过自身的问题,她将自己人生的决定权交到了小伟手上,她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但当乐乐参加过同学聚会后,她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其他同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她想要弥补这种差距,于是她开始向小伟施压,她想让小伟多赚钱,这样他们才能买得起房子。

小伟也觉得自己应该为乐乐的幸福负责,所以他会按照乐乐的要求去加班、做兼职,小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掉入了情感勒索的陷阱中。自虐型勒索者会让受害者觉得他应该为勒索者负责。

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都渴望能得到周围人的安慰和开导,但对于自虐型勒索者来说,受害者应该为他的所有情绪负责,也就是说他不会自己调节情绪。这本该是他自己的事情,但勒索者却将这个责任推给了受害者。每当勒索者有情绪问题的时候,受害者就必须负责安抚、开导勒索者,否则勒索者就会开始无止无休地抱怨,并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受害者身上。例如乐乐会对小伟说,她将自己的青春都浪费在了小伟身上,跟着小伟受穷,被同学看不起,还经常抑郁,甚至有了胃病,所以小伟必须得为她的人生负责,一旦小伟无法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愤怒、会抑郁、会胃疼,而这一切都是小伟的错。

自虐型勒索者有一个终极撒手锏——自杀,他会用自杀来威胁受害者。没有人在面对他人的自杀威胁时能做到无动于衷,尤其是这个人与你的关系很密切。在小伟忍受不了乐乐的情感勒索时,他提出了分手,而乐乐开始用自杀来威胁他。小伟自然很害怕,如果乐乐真的自杀了,他的人生将会背上沉重的愧疚负担,于是他找来了乐乐的妈妈。幸亏乐乐最终在家人的帮助下走出了阴影,才没有酿成悲剧。

某日中午1点,河南郑州某小区内发生了一起跳楼自杀事件,一名六十多岁的男子将房门反锁后从7楼跳下身亡。在中午12点多时,男子周围的邻居就听到了异常的响动,那时男子不停地将电扇、酒瓶等物品从窗口扔到楼下。后来邻居们注意到了男子的异常,并报了警。当时这名男子正坐在自家7楼的窗台上,一边哭泣,一边说着自己女儿远嫁的事情。

原来,男子的女儿交了一个外地的男朋友,两人准备结婚,但该男子只有这么一个女儿,他不同意女儿嫁得那么远,因为那样女儿将无法时时留在自己身边。但女儿却执意要嫁给外地的男朋友,男子无法接受,于是就在情绪激动之下选择了跳楼。

男子的女儿之后的日子都会活在良心的谴责里,她或许永远无法原谅自己,毕竟老父是因她而自杀。这也正是许多自虐型情感勒索者使用自杀来威胁受害者的原因所在,他们就是用这种办法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受害者,让受害者的良心受到谴责,受害者会因内疚所带来的痛苦而被迫做出让步。

用自杀来威胁的手段虽然很有效,但大部分自虐型勒索者都不会使用。不过一旦使用,很少有受害者能够摆脱其影响,毕竟受害者担心对方真的会自杀。

当爱增加了期望的重量

小敏和丈夫都是北京本地人,他们原先是工厂职工,后来公司改制,夫妻二人双双下岗。为了生存,两人只能在大兴区西红门租门市卖服装。生活的艰辛和压力让小敏夫妇对儿子小乐寄予了厚望,他们希望儿子能考入名牌大学,毕业后找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不要像他们这样辛苦。

在小乐上初一的时候,小敏夫妇到处托关系,在缴纳了巨额择校费后,他们终于如愿地将小乐送进了重点中学。小乐本来在普通中学上学,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偏上,进入重点中学后,他的学习就变得很吃力。在入学考试时小乐考了全班倒数第二,他也因此变得很自卑,他觉得班上的同学都比自己优秀。因为自卑和失落感,小乐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很疏远。

一天,小乐终于鼓足勇气向母亲提出回到原来中学上学的要求。小敏一听立刻急了:“你真不懂事!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了把你送进重点中学费了多大劲吗?你怎么一点儿都不懂得体会父母的苦心!”说着,小敏哭了起来,小乐立刻打消了转学的念头。

从那以后,小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开始努力学习,他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学习。小乐坚持了很久,但成绩依旧没有起色。

后来,小乐的同学小文搬到了他家楼上,小文是班里的尖子生,小敏得知后立刻拎着水果来到小文家,她想让小文辅导儿子的功课,这样她就能省下一大笔请家教的钱。起初小文并不同意,他觉得自己和小乐是同学,没有资格当他的辅导老师,最后在小敏的坚持下,小文终于答应为小乐辅导功课。

小乐得知后十分生气,他觉得很没面子。但小敏立刻生气道:“你这孩子真不懂事!是面子重要还是学习重要?”最后,小乐在母亲的唠叨和眼泪的逼迫下屈服了。

当小文来到小敏家后,小敏十分热情地招待了小文,还训斥儿子要用心向小文学习。小敏这种贬低自己,而将小文捧上天的行为让小乐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他心里更加反感小文了,只是碍于母亲在场,所以表面上表现得很顺从。

渐渐地,小文也感觉到了小乐的抵触情绪。有一次,小乐终于忍不住和小文争吵起来,他说小文就是高分低能,走入社会后就是个废物。小文十分生气,他觉得自己每天牺牲了很多时间帮助小乐辅导功课,小乐却根本不知道感恩,反而责怪自己。一气之下,小文不再去小乐家。

