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框架
本书共8章,从内容板块上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篇目。第一章至第三章为理论与仿真方法篇,主要介绍湖南绿色发展相关理论学科背景、技术方法进展和仿真模型的具体构建过程及结果分析;第四章至第八章为实证应用篇,主要介绍湖南绿色发展相关技术推广机制、重点领域政策支持机制和从全产业链出发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建设。
理论方法构建层面,湖南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是国家的既定战略和明确要求,对湖南绿色发展建设的分析、评估、预测,业已成为影响科学决策的重要因素。湖南绿色发展是一个覆盖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政策多层面因素的战略工程和复杂系统,对其进行建模和仿真研究需要借助概念模型和定量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手段。从具体的技术方法选用方面,本书采用PSR矩阵框架分析有助于充分理解湖南绿色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子系统关联,从社会经济过程和自然环境过程对其进行综合把握与准确定位,为构建仿真模型提供机理支撑;同时,湖南绿色发展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动态演化的特点,本书借助系统动力学擅长处理具有高阶、非线性、时变特点的中长时间尺度和中宏观区域系统模拟问题,这与湖南绿色发展对应的宏观性和复杂性相吻合,其在湖南政策情景仿真建模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与政策研判相关的情景分析方面,对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需要突破历史分析—现状评价—政策建议的传统范式,针对湖南绿色发展这一项探索性事业的政策研究要充分发挥情景分析“讲故事”的能力和系统仿真方法预测预判的能力,围绕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循环波动等特定周期现象进行规律分析,将常规评价与仿真预测方法相结合,全面预判和调控建设轨迹,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量化的研究成果,帮助其规避政策风险、突破体制障碍、创新政策体系。
实证应用层面,湖南从国家两型试验区建设到“绿色湖南”“生态强省”建设,业已具备绿色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不少领域已经形成相对领先的技术储备和卓有成效的政策体系。加强以清洁、循环、低碳技术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技术推广工作,遴选绿色发展关键领域并对重点领域如何突破现实发展瓶颈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进一步夯实全省绿色发展基础,有助于自主核心技术的突破、产业集群的打造、高效市场的培育、有为政府的建设,需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项目示范”的整体思路,加快在全省推广一批效益显著、先进适用、便于借鉴的清洁、循环、低碳技术,在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形成样板和典型示范,将湖南建设成“绿色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两型产业的聚集区、绿色企业的孵化器”,助推美丽湖南从“盆景”变成“花园”。
当前,湖南绿色技术推广面临着资金缺口大、融资模式单一,市场培育滞后、劣币驱除良币,政策设计模糊、权责边界不明,协同平台待完善、专业人才待引进等现实困境;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存在如何保持领先态势,发挥改革“排头兵”“先遣队”作用,如何突破资金、技术瓶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同时打造环保蓝海市场等方面的迫切要求;绿色产品供给方面也受到了顶层设计与实施机制待完善、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不统一、消费市场供需对接待引导等现实条件制约。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既要抓住关键环节通过“一事一议”优化支持机制,又要从整体完善保障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完善省市联动、部门联动和考核评估机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和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创新绿色信贷、扩大直接融资和创新融资模式;优化市场环境,深化两型采购、规范准入门槛、完善价格调节机制、培育交易市场和强化执法监管;强化创新应用,推进产学研结合和建设技术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储备;推进项目建设,争取重大科技专项和落实基础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整体而言,对应上述研究背景、思路,本书的章节分布如下。
第一章对全书涉及的相关研究,主要是绿色发展相关理论、仿真预测方法、绿色技术推广、绿色政策体系、“绿色湖南”等研究,以及研究的现实意义、框架逻辑进行综合叙述。
第二章主要对系统动力学应用于区域绿色发展政策分析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按照研究尺度(国家、省市、县域)、应用领域(资源能源、环境治理、经济系统)、集成应用(软系统分析、优化技术、GIS技术)分别展开,并提出相关展望。
