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十三:经筋
经筋的路线
本篇阐述了十二经的筋脉,以及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寒暑所感发的不正之气,从而说明其治疗方法和循行部位。
足太阳经的经筋
足太阳经的经筋,起于足小趾,上结聚于足两边突起的足外踝骨,而后斜行向上结于膝。它在下的筋沿着足外侧,集结于足跟,又沿足跟上行至膝腘窝内。它别行而出的一条别筋,在腿肚外侧相集结,又向上行至腘窝内,与前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又上行挟脊柱两侧,至颈项部;由颈部分出的一支,别行入舌根。从项部直行的集结,从枕骨开始,向上到达头顶,向下沿着颜面行走,结聚于鼻部;下行经筋分出的一支,网络于上眼睑部,又向下集结于颧骨处;另有一条分支,由挟脊上行的经筋别出,从腋后外侧,上行结聚于肩髃处;又一支从腋窝下,向上行至缺盆,再上行集结于耳后完骨;另一支从缺盆分出,斜行向上进入颧骨。其病症的表现为:足小趾牵引足跟肿痛,膝部挛急,脊柱反张,项筋拘紧,肩臂不能抬举,腋窝处的分支还牵引缺盆中扭结作痛,左右不能摇动。治疗此种病症,应用火针速刺疾出,以病情好转为度来决定针刺的次数,以痛处为针刺的腧穴。此病被称为“仲春痹”。
足少阳经的经筋
足少阳经的经筋,起于足第四趾端,沿足背上行而在足跟外踝处集结,而后沿胫骨外端,集结于膝部外缘;另一条分支,从外辅骨处分出,上行至髀部,又在此分成两支,前者集结于伏兔之上,后者集结于尻部;其一直行筋,上行至季肋下空软处及季肋部位,再上行至腋部前缘,与侧胸及乳部相连,向上集结于缺盆;还有一直行支线,从腋部流出,经过缺盆,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经行,沿着耳后,向上到达额面,在头顶上相交,再下行到颔部,然后又向上结于颧部;另有一分支,集结于眼外角,成为眼的外维。本经异常时,会使足第四趾抽筋,并牵引膝部外侧抽筋,膝关节僵直而不能屈伸。膝窝中筋脉挛急,向前牵引到髀部,向后引发尻部的疼痛,还会向上导致肋下空软处和软肋部疼痛,再向上牵引缺盆、乳部、颈部等处,使所有相连的筋都感到拘急。再从左右相交,上至面部,如果从左侧向右侧筋拘急,则右眼无法睁开,此时筋脉上至右额角,与跷脉并行,而由于左侧的筋与右部相连络,如左筋受伤,就会导致右脚不能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维筋相交”。治疗这种疾病,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以病情好转来决定针刺的次数,以疼痛的地方为针刺的穴位。此病被称为“孟春痹”。
经筋的循行路线之一
乾隆壬寅重校刊明堂图
清 魏玉麟 北京图书馆藏
此图精细地描画了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等经筋的循行线路,线条清晰流畅,字体很容易识别。足太阳经的经筋,起于足小趾,上结聚于足两边突起的足外踝骨,而后斜行向上结于膝。而足少阳经的经筋,则起于足无名趾端,沿足背上行而在足跟外踝处集结,而后沿胫骨外端集结于膝部外缘。
足阳明经的经筋
足阳明经的经筋,起于足中趾,在足背集结,并沿着足背外侧斜行而上,至辅骨,集结于膝外侧,再次直上,又结于髀枢,而后沿胁部,与脊柱相连属;它的一条直行支筋,向上沿胫骨而行,后集结于膝部;由此分出一支筋,在外集结于辅骨,并与足少阳经筋相合;其直行的筋,上循伏兔穴,而后结于髀,在阴器部位相会合,又向上散布于腹部,至缺盆部聚集,向上沿颈部行走,又在口的周围回环,随后会合于颧部,再向下结于鼻,最后从鼻旁上行与足太阳经的经筋相合。太阳经的筋网维系于上眼皮,阳明经的筋网维系于下眼皮;另一条支筋从颧部发出,经过颊部在耳前集结。足阳明经的经筋发病,可导致足中趾及胫部抽筋、足部筋肉跳动而坚硬、伏兔部抽筋、大腿髀前部肿、疝气、腹筋拘急,并向上牵引缺盆及颊部疼痛,使口角突然歪斜。
因受寒而导致的筋拘急,会令眼睛不能闭合;因受热而引起的筋弛缓,会使眼睛无法张开。如果颊筋受热,会使筋弛缓舒张、收缩无力,以致口角歪斜而不能自已;颊筋受寒,就会牵引颊部,使口张开而不能闭合。应该用马油药治疗以上病症,一边用白酒调和桂末涂抹弛缓的面颊,用桑钩钩住口角,再将桑柴的炭火,放置在小壶中,小壶所放置的高度,要与病人座位的高度相一致且能感受到热气。一边用马膏熨烫拘急的面颊,同时令患者喝酒,吃烤肉之类的美味,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要勉强喝一点,并在患处再三按摩。至于患筋病,应采取火针快刺快出的方法治疗,针刺的次数,由见效的程度决定,并将疼痛部位作为针刺的穴位。此病被称为“季春痹”。
