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本章小结
系统动力学方法适用于多范围空间尺度、中长程时间尺度模拟,能使用流图可视化表达系统元素间复杂反馈关系且易于进行子系统扩展,使其与中国区域绿色发展“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动态演化的特征,与判断政策干预下系统绿色发展趋势的定量化需求相吻合。因此,系统动力学方法被国内外学界广泛应用到不同层次的区域绿色发展政策仿真领域,既用于模拟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巨系统的发展,又深入水土资源、能源、各类环境介质系统、绿色经济子板块等特定领域的研究。方法也从单一的非线性连续动力学方法发展到与其他评价技术、优化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的集成应用,目前报道的各类成果已具备一定的研究广度和深度。
但在具体的区域绿色发展系统动力学政策仿真实现过程中,也依然存在一些待破解的障碍:一是系统动力学方法中各类参数,特别是决策变量设计的科学化有待讨论。其中,表函数的广泛使用,一方面使模型易于接纳其他方法的模拟参数和结果;另一方面也使模拟的主观性增强。二是在中国区域绿色发展仿真中,环境类历史数据的缺失对模型方程构建和有效性检验带来了较大困难,有待数据挖掘技术的完善和支持。三是在绿色发展模型构建中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关系问题。经济、人口参数常被认为是驱动力而被置于“投入”部分,环境系统常被认为是影响的结果而被置于“产出”部分,尽管环境变化对经济社会系统会造成反馈影响,但这种反馈影响由于定量化困难而往往在建模中被忽视;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很多研究的情景分析中直接对资源和环境系统参数进行调整,却忽略了这些调整所必须付出的社会经济成本。这些问题都有待相关领域研究者的进一步讨论和解决,而针对最后一点问题,即环境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反馈影响,笔者将在本书第三章对湖南绿色发展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中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1] 本章主要以笔者发表于《中国环境管理》2017年第6期独著论文《系统动力学应用于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政策仿真的方法学综述》为基础,并增加对2018年以来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评述内容而得。
[2] 霍艳丽、刘彤:《生态经济建设: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企业经济》2011年第10期,第63~66页。
[3] 李晓西:《〈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发布六周年小记》,《中国环境管理》2016年第1期,第116页。
[4] Forrester J.W.,“Industrial Dynamics:A Breakthrough for Decision Maker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58,36(4):37-66.
[5] Forrester J.W.,Industrial Dynamics,Canbridge,MA:The MIT Press,1961.
[6] 陈国卫、金家善、耿俊豹:《系统动力学应用研究综述》,《控制工程》2012年第19(6)期,第921~928页。
[7]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8] 张波、虞朝晖、孙强等:《系统动力学简介及其相关软件综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第35(2)期,第1~4页。
[9] 张雪花、王小双、陶贻侠:《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构建与测度方法研究》,《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2013,第310~313页。
[10] 郑宏娜:《中国绿色发展系统模型构建与评价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 佟贺丰、杨阳、王静宜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展望——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情景分析》,《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6期,第20~34页。
[12] 郝芳、王雪华、孔丘逸:《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绿色增长评价模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8(3)期,第39~45页。
[13] 董锁成、任扬、李静楠等:《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城镇化形势与绿色崛起战略研究》,《资源科学》2019年第41(1)期,第33~42页。
[14] 李文超、田立新、贺丹:《生态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第31(2)期,第16~19页。
[15] 秦钟、章家恩、骆世明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情景分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第17(4)期,第800~806页。
[16] 王耕、刘秋波、丁晓静:《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辽宁省生态安全预警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第38(2)期,第144~149页。
[17] 刘耀彬、陈斐、李仁东:《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地理研究》2007年第26(1)期,第187~196页。
[18] 李素峰、严良、牛晓耕等:《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年第44(24)期,第86~94页。
[19] 程云鹤、王宛昊、周强:《安徽绿色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及政策仿真》,《华东经济管理》2019年第6期,第14~23页。
[20] 马永强、华志芹:《生态城镇化的人口—产业与生态协同演化机理研究——以江苏省城镇化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年第40(3)期,第188~197页。
[21] 罗福周、李琬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陕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生态经济》2019年第7期,第63~69页。
[22] Tsolakis N.,Anthopoulos L.,“Eco-cities:An Integrated System Dynamics Framework and A Concise Research Taxonomy,”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15,17:1-14.
