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四:邪气脏腑病形
邪气对脏腑的侵袭
本篇论述邪气侵入人体的不同部位,列举了五脏病变的缓、急、大、小、滑、涩六脉及其症状和针刺治疗的方法,也叙述了六腑病变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的应用。
邪气的侵袭
黄帝问岐伯:邪气是怎样侵犯人体的呢?岐伯答道:邪气大多侵犯人体的上部。黄帝说:部位的上下,有一定的常态吗?
岐伯说:上半身发病是受了风寒等外邪的侵袭;下半身发病是受了湿邪的攻击。所以说,邪气侵犯人体,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邪气侵犯阴经,就会流传到六腑;邪气侵犯了阳经,就会流传到本经而发病。
黄帝说:经脉的阴阳,名称虽不同,但均属同类,上下相会通,经络相连贯,就好像圆环一样并无两端。而邪气伤人,有的侵犯阴经,有的袭入阳经,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没有常规,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手足的三阳经都会聚于头面。邪气伤人,往往在人正气虚弱的时候,或劳累用力之后,或饮食后出汗、腠理开通之时,以上种种情况都容易被邪气侵袭。邪气侵袭面部,就沿着阳明经传下;邪气侵袭项部,就沿着足太阳膀胱经传下;邪气侵犯颊部,就沿着足少阳胆经传下;邪气侵犯胸背及两胁,就会传入它们各自分属的阳明经。
邪气侵入阴经
黄帝说:邪气侵入阴经后又有什么状况呢?岐伯回答说:邪气通常由手臂和足胫开始侵入阴经。因为手臂和足胫内侧的皮肤较薄,肌肉柔嫩,所以当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受风时,唯独阴经最容易受伤并发病。
黄帝又问道:邪气会伤害五脏吗?岐伯回答说:身体虽然受到风邪的侵害,但是不一定会伤及五脏。如果邪气侵入阴经,而五脏之气一直就很充实,那么邪气即使进入也难以停留,还是会回到六腑。所以,如果邪气伤到阳经,就会流注到本经而引发疾病;邪气伤到阴经,就会流注到六腑而引发疾病。
邪气的入侵
邪气对五脏的伤害
黄帝问:邪气又是怎样伤害人体五脏的呢?
岐伯回答:愁忧恐惧等都会使身心受到伤害。身体受寒又吃寒冷的食物,就会使肺脏受伤。因为同时感受到两种寒冷之气,会使肺脏内外都受伤害,从而引发肺气上逆的疾病。如果从高处跌落,瘀血滞留在体内,同时又大发雷霆,气上冲而不下,郁结在胁下,就会伤害肝脏。如果受到击打跌倒之类的损伤,或酒醉后同房,再一出汗,就会当风受凉而导致脾脏受伤。如果提举重物用力过度,或房事过度,或出汗后又洗澡,就会伤害肾脏。
黄帝又问:五脏是怎样被风邪伤害的呢?
岐伯说:五脏先在内里受伤,再感受外在的风邪,只有当内外俱伤之时,才会侵入内脏。黄帝说:说得非常好!
黄帝问岐伯:人的头面和身体,与筋骨相连接,血气的运行同样如此。天气寒冷时,大地冰冻干裂,滴水成冰。如果天气突然变冷,手足会冻得麻木不听使唤,可是面部却不用通过覆盖衣物来御寒,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人体共有十二条经脉,三百六十五条络脉,其血气的运行,都会上注到头面,而后分别流入各个孔窍。其精阳之气上注到目,能使眼睛看到物体;其旁行之气上行到耳,能使耳朵听到声音;其宗气上通到鼻,能使鼻子嗅到气味;其谷气产生于胃,又上行到唇舌,就使唇舌有了味觉。各种气的津液,均上行蒸腾到面部,况且面部皮肤较厚,肌肉也更坚实,所以,即便天气非常寒冷,也不会使面部受寒。
病状
黄帝说:邪气侵入人体后,有怎样的病状呢?
岐伯说:虚邪伤人,患者会感到恶寒而战栗。四时正邪伤人,发病较轻,首先是气色略有变化,身上却没有感觉,像有病,又像无病,既像病已消散于体外,又像病还存在于体内,这种病情不好把握。黄帝说:说得很正确!