第三章采用PSR思路+系统动力学建模。首先从经济、资源、环境出发设计了经济人口子系统、资源能源子系统、环境评估子系统3个主要的子系统,确定流位流率系和系统反馈结构。其中,经济人口子系统涉及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资源利用效率、人口自然增长与流动、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区域板块协调等内容;资源能源子系统涉及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供需平衡等内容;环境评估子系统涉及大气、水、固废、碳排放控制等内容。由于仿真系统涉及内容较多,各子系统均仅包括最主要的评价指标。然后,广泛收集历史统计数据、调研资料、文献报道,以回归分析和表函数为主要手段,确定流位、流率、辅助、增补变量的基本水平和函数关系,并比对主要指标的模型仿真结果与历史实际值差距,验证模型有效性。接着,按照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速度、资源环境管控层级、绿色发展主攻方向将湖南绿色发展未来走向划分为3类不同情景,即粗放—调整、经济转型优先、污染治理优先情景。最后,按照各类情景特点设计相应参数,仿真预测3类情景下湖南2019~2035年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并对湖南2019~2035年绿色发展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键指标进行预测分析。在达到湖南绿色发展目标要求的前提下,评价和比对不同情景建设前景和薄弱环节,提出需要发展或重点干预的绿色技术、主要领域及宏观政策建议。
第四章为绿色技术推广的国内外经验梳理和模式匹配研究。首先,提出了清洁、循环、低碳十大关键技术。其中,清洁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生态养殖技术、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循环技术包括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低碳技术包括节能与新能源发电技术、绿色交通技术、绿色建筑技术。然后,对欧美发达国家、国际知名企业和国内绿色技术推广的宏观经验进行了回顾梳理。在此基础上,从推广主体及其合作出发,将绿色技术推广分解为13类推广模式,并将上述10项具体技术的各子领域与13类推广模式进行了匹配荐选。
第五章为湖南绿色发展关键技术推广研究。在明确技术推广必要性、市场潜力和投资规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推广目标、技术重点、推广模式,对湖南各项技术进行如下分析:一是技术应用现状与市场潜力分析,梳理当前该技术应用的范围、现状、问题,按照相关规划目标、产业发展趋势或政策要求,匡算估计该项技术推广的市场潜力与规模。二是投资估算与技术重点,比照类似项目,按照造价成本、运行费用等匡算估计该项技术推广的投资规模,梳理相关文件、文献,提出未来重点推广的具体技术类型。三是经典案例分析与推广模式、机制研究,本部分为该章节重点研究板块,学习国内外、省内外该项技术推广的经典案例,从中系统性提炼适合于湖南省情的推广模式、机制、扶持政策、管理方式等,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第六章为湖南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建设机制创新。首先,从绿色制造、乡村振兴等11个领域,梳理了45项有一定领先地位和基础条件的改革创新。然后,从其中提出了绿色农业、土壤修复、第三方治理、国际绿色合作4项重点领域。接着,对这4项重点领域均按照国内改革动向、国际经验借鉴、湖南现实基础和对策建议四方面进行了专门分析和论述。其中,国内改革动向主要包括中央改革动向和地方改革行动;国际经验借鉴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可参考的做法和经验;湖南现实基础通过文献查阅,以及对长沙、株洲、益阳、岳阳等市相关重点项目的走访和企业访谈进行提炼总结;对策建议针对当前湖南相关领域发展的主要瓶颈和迫切需求提出相关应对举措。
第七章为长株潭城市群促进绿色产品供给研究,从产品和服务端入手对绿色供应链从制造到产品消费的整体打造进行分析。首先,对长株潭支持绿色产品供给的内外环境背景、需求和潜力进行综合论述。然后,对长株潭绿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和面临的多重挑战进行分析整理。最后,从政府职能、标准认证、平台载体、市场模式和配套机制五个方面,提出长株潭加快和保障绿色产品供给的制度建议。
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对全书各章的分析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并对湖南未来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机制突破口进行展望分析。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撰写框架见图1-1。
图1-1 本书技术路线
[1] 冯仿娅:《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综述》,《现代哲学》1996年第3期,第112~114页。
[2] 霍艳丽、刘彤:《生态经济建设: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企业经济》2011年第10期,第63~66页。
[3] Pearce D.W.,Markandya A.,Barbier E.B.,Blueprint for a Green Economy,London:Earth Scan Publication Limited,1989.
