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急躁:着急的孩子只能得到一块棉花糖
小菲在家里养尊处优,好脾气的外公更是将她宠上了天。只要小菲想吃的,外公立马就出去买,哪怕是半夜想吃根热狗,外公也会骑着电动车,满大街去找。小菲要吃的东西是一定要马上吃到嘴的,否则就会大闹不止。如果在商店看到她喜欢的玩具,也一定要立马买回家,否则她就会蹲在地上哭闹不止。而买回家之后,小菲很快又对那个玩具失去了兴趣。于是,爸爸妈妈带她外出时,只好刻意避开玩具店。小菲的爸爸妈妈常常感慨,为什么孩子就不能做个橱窗顾客呢?多看看、多欣赏不好吗?只有多欣赏、多比较,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呀!可是回顾小菲的成长历程,他们似乎也找到了原因。
父母执行的奖惩方式、家庭沟通的环境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在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急躁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以及如何养成做事有条不紊的好习惯。
婴儿期的急躁习惯及心理分析
小菲还是个婴儿时,外公外婆来帮忙带孩子,看到软糯糯的小宝贝,两位老人恨不得将天上的星星摘下来送给她。只要小菲哭两声,立马抱起来摇着哄。如果哭声没有停止,那就是饿了,赶紧用恒温水壶的水来冲奶粉给她喝,家里的设施都做了调整,调整的原则就是一切都是为了最快满足孩子的需求。好像让孩子多等待一分钟,就是照料者的失职。
第一时间满足新生儿的需求可能是很多爸爸妈妈或其他直接照料者的追求。然而,过分追求一分钟也不能等的速度,其实会让孩子失去了自我调节的时间。正是通过自我调节,孩子才逐渐学会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并学会了等待。孩子如果觉得饿了,可是家长不知道,她会大声哭喊,直到有人来喂她。而她看到有人在开始冲奶粉时,会很快意识到有吃的,于是她会放慢哭声,等待喝奶。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应对挫折与自我调节的过程。
幼儿期的急躁习惯及心理分析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著名的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个幼儿园进行的。研究人员找来几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的盘子里放着这些儿童爱吃的零食——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干等)。研究人员告诉他们:“你可以随时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我回来时再吃,那时你会再得到一块棉花糖作为奖励。”同时告诉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对这些孩子来说,实验的过程非常煎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转过身背对着棉花糖,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3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子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响了铃。大约1/3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坚持了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幼儿期的延迟满足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实验中有的孩子坚持不到3分钟,而大约1/3的孩子成功坚持了15分钟。如果家长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让孩子理解等待与更大的收获之间的联系,并训练孩子如何度过难熬的等待时间,则能够帮助孩子增强“延迟满足”的能力。相反,如果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等待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当他遇到不能立即满足需要的情景时,就会感到崩溃。正如前面提到的小菲,她想要的东西必须立刻到手,即便到手后发现也不是真的想要。如果不能立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小菲会感到崩溃绝望,并通过哭闹不止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前文中提到的关于延迟满足能力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能为第二块棉花糖坚持等待的孩子通常在人生中表现得更出色,如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教育成就或身体素质,以及更好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幼儿期的延迟满足能力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家长应该抓住这个黄金期,科学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青少年期的急躁习惯及心理分析
小清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小清又喜欢购买名牌球鞋。眼看着某品牌的球鞋又出新款了,小清很想要一双新款球鞋。爸爸跟他说,再等一阵子,遇到节日会打折的,等打了折就去买。可是小清等不了,趁着家长不注意,他自己拿着本该交给辅导班的报名费去买了这双新款球鞋。
小清的购买欲望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稍加控制,一方面是因为从小养成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低下;另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地催促。那么,在现阶段,是否还有办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们先思考一下,在这个年龄阶段,谁最有可能帮助小清提高延迟满足能力?
除了在购物方面没耐心,小清在学习方面同样比较“急于求成”。数学课刚结束,小清对数学老师讲的知识点还没有吃透,于是他一直在草稿纸上演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下一节课是语文课,而小清的意识完全还沉浸在数学题里,他认为必须立刻弄明白这道题,否则就会留下后遗症。显而易见,小清最后可能弄懂了一道数学题,却丢了一整节语文课的知识点。真的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尽管很多人在鼓吹“迎难而上”的精神,然而这种精神不应以牺牲更大的成本为代价。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暂时的停顿,往往有时更有利于缓解大脑的压力。停下来后,换个角度再来看这个问题,也许就会有不同的思路了。
要想养成耐心的好习惯,我们该怎么做
第一,专业的指导。家长应寻求专业的帮助,为孩子指定行为习惯矫正的心理咨询师或有经验的老师。行为习惯是在家庭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家长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哪些做法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专业人员则可以区别造成孩子不良习惯的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为孩子制定新习惯养成的目标和方法。
第二,家长和孩子都应加强学习,提高对急躁心理的正确认知,学会分析孩子所处情景的利弊,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开来,同时也将现在必须做的和可以等待的事情划分开来。将紧急的事情放在优先位置,长期的对轻重缓急的判断训练,有利于孩子提高延迟满足的能力。
第三,延迟满足能力后的奖励。通过延迟奖励,强化延迟满足的倾向。因为延迟满足而得到两块棉花糖的孩子,在下一次实验中,可能会有能力得到第三块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