邪气与五脏
对病人的诊察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就知道病情的,叫作“明”;通过切按脉而知道病情的,叫作“神”;通过询问病情就能知道患病部位的,叫作“工”。那么,望色能知病情,切按脉能知病变,问病就能彻底了解病痛所在,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
岐伯回答:人的气色、脉象、尺肤都与疾病有相应的联系。好似用鼓槌击鼓,声音相和而不相失一样。又如同根和叶的关系一样,树根死了,树叶也会随之枯萎。因为要从神色、脉象及肌肉骨骼的状态,全面考察病人的状态,而不能有所偏颇,所以,如果能做到其中的一项,可称之为掌握了一定医术的普通医生;能做到两项,可称之为医术较为高明的医生;能做到全部三项的,就是医术最高明的医生,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神医了。
黄帝说:我愿听您全面地阐述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气色出现青色的,是弦脉;出现红色的,是钩脉;出现黄色的,是代脉;出现白色的,是毛脉;出现黑色的,是石脉。如果发现气色和脉象不相符合,或者反而得到相克的脉,这就是死的征兆。倘若诊得相合的脉象,则是疾病消除的表现。
脉象与皮肤
黄帝问岐伯:五脏产生的疾病,有怎样的内变和表征呢?
岐伯回答:首先要确定五色和五脉的作用、相应的疾病变化,然后才能辨别五脏的疾病。
黄帝说:气色和脉象确定之后,怎样辨别不同的病情呢?
岐伯说:只要诊察出脉象的缓、急、大、小、滑、涩等情况,病变就能确定了。
黄帝说:怎样诊断这些变化呢?
岐伯说:脉搏急的,尺部的皮肤也一定紧密;脉搏缓的,尺部的皮肤也一定松弛;脉象滑的,尺部的皮肤也相应柔滑;脉象涩的,尺部的皮肤也会粗糙、枯涩。以上几种变化,有的表现明显,有的却不明显。所以擅长诊察尺肤的人,不必等待诊察寸口的脉象。擅长诊察脉象的人,也不必等待观察病患的气色,就能洞察病情。而能够将察色、诊脉、观尺肤三者结合起来诊断的,称为“医术上等的医生”,能治愈十分之九的病人;能运用两种诊察方法的,称为“医术中等的医生”,能治愈十分之七的病人;只会用一种诊察方法的,称为“医术下等的医生”,十个病人中只能治好六个。
诊察方法
人的气色、脉象、尺肤都与疾病有相应的联系。好似用鼓槌击鼓,又如同根和叶的关系一样。因此要从气色、脉象及肌肉骨骼的状态,全面考察病人的状态,而不能有所偏颇。
有的病变表现明显,有的却不明显,擅长诊察尺肤的人,不必等待诊察寸口的脉象,就能轻松观察出来疾病。
五脏的病变
黄帝说:请问缓、急、小、大、滑、涩这几种脉象所主的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请让我先说明五脏的病变。心脉很急促的,会产生手足抽搐;稍微急促的,会有心痛的表现,并且这种疼痛会牵引到脊背,令病患不能进食。心脉很缓慢的,会表现得不安和狂躁;稍微缓慢的,会产生伏梁病,病部在心下方,其病痛也会上下走动,有时还会吐血。心脉大甚的,会感觉喉咙里有硬物梗阻;稍微大的,会产生心痹,而且心痛牵引着脊背,令病患时常流泪。心脉很小的,会出现呃逆;稍微小的,会产生消瘅病。心脉很滑的,容易口渴;稍微滑的,会产生心疝,牵引肚脐疼痛,令小腹隐隐作响。心脉非常涩的,会不能说话;稍微涩的,会出现吐血、衄血、四肢厥逆的症状,并伴随耳鸣和头部疾病。
肺脉
