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现阶段医养结合的主要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的商业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根据自身的发展模式、资金实力、医疗资源整合和经营能力,探索不同形式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目前,我国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养老机构自建医疗服务机构
养老机构自建医疗服务机构,受学科建设能力、专家团队组建能力、服务辐射能力等限制,达到公立医院或专科特色医院的服务能力和盈利能力比较困难。医疗服务机构的主要定位首先是承担对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院内协同服务,其次是做好周边社区的基础医疗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养结合医疗板块的配置标准需根据养老业态规模、周边居民密度、周边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
1.大型养老机构在同一服务场地自建一级以上医疗服务机构
大型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CCRC)通常都自建一级或二级医疗服务机构。例如,泰康、太平等保险系的CCRC均配置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科室配置以内科、中医科、康复科为主。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虽紧邻燕达医院,但依然内设了医疗机构,提供康复理疗、慢病开药等服务,同时也借助燕达医院实现了重症急救的便捷绿色通道。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和燕达医院同属一家企业,能够较好地实现医养服务协同。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已入住3000余名老人,在如此大的服务规模下,该中心自配了社区医院,针对社区在住老年人群开展慢病和康复理疗服务,很好地满足了入住老人的服务需求,深受大家欢迎。
但如果运营主体没有医疗经营管理经验,没有形成连锁化运营,在管理、资源整合、团队组建、供应链上也没有优势,就难以取得好的经营结果。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认为实现医养深度融合,首先,要从老年人群的长期服务需求角度进行对应的医院等级、特色科室资源配置;其次,借助外部三甲医院医疗资源,可以实现绿色通道转诊,但三甲医院对健康管理、康复诊疗的服务驱动力不够,实现医养深度融合有一定的难度。
2.中小型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模式
中小型养老机构通常通过内设医务室、配备专职的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等方式,实现在住老人的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用药管理、专业护理等基础服务。一般情况下机构内24小时都有医护人员值班,有利于老人及时得到医疗诊断与救治,且服务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2017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的通知》,此举降低了政策壁垒,为内设医疗机构提供了便利。虽然政策给了便利,但是增设医疗机构给养老机构带来了更高的运营成本支出,且内设医务室只有被纳入医保定点,才能实现药品、医疗、诊疗、护理等方面的收入。另外,内设医务室因规模小,医生的招聘和留用存在困难,因此大多数医生是退休医生。对于小型养老机构来说,内设医务室的收入无法支撑成本支出。
3.中小型养老机构在同一服务场地自建一级以上医疗服务机构
部分区域,如郑州地区,受医保报销政策的限制,为解决入住老人的医保支付问题,中小型养老机构也开办一级医疗机构。对于此模式,运营方对医疗业态的投入较大,医疗服务质量和医保合规操作都需要较大的管理投入。
二 养老机构签约医疗机构,合作实现医疗服务需求
目前市场上还有一些养老机构是通过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实现医疗服务的,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医疗机构定期派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巡诊并提供医疗服务。例如,北京金泰颐寿轩敬老院由北京市第二医院每周定期派遣医生通过巡查提供医疗服务。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养老照料中心借助紧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满足医疗服务需求。此模式解决了小型机构无法承担内设医务室的成本问题,同时借力解决了医疗服务资源问题,但对于老人的持续健康管理和院前急救需求,存在无法深度响应的不足。
三 医疗机构增设养老床位,开展养老服务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重庆的青冈模式。青冈县祯祥护理院于2014年底开始营业。护理院的前身是青冈县中医院祯祥分院,之后改造成护理院。但总体来讲这种模式较少,主要原因是政府办医疗机构一床难求,普遍缺乏增设养老服务的动力以及有可能因床位性质不清晰而带来潜在的风险。但部分企业下属职工医院,如矿区职工医院等,由于主业发展原因,有转型养老的市场空间,但也需要政策驱动。
四 通过社区服务机构开展上门服务
比如通过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社区护理站,社区嵌入型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服务载体,开展上门服务,向居家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康复护理、专业护理、生活照料服务等。也有通过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如二毛照护,开展上门照护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初期运营投入小,给依托家庭床位享受专业服务的家庭带来了服务便捷和支付的实惠。但因上门服务客群不稳定、服务人员缺乏体系化的培训等问题,也存在服务质量无法保障、服务机构缺乏长期良性运营的弊端。以北京优护万家为例,该公司既有社区嵌入型机构,又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有专业的护理人才培训学校,具备上门服务的载体和人才供给能力。此外,百汇吉、慈爱嘉等机构也是集社区、居家、培训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机构。
五 养老供需发展带动的新服务模式
在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以及支付能力不足的供需矛盾下,居家上门服务确实是解决服务供给和降低家庭服务支付的有效模式。在此背景下,将家庭床位变得更安全、更适老,以满足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硬件条件,从而衍生了社区适老化改造、家庭适老化改造的服务新业态。目前我国主要的适老化改造市场参与者有两类:第一类是环境和居家硬件适老化改造服务商,如易享生活、安馨养老等,其业务主要是对老旧社区的无障碍改造以及房屋内进行的无障碍、适老化改造;第二类是一些智能养老企业,如罗格朗、安康通等,这类企业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在房屋或社区内安装智能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以及紧急报警系统等设备,配合移动设备,帮助家庭成员或养护人员实时了解老人的情况。
目前适老化改造市场的整体情况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市场类似,主要由政府付费进行老旧社区的无障碍改造,或政府付费由养老机构针对独居老人进行居家上门巡视。因家庭端消费需求和意愿市场培育不足,以及缺乏服务推广平台,ToC端的业务相对较少,且非常分散,市场推广和客户获取比较困难。
例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的老人大多来自北京地区,在燕达医院未打通北京医保定点之前,该中心的获客比较困难。这也充分说明医疗载体除了满足服务需求外,还要满足支付需求,如果不能满足支付需求,仅服务需求的价值无法让客户埋单。
医养结合的服务目的首先是通过医疗、养老、康复、护理的深度融合,对老年人群的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延长其健康生存期,使老人活得更有尊严、有质量,降低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其次是通过服务模式的创新,让老人的健康需求不只依靠医院途径解决,还要力求在养老机构甚至家中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形成养老服务的三级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