[4] 严茂超:《生态经济学新论: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5] 滕藤:《生态经济与相关范畴》,《生态经济》2002年第12期,第19~21页。
[6] 胡鞍钢:《绿色发展是中国的必选之路》,《环境经济》2004年第2期,第31~33页;胡鞍钢:《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 王毅:《厘清“绿色发展”理念》,《北京观察》2011年第6期,第27页。
[8] 周宏春:《走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年第4(2)期,第4~9页;周宏春:《绿色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绿叶》2015年第8期,第9~17页。
[9] 潘家华:《“十二五”绿色发展指标无需过激》,《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年第3期,第72~75页。
[10] 关成华、韩晶:《2017/2018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经济日报出版社,2019。
[11] 鲍健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低碳发展》,《浙江经济》2016年第7期,第26~27页。
[12] 庄贵阳、薄凡、张靖:《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4期,第4~27页。
[13] 杨志江、文超祥:《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评价与区域差异》,《经济地理》2017年第37(3)期,第10~18页。
[14] 沈晓艳、王广洪、黄贤金:《1997~2013年中国绿色GDP核算及时空格局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7年第10期,第1639~1650页。
[15] 周宏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环境保护》2018年第46(7)期,第16~20页。
[16] 黄茂兴、叶琪:《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的绿色发展——兼评环境与发展不相容论》,《经济研究》2017年第52(6)期,第17~30页。
[17] 汪光焘:《对未来城市绿色发展的思考》,《城市规划》2019年第7期,第9、20页;张国俊、邓毛颖、姚洋洋等:《广东省产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34(8)期,第1593~1605页;许宪春、任雪、常子豪:《大数据与绿色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4期,第5~22页。
[18] 高赢:《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发展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年第9期,第3~23页;张腾飞、杨俊:《绿色发展绩效的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效应评价及政策匹配》,《改革》2019年第5期,第60~69页;刘杨、杨建梁、梁媛:《中国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评价及均衡特征》,《经济地理》2019年第39(2)期,第110~117页。
[19] 杨顺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数测度及比较研究》,《求索》2018年第5期,第88~95页。
[20] 石培基、祝璇:《甘肃省人口预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1(9)期,第1~5页。
[21] 高颖、李善同:《征收能源消费税对社会经济与能源环境的影响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2期,第34~39页;熊振兴:《生态赤字税:绿色发展与税制改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年第4期,第22~33页。
[22] 于堃、熊黑钢、韩茜等:《基于目标规划模型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第18(5)期,第12~14页;胡雅蓓、邹蓉:《新常态下碳减排与经济转型多目标投入——产出优化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年第34(8)期,第1066~1073页。
[23] 连飞:《中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警系统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和BP神经网络模型》,《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22(12)期,第8~11页;傅建华、张莉:《基于AHP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循环经济绿色营销绩效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32(20)期,第215~220、242页。
[24] 黄明强:《基于资源及环境约束的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机制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夏扬坤、庞燕、夏扬奇:《长株潭城市绿色物流发展预测分析》,《中国科技投资》2014年第4期,第515页。
[25] 曾悦、商婕:《生态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水平趋势预测及驱动力研究》,《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262~267页;王晓君、吴敬学、蒋和平:《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自然资源学报》2017年第32(5)期,第864~876页;靖培星、赵伟峰、郑谦等:《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动态预测及路径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年第39(10)期,第51~56页。
[26] 李文超、田立新、贺丹:《生态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第31(2)期,第16~19页;付帼、卢小丽、武春友:《中国省域绿色创新空间格局演化研究》,《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7期,第89~99页。
[27] 栾胜基、黄艺、张金华:《深圳环境展望(2007)》,UNEP/SZPKU(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联合出版,2007;孙秀丽、高斌:《城市园林绿化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取向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东岳论丛》2010年第31(12)期,第20~23页;陈明华、张晓萌、刘玉鑫等:《绿色TFP增长的动态演进及趋势预测——基于中国五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20年第1期,第20~44页。