[23] Jin W.,Xu L.Y.,Yang Z.F.,“Modeling a Policy Making Framework for Urban Sustainability:Incorporating System Dynamics into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12):2938-2949.
[24] 王向华、朱晓东、李杨帆等:《厦门海湾型城市发展累积生态效应动态评价》,《生态学报》2007年第27(6)期,第2375~2381页。
[25] 郭振峰、范厚明、崔文罡等:《港城互动构建绿色低碳港口城市系统仿真》,《生态经济》2016年第32(6)期,第98~102页。
[26] 徐鹏、林永红、栾胜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效应评估方法构建及在深圳市的应用》,《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第36(4)期,第1457~1467页。
[27] 窦睿音、张生玲、刘学敏:《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实证研究——以鄂尔多斯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33(8)期,第20~27页。
[28] Wei S.K.,Yang H.,Song J.X.,et al.,“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Model for Assessing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Environmental Flow Allocation in the Weihe River Basin,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2,221(1):248-262.
[29] 刘超、林晓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7期,第49~58页。
[30] 艾华、张广海、李雪:《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模式仿真研究》,《地理科学》2006年第26(2)期,第144~150页。
[31] 徐升华、吴丹:《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鄱阳湖生态产业集群“产业—经济—资源”系统模拟分析》,《资源科学》2016年第38(5)期,第871~887页;Guo H.C.,Liu L.,Huang G.H.,et al.,“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A Study for the Lake Erhai Bas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61(1):93-111.
[32] 张梦婕、官冬杰、苏维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情景模拟及指标阈值确定》,《生态学报》2015年第35(14)期,第4880~4890页。
[33] 汪一鸣:《宁夏南部山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动态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年第1期,第12~22页。
[34] 杨秉赓、赵士鹏:《龙井县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动态仿真》,《地理科学》1989年第9(1)期,第60~66页。
[35] 李桂君、杜磊、李玉龙:《小城镇发展系统结构及其支持政策选择》,《小城镇建设》2013年第10期,第36~39页。
[36] 宫德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严寒地区村镇绿色发展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7] 徐如意、陈田:《边境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19年第7期,第73~79页。
[38] 王翠霞、贾仁安、邓群钊:《中部农村规模养殖生态系统管理策略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7(12)期,第158~169页。
[39] 瞿庆玲、钱新、王瑾:《综合类工业园环境系统动力学仿真与调控》,《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第36(2)期,第82~85页。
[40] 李春发、曹莹莹、杨建超等:《基于能值及系统动力学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发展模式情景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第26(8)期,第2455~2465页。
[41] 韦静、曾维华:《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模拟——以博鳌特别规划区为例》,《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第29(3)期,第330~336页。
[42] Winz I.,Brierley G.,Trowsdale S.,“The Use of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09,23(7):1301-1323.
[43] Feng L.H.,Zhang X.C.,Luo G.Y.,“Applic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in Analyz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Yiwu City,China,”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2008,79(3):269-278.
[44] 杨开宇:《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我国城镇化对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影响》,《财政研究》2013年第6期,第10~13页。
[45] 熊鹰、李静芝、蒋丁玲:《基于仿真模拟的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供需系统决策优化》,《地理学报》2013年第68(9)期,第1225~1239页。
[46] 曹琦、陈兴鹏、师满江:《基于SD和DPSIRM模型的水资源管理模拟模型——以黑河流域甘州区为例》,《经济地理》2013年第33(3)期,第36~41页。
[47] 张晓宇、许端阳、卢周扬帆、赵志荣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阿拉善“三生”用水系统演化模拟与调控》,《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33(8)期,第109~115页。
[48] 秦欢欢、赖冬蓉、万卫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北京市需水量预测及缺水分析》,《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年第18(21)期,第180~187页。
[49] 杨子江、韩伟超、杨恩秀:《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拟》,《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28(3)期,第594~602页。
[50] 李韧、聂春霞:《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乌鲁木齐市水资源配置方案优选》,《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年第10期,第99~104、110页。
[51] 刘芳、孙华:《水资源项目治理的社会网络动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2(3)期,第144~149页。
[52] 何鹏飞:《生态试验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SD模型》,《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29期,第8~10页。
[53] Shen Q.P.,Chen Q.,Tang B.,et al.,“A System Dynamics Model for the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Habitat International,2009,33(1):15-25.