肺脉很急促的,是癫疾;稍微急促的,是肺寒热,表现为倦怠慵懒,咳嗽时会唾血,并牵引着腰背及胸部作痛,就像鼻中有赘肉阻塞,通气不畅一样。肺脉很缓慢的,会多汗;微缓的,将会半身不遂,头部以下汗出不止。肺脉很大的,足胫肿;稍大的,为肺痹,并牵引着胸背作痛,怕见亮光。肺脉很小的,会泄泻;微小的,会生消瘅病。肺脉很滑的,会咳喘;微滑的,口鼻及前后阴部会出血。肺脉很涩的,会呕血;微涩的,会出现鼠瘘病,由于病部在颈腋旁,将导致下肢无力,难以支撑身体,所以下肢常觉酸软麻木。
肝脉
肝脉很急促的,会口出狂言伤人;稍急促的,是肥气病,其病部在胁下,像覆盖着杯子一样。肝脉很缓慢的,时常呕吐;微缓的,是水瘕痹。
肝脉很大的,内部会出现痈肿,也会时时呕吐,出鼻血;稍大的,是肝痹,阴囊收缩,咳嗽时会牵引小腹作痛。肝脉很小的,会经常口渴,饮水较多;稍小的,即使吃得再多,也总感到饥饿,会出现消瘅病。肝脉很滑的,阴囊会肿大;稍滑的,会遗尿。肝脉很涩的,容易溢饮;稍涩的,会抽搐或挛急,患上筋痹。
心脏与肺脏的病变
脾脉
脾脉特别急促的,四肢抽搐;稍急促的,会出现膈中,进食后会将食物吐出,大便多有沫。脾脉很慢的,常常感觉四肢疲软无力,怕冷;稍缓的,会出现风痿,四肢不能挪动,但却心神清晰,像没有病一样。脾脉很大的,会忽然昏倒;稍大的,会出现痞气,常有脓血积存在腹中,而不存于肠胃。脾脉很小的,表现为忽冷忽热;微小的,是肉热消瘅病。脾脉很滑的,阴囊会肿大,小便不通;微滑的,肠中会得寄生虫病,腹内也会有热感。脾脉很涩的,会得肠颓病;微涩的,会肠内溃烂,大便带脓血。
肾脉
肾脉特别急促的,是骨癫病;稍急促的,表现为下肢沉重,奔豚发作,两足不能屈伸自如,大小便不畅。肾脉特别缓慢的,会感觉脊背疼痛,如同折损了一般;微缓的,是洞泄病,其症状是不能消化食物,或者下咽之后食物就由大便排出,或刚下咽就被吐出来。肾脉很大的,表现为阴痿;稍大的,是石水病,表现为从肚脐下至腹部有肿胀满腹感,或有重坠感,如果这种感觉上达胃脘的就是死证,不能治愈。肾脉特别小的,会出现洞泄;微小的,会得消瘅病。肾脉很滑的,会小便闭塞,阴囊肿大;微滑的,表现为坐下不能起,起则眼目昏花、视物不清的骨痿。肾脉很涩的,是大痈病;微涩的,是女子月经不调或痔疾等。
六种脉象变化
黄帝说:对于五脏病变的六种脉象变化,针刺时应该怎样解决呢?
岐伯回答:凡是脉象紧急的,大多是寒证;脉象缓慢的,大多是热证。脉象大的,气多而血少;脉象小的,血气都不足。脉象滑的,是阳气盛而稍微有热证;脉象涩的,气虚而多血,并有微寒证。
肝脏与脾脏的病变
针刺的变化
因此,对于急脉的病变,要深刺,同时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对于缓脉的病变,要浅刺,同时快速出针,以便达到散内热的目的。对于大脉的病变,不能令病患出血,只要稍微泻气就可以了。对于滑脉的病变,要浅刺,并保证出针快,从而达到泻阳气及祛除热邪的目的。
对于涩脉的病变,施针前应先按摩肌肉,以导引脉气。施针时必须刺中经脉,沿着经脉运行的顺逆方向行针,同时要长时间按留针。出针后,要立即按住针孔,以防出血,从而达到调和经脉气血的效果。对于脉象小的病患而言,他们的阴阳形气都不足,应服用甘味药调节,而不宜用针刺治疗。
穴位的选取
黄帝说:我听说五脏六腑的脉气,都发端于井穴,流经荥穴、输穴,最后归于合穴。那么它是经由哪条通道注入合穴的,进入后又与哪些经脉有联系呢?我想听您谈谈其中的缘由。
岐伯回答:这就是手足阳经,通过别络进入,而后又与六腑相连接的过程。
黄帝说:荥穴、输穴与合穴,各自有什么作用呢?
岐伯回答:荥穴、输穴主治外部经脉疾病,合穴主治体内脏腑疾病。
黄帝说:如何治疗内腑的病变呢?
岐伯说:应该取用阳经的合穴。
黄帝说:合穴各自有不同的名称吗?