[28] 乔长涛、杜巍、屈志光:《我国绿色食品产量灰色预测及政策启示——基于供给增长驱动力视角的分析》,《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年第1期,第44~49页;陈超凡、韩晶、毛渊龙:《环境规制、行业异质性与中国工业绿色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非线性检验》,《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第65~80页。
[29] 李冬伟:《环境可见度视角下企业绿色响应驱动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年第12期,第53~61页;成琼文、周璐:《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路径仿真》,《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23期,第226~231页;温兴琦、程海芳、蔡建湖等:《绿色供应链中政府补贴策略及效果分析》,《管理学报》2018年第15(4)期,第625~632页。
[30] 佟贺丰、杨阳、王静宜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展望——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情景分析》,《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6期,第25~39页。
[31] 甘宇:《区域绿色经济转型分析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山西为例》,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朱发根、单葆国:《基于情景分析模型的2030年中国能源供需格局研究》,《生态经济》2013年第12期,第18~21页;邵继东:《基于情景分析的环保投资路径选择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唐建荣、邓林:《基于Lasso-Arima-GM的碳足迹情景分析》,《管理现代化》2014年第34(5)期,第66~68页。
[32] 袁润松、丰超、王苗等:《技术创新、技术差距与中国区域绿色发展》,《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34(10)期,第1593~1600页。
[33] 张江雪、张力小、李丁:《绿色技术创新:制度障碍与政策体系》,《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2期,第153~155页。
[34] 李香菊、杜伟、王雄飞:《环境税制与绿色发展: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考察》,《当代经济科学》2017年第4期,第117~123页;卢飞、刘明辉、孙元元:《贸易开放、产业地理与绿色发展——集聚与产业异质性视角》,《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年第9期,第34~47页。
[35] 张燕:《对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农业经济》2011年第2期,第26~28页;夏胜国、王树盛、曹国华:《绿色交通规划理念与技术——以新加坡·南京江心洲生态科技岛为例》,《城市交通》2011年第4期,第72~81页;蒲云辉、李文渊:《国外绿色建筑推广对我国的启示》,《建筑技术》2017年第7期,第678~680页。
[36] 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开放导报》2011年第5期,第74~77页;秦书生、晋晓晓:《政府、市场和公众协同促进绿色发展机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3期,第93~98页;杨解君:《论中国绿色发展的法律布局》,《法学评论》2016年第4期,第160~167页;李周:《中国经济学如何研究绿色发展》,《改革》2016年第6期,第133~140页;王全良:《财税政策对中国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9期,第82~90页;周志远:《湖南长沙县实施绿色政绩考核精准评价干部实绩》,《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期,第159页;盛明科、朱玉梅:《生态文明建设导向下创新政绩考评体系的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7期,第158页。
[37] 黄海燕、杨春平:《积极建设“两型社会” 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3期,第36~37、50页。
[38] 熊映梧:《选择绿色发展的道路——海南与台湾产业政策比较分析》,《科技导报》1994年第12期,第57~64页。
[39] 孙凌宇:《对推进柴达木地区绿色发展的思考》,《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年第2期,第24~26页。
[40] 贾若祥、张燕、王继源等:《促进我国流域经济绿色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19年第4期,第48~52、59页;李雪梅、张丽妍、殷克东:《中国沿海地区典型滨海湿地绿色发展效应评价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54~65页。
[41]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联合课题组:《实施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 推动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4期,第12~15页。
[42] 彭文兵、马永威、张方方:《政府绿色支持政策对我国新能源推广影响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9期,第58~61页;姜子昂、肖学兰、余萌等:《面向绿色发展的中国天然气科学体系构建》,《天然气工业》2011年第31(9)期,第7~11页。
[43] 廖小平:《绿色发展:湖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加快建设“绿色湖南”的思路与对策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第119~122页。
[44] 匡跃辉、曾献超:《建设“绿色湖南”的主要优势》,《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第122~125页。
[45] 秦文展:《营造绿色文化 建设绿色湖南》,《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4期,第146~147页。
[46] 彭芬兰、邓集文:《绿色湖南视域下行政文化的生态化需求及其社会化》,《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5)期,第106~110页。
[47] 刘茂松:《论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湖南绿色发展战略及其路径》,《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129~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