[54] 祝秀芝、李宪文、贾克敬等:《上海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4年第2期,第90~96页。
[55] 陈慧、付光辉、刘友兆等:《南京市土地资源安全SD法评价研究》,《资源科学》2017年第39(5)期,第846~859页。
[56] 涂小松、濮励杰、严祥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壤质量调控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第22(2)期,第99~104页。
[57] 郭玲玲、武春友、于惊涛:《中国能源安全系统的仿真模拟》,《科研管理》2015年第1期,第112~120页。
[58] 李爽、汤嫣嫣、刘倩:《我国能源安全与能源消费结构关联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8期,第89~93页。
[59] Liu X.,Mao G.Z.,Ren J.,et al.,“How Might China Achieve its 2020 Emissions Target?A Scenario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 Using the System Dynamics Model,”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103:401-410.
[60] 陈彬、鞠丽萍、戴婧:《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2(4)期,第72~79页。
[61] Feng Y.Y.,Chen S.Q.,Zhang L.X.,“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for Urba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A Case Study of Beijing,China,” Ecological Modelling,2013,252:44-52.
[62] 叶龙浩、周丰、郭怀成等:《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沁河流域系统优化调控》,《地理研究》2013年第32(6)期,第1007~1016页。
[63] Yang J.F.,Lei K.,Khu S.,et al.,“Assess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sing a Coupled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Applied to the Tieling of the Liao River Basin,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3(9):5173-5183.
[64] 盖美、田成诗:《大连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调控研究》,《地理研究》2003年第22(5)期,第644~653页。
[65] Liu H.,Benoit G.,Liu T.,et al.,“An Integrated System Dynamics Model Developed for Managing Lake Water Quality at the Watershed Scal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5,155:11-23.
[66] 徐鹏、高伟、周丰等:《流域社会经济的水环境效应评估新方法及在南四湖的应用》,《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第33(8)期,第2285~2295页。
[67] 罗光斌、何丙辉、刘光平等:《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SD仿真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32(9)期,第77~82页;杨顺顺、徐鹏、李丽丽:《南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仿真》,科学出版社,2017。
[68] 郑斯瑞、钱新、瞿庆玲:《化学工业园的系统动力学仿真与调控》,《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第24(5)期,第587~592页。
[69] 周业晶、周敬宣、肖人彬等:《以GDP-PM2.5达标为约束的东莞大气环境容量及承载力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第36(6)期,第2231~2241页。
[70] 梁丽琨、汝旋、韦朝海:《我国西南四省(区)大气煤基PAHs排放系统动力学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018年第38(9)期,第391~400页。
[71] 范厚明、李佳书、丁钦等:《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工业固废管理政策作用仿真》,《环境工程学报》2014年第8(6)期,第2563~2571页。
[72] Zhao W.,Ren H.,Rotter V.S.,“A System Dynamics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Alternative of Type in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Recycling Center-the Case of Chongqing,China,” 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11):933-944.