足太阴经的经筋
足太阴经的经筋,起于足大趾内侧尖端,上行集结于内踝;其一条直行的支筋,向上在膝内辅骨集结,再沿大腿内侧边缘,在髀部集结后聚会于阴器,再上行到腹部,在脐部相集结,而后又上行至腹部,于胁肋聚集,并散布于胸中;其内部的支筋,依附于脊柱两旁。足太阴经的经筋异常,可导致大脚趾疼痛并牵引内踝作痛,或抽筋痛、膝内辅骨痛、大腿内侧及脾部作痛,阴器有扭转痛感,并向上牵引脐部和两胁作痛,甚而引起胸两旁和脊内痛。治疗此病,应采取火针快刺疾出的方法,以见效的程度,决定针刺的次数,并将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此病被称为“孟秋痹”。
足少阴经的经筋
足少阴经的经筋,起于足小趾下方,与足太阴脾经的筋合并,再沿内踝骨下方斜行,在足跟处集结,再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筋相合并上行,又在内辅骨下相连接,并在此处与足太阴经的筋结合,沿大腿内侧上行,在阴器集结,后沿脊内并夹脊柱骨上行至项,在枕骨处集结,最后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筋相合并。足少阴经的经筋发病,可导致足下抽筋、本经筋所到之处都疼痛、抽筋。主要有拘挛、痫证、痉证。病在外及背侧的,则不能前俯;病在内胸腹侧的,则不能后仰。因此,患阴病,则腹部拘急,身体不能后仰;患阳病,则腰向后反折,身体不能前俯。在对此病进行治疗时,应用火针速刺疾出法,以见效的程度,决定针刺的次数,并将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可用熨法、导引、汤药,治疗病在胸腹内的疾病。如果抽筋发作次数过多而强烈,往往是不治之症。此病被称为“仲秋痹”。
经筋的循行路线之二
乾隆壬寅重校刊明堂图
清 魏玉麟 北京图书馆藏
足阳明经的经筋,起于足中趾,在足背集结,并沿着足背外侧斜行而上,至辅骨,集结于膝外侧,再次直上,又结于髀枢,而后沿胁部,与脊柱相连属。而足太阴经的经筋,则起于足大趾内侧尖端,上行集结于内踝。
足厥阴经的经筋
足厥阴经的经筋,起于足大趾上,向上运行,并在内踝之前相集结,又向上沿胫骨而行,在膝内辅骨的前方汇集,而后沿大腿内侧,在阴器部位相结,并与其他经筋相连络。足厥阴经的经筋发病,可导致足大趾疼痛,牵引内踝前、内辅骨、大腿内侧疼痛并且抽筋,前阴功能发生障碍。如果是因为感染寒邪之气,就会导致阴器缩入;如果在行房事的过程中受伤,就会导致阳痿;如果为热证所伤,则阴器挺长不能收缩。对属于抽筋疼痛之类的病症,应用火针速刺疾出法,以见效的程度,决定针刺的次数,并将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此病被称为“季秋痹”。
手太阳经的经筋
手太阳经的经筋,起于手小拇指上端,在手腕部集结,再沿前臂内侧上行,在肘内高骨的后方集结,如用手指弹之,小指就会有酸麻感,这条筋又向上行,进入内侧,集结于腋下;它的一条支筋,由腋窝后缘,上行绕过肩胛,通过颈部,在足太阳经筋之前行出,最后在耳后完骨处集结;由此处分出的支筋,进入耳中;其直行的筋,从耳中穿出,向下与颔部集结,又向上与眼外角相连属。手太阳经的经筋发病,可导致小拇指疼痛,牵引肘内锐骨后缘疼痛,此筋沿臂的内侧至腋下、腋后缘都会疼痛,颈部及肩胛周围疼痛,并引起耳鸣及隐痛,这种疼痛又牵引颔部,很久之后,才能睁眼视物;此外,还会导致筋拘急、颈肿等症。颈部如有寒热,当用火针速刺疾出法,以见效的程度,决定针刺的次数,并将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如针刺后肿胀仍不消失,就再用锐针法施治。此病被称为“仲夏痹”。
手少阳经的经筋
手少阳经的经筋,起于手无名指的一节,在手腕部集结,沿臂上行,而后又集结于肘部,再向上围绕着大臂外侧,经过肩部而上行至颈部,之后与手太阳的经筋相合。其支筋,由曲颊部深入,与舌根相连属;另有一支筋,向上行于曲牙,沿着耳前循行,与眼外角相连属,复向上经过额部,在额角处集结。手少阳经的经筋发病时,经筋所过之处,皆出现疼痛、抽筋、舌卷等现象。治疗此症,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以见效的程度,决定针刺的次数,并将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此病被称为“季夏痹”。
经筋的循行路线之三
