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十二:经水
经脉与河流
本篇概述了中国的十二条河流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相配合情况,说明了天人相应的中医原理,指出各经的针刺深浅与留针时间要根据病人来变化。
经脉与河流
黄帝问岐伯:人体的十二经脉,在外与大地的十二条河流相合,在内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连。十二条河流有大小、宽窄、深浅、远近的不同,五脏六腑也有形体大小、位置上下和容纳饮食多少的不同,那么两者之间是如何配合的呢?另外,十二条河流吸收地面上的水流而后在各处流通。五脏汇集神、气、魂、魄等而加以保藏。六腑吸收水谷而后自上向下传导运送,吸取水谷精气并散布于全身内外。因此,经脉受纳血液,从而营运全身。如果将二者相应地结合起来,对治疗具有怎样的作用呢?另外,您能具体谈谈治疗时,针刺的深浅,施灸次数的多少吗?
岐伯回答:您问得非常好。天至高,而难以计算;地至广,而难以测量。人生活在天地间,六合之内,这是天的高度、地的广度,不是人力所能度量出来的。人的八尺之身,有皮有肉,其高矮胖瘦,从外部可测量计算,通过切脉可获知其详细情况,即使死亡后,也可以通过解剖尸体观察其内部情况。其五脏的坚脆,六腑的大小,每一脏腑受纳水谷的多少,脉道的长短,血液的清浊,精气的多少,以及十二经脉是多血少气,还是多气少血;是气血皆多,还是气血皆少等,都有一定的参照标准。以针灸治疗,使各自调和各经的经气,本来就存在固定的常规,是与以上情况相对应的。
对应关系
黄帝说:您的话,听起来很畅快于耳,但仍不明了,希望您完全解读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这就是人之所以能够与天地阴阳相适应的原因,不可不明察。足太阳膀胱经在外与清水相配合,在内与膀胱本腑相连属,并与全身的水液运行经脉相通。足少阳胆经在外与渭水相配合,在内与胆腑相连属。足阳明胃经在外与海水相配合,在内连属于胃腑。足太阴脾经在外与湖水相配合,在内与脾脏相连属。足少阴肾经在外配合于汝水,在内与肾脏相连属。足厥阴肝经在外与渑水相配合,在内与肝脏相连属。手太阳小肠经在外与淮水相配合,在内与小肠相连属。手少阳三焦经在外与漯水相配合,在内与三焦本腑相连属。手阳明大肠经在外与江水相配合,在内与大肠本腑相连属。手太阴肺经在外与河水相配合,在内与肺脏相连属。手少阴心经在外与济水相配合,在内与心脏相连属。手厥阴心包经在外与漳水相配合,在内与心包络相连属。
经脉与河流
人体的十二经脉,在外与大地的十二条河流相配合,在内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连属。十二条河流有大小、宽窄、深浅、远近的不同,五脏六腑也有形体大小、位置上下和容纳饮食多少的不同。
以上所说的五脏六腑,就像十二条河流一样,外有源泉,内有所禀,且内外贯通,像圆环一样没有两端,人的经脉也是如此。所以天为阳,地为阴。人的腰部以上为天,属阳;腰部以下为地,属阴。故而,海水以北称为“阴”,湖水以北称为“阴中之阴”;漳水以南称为“阳”,河水以北至漳水的部位称为“阳中之阴”;漯水以南至江水的部位称为“阳中之太阳”。我在这里,仅仅举一部分河流的阴阳属性,说明人与天地交相感应的道理。
针刺的深浅和时间
黄帝说:“自然界的十二条河流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相对应,其远近、深浅,以及水汽的多少,都各有不同。如果将它们相结合,运用在针刺治疗中,怎样呢?”
岐伯回答:“因为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的海洋,它的经脉最大而又多气血,如果它气盛,那么发病时热势必然很强,所以对这一经脉进行针刺时,如果入针不深,那么邪气就不能散,不留针则邪不能泻。足阳明胃经,针刺应六分深,留针时间为呼吸十次所消耗的时间。足太阳膀胱经,针刺应五分深,留针时间为呼吸七次的时间。足少阳胆经,针刺应四分深,留针时间为呼吸五次的时间。足太阴脾经,针刺应三分深,留针时间为呼吸四次的时间。足少阴肾经,针刺应二分深,留针时间为呼吸三次的时间。足厥阴肝经,针刺应一分深,留针时间为呼吸二次的时间。
“至于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因为它们接受脏气的通道较短,气的运行快,所以针刺的深度一般不超过二分,留针不超过呼吸一次的时间。但就人而言,又有年龄长幼,体形大小、胖瘦的不同,因此,必须用心审察,才会使针刺合乎自然之理,这就是效法天道。使用灸法时也是如此。如果施灸过度,就会损害人体,称为‘恶火’,从而导致骨髓枯槁、血脉凝涩;如果施针过度,就会发生虚脱、损伤正气的情况。”
因人制宜
黄帝说:血气的多少,经脉的大小,肌肉的坚脆,皮肤的厚薄,以及肉块的大小等,可以测量吗?岐伯回答“可以根据那些身材适中、肌肉不消瘦、血气不衰败的人来测量。如果身体消瘦,形肉脱削,怎么能够根据这种人来制定针刺的标准呢?必须通过切、循、扪、按,观察他们的寒热虚实情况,给予适当的调治,才是因人制宜,这样才是真正掌握了治病的真谛。
针刺要因人制宜
阴阳五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对治疗用穴的选择和确定。《黄帝内经》非常强调针道必须合于天道,天道即自然之道,符合自然之道的行事方法是因势利导,用针也是如此。针刺方法要与人的气血状态相合,才能有效。
顺势
《黄帝内经》中诸多的针灸治则治法乃至具体的针灸操作,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内在特性,即“顺势”。所谓顺势,即顺应自然之势,它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成为贯穿于《黄帝内经》的一种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