岐伯回答:足阳明胃经的在三里穴合入;手阳明大肠经的在巨虚上廉穴合入;手太阳小肠经的在巨虚下廉穴合入;手少阳三焦经的在委阳穴合入;足太阳膀胱经的在委中穴合入;足少阳胆经的在阳陵泉穴合入。
黄帝说:那么,在取用以上合穴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岐伯回答:取用三里穴时,要使足背保持低平;取用巨虚穴时,应抬脚;取用委阳穴时,要屈伸下肢;取用委中穴时,应屈膝;取用阳陵泉穴时,应正直站立,同时竖膝,使两膝保持齐平,就可以在委阳穴的外侧找到。取用外部经脉各穴,应牵拉伸展病患的四肢。
针刺的手法
不同的脉象要选择不同的针刺方式。
《子午流注针经》针法图
北京图书馆藏
针刺的手法主要在于实践,难以图说,所以古代关于刺法的图不多。 本图来自于明抄本的《普济方》,之前也见于金代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一书,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成化九年(1473年)新刊本《针灸四书》也保留有此图。现代书籍中的子午流注针法转盘大多从此图化裁而成。
六腑的病变
黄帝说:我想了解六腑病变的情况。
岐伯回答:面部发热的,是足阳明经病变;病患出现手鱼际部血脉瘀滞或有瘀斑的,是手阳明经病变;位于两足背的冲阳脉,带有坚挺或虚软下陷现象的,也是足阳明经病变,这是胃部疾病的征兆。
大肠病的症状表现为:大肠中有急切疼痛,并发出濯濯的响声,如果冬天再受到寒邪的侵袭,就会引起腹泻,而使脐部隐隐作痛,不能长久站立。由于大肠与胃部同候,因此,可取胃经的巨虚上廉穴来治疗大肠疾病。
胃病可使腹部有胀满感,同时,胃脘部的心窝处产生疼痛,且痛感向上传达而导致胸胁作痛,胸膈和咽部不通畅,使病患无法进食。治疗此种疾病,应取足三里穴。
小肠病的症状表现为:小腹作痛,并牵引腰脊和睾丸疼痛,大小便急切,又有耳前或热或冷,又或肩部有灼热感,手小拇指和无名指间发热,或脉络虚浮不起,可取巨虚下廉穴治疗。
三焦病的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气,小腹格外坚硬,小便不通而感到窘急,水渗透在皮下形成水肿,滞留在腹部成为水胀。足太阳外侧的大络,也能体现出三焦症状。由于大络位于太阳经与少阳经之间,因此,只要三焦有病,足太阳外侧的大络必定会呈现出赤红色,应取委阳穴治疗。
膀胱病的症状表现为:小腹部肿胀、疼痛,用手抚摸按压痛处,会产生尿意,却排不出,肩部发热。如果脉搏下陷,及足小趾外侧、足踝后和胫骨都存在热象,就应取委中穴施治。
胆病的症状表现为:常叹气,口苦,呕吐苦水,心跳加快,心慌不安,像害怕被别人抓到一样。喉中有梗阻感,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因而时时吐唾沫。对这种疾病,应从足少阳经脉的整条通道上选穴治疗。若络脉下陷,用灸法治疗;若有寒热症状,应取阳陵泉穴施治。
针刺的技巧
黄帝说:针刺有固定的规律吗?
岐伯说:针刺定要刺中气穴,而非只刺中肉节。因为刺中气穴,经脉才会得以疏通,针就像在空巷中悠游一样。如果误刺在肉节上,会使皮肤疼痛。
六腑的病变
补泻之道
该用补法反用泻法,或该用泻法反用补法,就会加重疾病。如果误刺在筋上,就会造成筋受伤而变得弛缓,不但不能排出邪气,反而会使它与真气相抗衡;非但不能改变人体气机混乱的病证,反而会使邪气内陷,滞留在体内。这都是用针不慎,违反针刺之道的后果。
补法与泻法
针灸补泻图
绘图纸 中国针灸博物馆藏
此图的左侧写着“针灸泻补出血禁穴指南”,图片的中心分布着五脏六腑,而在图的外侧则写着任脉与督脉。整图绘制得非常精细而严谨,同时也具有很高的专业性,估计只有专门从事针灸的中医医生才能看懂。不过,即使是对中医比较外行的人看了此图,估计也会不由自主地赞叹针灸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