《医学纲目》附伏人明堂图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手太阳经的经筋,起于手小拇指上端,在手腕部集结,再沿前臂内侧上行,在肘内高骨的后方集结,这条筋又向上行,进入内侧,集结于腋下。而手少阳经的经筋,则起于手无名指的一节,在手腕部集结,沿臂上行,而后又集结于肘部,再向上围绕着大臂外侧,经过肩部而上行至颈部,之后与手太阳的经筋相合。另外,手阳明经的经筋,起于手食指之端,在手腕部相集结,沿臂上行,而后集结于肘部的外侧,又经过大臂而结于肩髃并上行至颈。
手阳明经的经筋
手阳明经的经筋,起于手食指之端,在手腕部相集结,沿臂上行,而后集结于肘部的外侧,又经过大臂而集结于肩髃并上行至颈;它的又一分支,绕于肩胛部,挟脊柱两侧而行;其直行的筋,由肩髃上行,到达颈部;另一条支筋,上行于颊部,在颧骨部集结,其直行的经筋,在手太阳经筋的前方行出,至左额角,与头部相连络,而后下行至右额。其症状为其循行部位都出现疼痛、抽筋、肩不能上举、脖颈不能转动。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进行治疗,以见效的程度,决定针刺的次数,并将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此病被称为“孟夏痹”。
手太阴经的经筋
手太阴经的经筋,起于手大拇指末端,沿手指上行,至鱼际部之后相集结,经过寸口外侧,沿臂内运行,在肘中集结。而后上行至肘部内侧,汇入腋下,经由缺盆流出,又集结于肩之前。复上行结于缺盆部位,而后分散于胃之上口贲门部,穿过贲门,下行至软肋胁。手太阴经的经筋发病时,凡是本经筋循行部位,都出现抽筋、疼痛的症状,更有甚者,会导致息贲症、两胁拘急而吐血。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法进行治疗,见效时方可停止针刺,要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此病被称为“仲冬痹”。
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
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起于手中指端,沿手指上行,与手太阴肺经的筋同行,在肘的内侧集结,又向上沿臂的内侧而行,集结于腋下,然后分散下行,前后分挟于胁肋;它的一条分支,进入腋下,在胸中分散开来,又在贲门相集结。此部位发病时,经筋循行所过的部位,都会出现抽筋和胸部作痛的现象,被称为“息贲”。治疗这种病,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法。针刺见效时方可停针,要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此病被称为“孟冬痹”。
手少阴心经的经筋
手少阴心经的经筋,起于手小拇指的内侧,在手掌后高骨集结,而后上行,又集结于肘部内侧,进入腋下,再与手太阴肺经的筋相交,流向胸部,在乳内潜伏而行,在胸中集结,然后沿贲门向下,与脐部相连。手少阴心经的经筋发病时,可导致在胸内拘急时,使心下有积块坚伏而成伏梁;在上肢就像网一样牵制于肘部,其循行部位会造成抽筋而疼痛的症状。治疗时,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法,针刺至见效方止,将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如果已经形成伏梁之症而吐脓血的,就是不治之症。此病被称为“季冬痹”。
凡是经筋所发生的病症,遇热,会使筋松弛不收敛;遇寒,就会曲折而筋拘急。如果背部的筋拘急,属阳,就会导致身体向后反张;腹部的筋拘急,属阴,就会使身体俯伏不能伸直。治疗上述疾病,要采用燔焠针刺法。如果因热而致筋弛缓不收,就不能用燔针。而足阳明经和手太阳经的筋拘急时,会出现眼角拘急、视物模糊、口眼㖞斜的症状,治疗时可采用上述方法。
经筋的循行路线之四
《传悟灵济录》十四经穴图
清 张衍恩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手太阴经的经筋,起于手大拇指末端,沿手指上行,至鱼际部之后相集结,经过寸口外侧,沿臂内运行,在肘中集结。而后上行至肘部内侧,汇入腋下,经由缺盆流出,又集结于肩之前。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起于手中指端,沿手指上行,与手太阴肺经的筋同行,在肘的内侧集结,又向上沿臂的内侧而行,集结于腋下。而手少阴心经的经筋,起于手小拇指的内侧,在手掌后高骨集结,而后上行,又集结于肘部内侧,进入腋下,再与手太阴肺经的筋相交,流向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