当天晚上,小敏发现小文一直没来,就问了起来。小乐壮着胆子对母亲说:“我和他吵架了,不让他来我们家。”最后小乐在母亲的逼迫下去小文家道歉,让小文每天晚饭后继续辅导他的功课。

从小文家回来后,小敏觉得很丢人,就冲着儿子发火:“你不争气,我也跟着丢人,我这么要强的一个人,从来没输过,现在却因为你矮了人家小文妈妈一截。”

在母亲的压制下,小乐的叛逆心理越来越强,厌学情绪也更加严重,甚至开始憎恨小文,因为母亲总是拿小文和他对比,他觉得如果没有这个尖子生做他的邻居,他就不会在父母眼里一无是处了。于是小乐开始找小文的碴,最终和小文大打了一架。

当晚,小敏看到小文没有来,就上楼找小文询问原因,得知儿子和小文打架后,小敏怒气冲冲地回了家,她揪着小乐让他去给小文道歉,小乐不肯,死死抓住门框向母亲控诉:“在学校,同学和老师都看不起我,回到家还要被你批评,我不就是成绩差吗,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对我?!”说着小乐就哭了起来。看到儿子哭,小敏也觉得很愧疚,就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如果你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将来会混得和爸妈一样惨。”说完,小敏也落下了眼泪。

此后,小敏开始亲自监督儿子学习,每天晚上都会陪着儿子复习、预习、做作业。但小乐的学习成绩却越来越差,厌学情绪也越来越浓,在初三的期末考试中,小乐依旧是最后一名。在开家长会时,老师要小敏多管教一下儿子,别拖班级的后腿。小敏觉得很丢脸,回到家后训斥儿子:“早知道你如此不争气,当初就应该掐死你!”小乐哭着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将书本和文具盒一股脑地扔到了地上。

在母亲的责骂中,小乐感觉每天都度日如年,他厌恶学校的生活,也不敢回家,后来迷上了网络游戏,每天都将母亲给的早餐钱省下来去网吧玩游戏,学习方面更是彻底地荒废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但这种过高的期望却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其实凡是给孩子定过高标准要求的父母,都是将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强加到了孩子身上。也就是说,他们有着更高的追求,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可他们却没有实现,于是就要求孩子代替自己去实现。就如上述案例中的小敏,她和丈夫因下岗失业不得不辛苦讨生活,所以她希望儿子能有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于是她开始变本加厉地要求儿子好好学习。

在正常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爱孩子,就要给孩子无条件但有规则的爱,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父母想要做到正确爱孩子的前提,是他们拥有成熟的人格。望子成龙型的父母的人格并不成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残缺的、空虚的,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事与愿违,所以他们需要一个人来填补自己人格上的残缺,这个人往往就是他们的孩子,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成为他们理想中的人。

小敏和大多数的父母一样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她所提供的爱的质量却与正常父母不一样。她会倾尽一切让儿子成为精英,但她没有想到这只是她自己的需求,她把这种需求强加给了儿子,她的爱里面掺杂了过度的期望,正是这份期望所带来的压力压垮了小乐,最终造成了小乐强烈的厌学情绪。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小乐十分认同母亲对自己的期望,学习很努力,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小敏的期望得到了满足,而小乐也成了社会精英,有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那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就是最好的了?

新加坡一项5年的纵向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过度控制的环境下长大,他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批判,也有更高的患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风险。也就是说,在望子成龙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害怕失败,一旦经历了一次失败,他就会无法振作,从而陷入焦虑抑郁的状态。望子成龙的期望对于孩子来说就会成为一种“诅咒”,一种无法允许失败的“诅咒”。父母望子成龙的本意是希望孩子过得更好,能成为一个追求卓越的人,但孩子却会在父母期望的重压下变成一个无法承受失败的人。在上述案例中,就算小乐按照母亲的意愿成功考入了重点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他也可能会在某一次失败后陷入焦虑抑郁之中,且很难走出失败的困局。

对于小乐来说,母亲过高的期望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无法承受这份压力,于是开始反抗,例如向母亲控诉、沉迷于游戏。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被寄予厚望的孩子更多的是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例如“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每个人很大程度上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于是会依赖于社会或自己尊重、信任的人对自己的期望来刻画自己的内心需求。也就是说,父母的期待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孩子会遵从父母的期待,并将这个期待变成自己的期待。例如父母夸孩子钢琴弹得好、有乐感,将来会成为钢琴大师,孩子会将这个期待变成自己的期待,相信自己有音乐天赋,并朝着钢琴大师的方向努力。

这种期待在恋人之间也存在。恋人之间相互磨合,都期待着对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如果这种期望得到另一方的认可,那他就会将这个期待变成自己的期待。

但望子成龙的期待往往带有过多的重量,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这种压力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望子成龙也是一种情感勒索,勒索者将自己的期待强加到受害者身上,从而填补自己人格上的空缺。

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会陷入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中,一方面他会因勒索者的期待而感到满足,毕竟勒索者是他爱并且信任的人;另一方面他会因期待太过沉重而产生压力和痛苦。也就是说,受害者根本没有能力去承担勒索者的期待所带来的压力,他也不应该为勒索者的期待负责。例如上述案例中,小敏期望儿子能考上重点大学,根本不在意儿子在重点中学里所面临的巨大的压力,也根本不在意自己的言行已经严重挫伤了儿子的自尊心,就只是一味地要求甚至逼迫孩子努力学习,但其实她的儿子小乐根本没有责任和义务去完成她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