[73] 徐礼来、崔胜辉、闫祯等:《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预测的核心问题探讨》,《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第36(2)期,第184~190页。
[74] 王耕、李优:《基于SD模型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模拟研究——以大连市为例》,《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6年第6(5)期,第493~500页。
[75] 代峰、戴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生活垃圾发电进化博弈》,《工业工程》2017年第20(1)期,第1~11页。
[76] 韩楠:《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系统动力学仿真预测》,《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10期,第53~58、71页。
[77] 李健、孙康宁:《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京津冀工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软科学》2018年第11期,第113~119页;李子美、张爱儒:《三江源生态功能区产业生态化模式系统动力学分析》,《统计与决策》2018年第34(9)期,第121~123页。
[78] 郝维宝、雷颜溪、李盛国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仿真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年第24期,第21~34页。
[79] Dong X.Q.,Li C.L.,Li J.,et al.,“Application of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Regulations on Cleaner Production in the Electroplating Industry in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20(1):72-81;田红娜、毕克新、夏冰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运行过程评价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29(13)期,第112~118页;赵敏、赵国浩、张宝建:《地方政府行为视角下资源型企业绿色责任动力机制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9年第8期,第161~166页。
[80] 李春发、王彩风:《生态产业链模式下企业的生态——经济系统的动力学模拟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6)期,第89~92页;Tian Y.H.,Govindan K.,Zhu Q.H.,“A System Dynamics Model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iffusion Among Chinese Manufacturer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4,80:96-105;成琼文、周璐:《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路径仿真》,《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36(23)期,第226~231页。
[81] Han J.,Hayashi Y.,“A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CO2 Mitigation in China’s Inter-city Passenger Transport,”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2008,13(5):298-305.
[82] 董士璇、刘玉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策略研究》,《工程管理学报》2013年第6期,第16~20页;杨杰、李洪砚、杨丽:《面向绿色建筑推广的政府经济激励机制研究》,《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年第28(4)期,第298~302页;黄定轩、陈梦娇、黎昌贵:《绿色建筑项目供给侧主体行为演化博弈分析》,《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年第39(2)期,第482~491页。
[83] 刘蔚:《城市居民低碳出行的影响因素及引导策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肖阳、卢雨婷:《偏好分层视角下消费者创新性与新能源汽车采用行为的关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36(24)期,第247~254页。
[84] 贾仁安、徐南孙:《SD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18(6)期,第18~23页。
[85] 彭乾、邵超峰、鞠美庭:《基于PSR模型和系统动力学的城市环境绩效动态评估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年第32(3)期,第121~126页;Lu Y.,Wang X.R.,Xie Y.J.,et al.,“Integrating Future Land Use Scenarios to Evaluate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Sustainability,2016,8(12):1242;Liao Z.X.,Ren P.Y.,Jin M.Z.,et al.,“A System Dynamics Model to Analyse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on Scen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a a Discrete Graph Approach,” Journal of Difference Equations and Applications,2017,23(1-2):275-290.
[86] 郝斌、任浩:《基于SBC范式的模块化组织主导规则设计问题剖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30(6)期,第28~35页。
[87] 安莹:《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移动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88] 徐志嫱、魏红、黄廷林:《西安市污水再生利用系统的优化与发展趋势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6(6)期,第212~218页。
[89] 张雪花、郭怀成、张宝安:《系统动力学——多目标规划整合模型在秦皇岛市水资源规划中的应用》,《水科学进展》2002年第13(3)期,第351~357页。
[90] Chang Y.C.,Ko T.T.,“An Interactive Dynamic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Model to Support Better Land Use Planning,” Land Use Policy,2014,36:13-22.
[91] Wu Z.,Xu J.,“Predicting and Optimiz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Using System Dynamics-fuzzy Multiple Objective Programming in World Heritage Areas,” Energy,2013,49:19-31.
[92] Ahmad S.,Simonovic S.P.,“Spatial System Dynamics:New Approach for Simul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s,”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2004,18(4):331-340.
[93] Xu Z.,Coors V.,“Combining System Dynamics Model,GIS and 3D Visualization in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Urban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2,47:272-287.
[94] Guan D.J.,Gao W.J.,Su W.C.,et al.,“Modeling and Dynamic Assessment of Urban Economy-resource-environment System with a Coupled System Dynamic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Model,”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1,11(5):1333-1344.
[95] 张波、王桥、孙强等:《基于SD-GIS的突发水污染事故水质时空模拟》,《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年第34(3)期,第348~351页。
[96] 王行风、汪云甲、李永峰:《基于SD-CA-GIS的环境累积效应时空分析模型及应用》,《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第33(7)期,第2078~20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