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的重大决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生计转型视野下的牧村贫困治理”荣幸作为该项目子课题之一,并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丛书》形式把调研成果呈现给大家。本课题旨在通过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赛鼎村的村庄调查,把握其贫困状况、贫困成因、减贫历程、治理成效,以及脱贫后的发展思路、建议等,以期为我国当前处于攻坚阶段的村庄尤其是牧区村庄脱贫提供经验和借鉴。
本课题自2017年4月立项以来,课题主持人陆续前往赛鼎村开展了五次调研。2017年5月18日至5月26日为第一次调研。此次调研:第一,与当地各相关方包括县政府、乡政府、村干部以及村民建立联系;第二,按照项目统一要求,完成部分村、户问卷调查内容;第三,对村干部、村民、乡镇干部进行随机访谈。2017年7月10日至7月25日是第二次调研。此次调研:第一,再次走访了当地各相关方包括县政府、乡政府、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第二,完成项目统一规定动作,包括1份村问卷和61份入户问卷填答;第三,有针对性地对部分村民、村干部、乡镇干部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后2017年10月27日至11月7日、2018年8月13日至8月17日、2018年10月26日至11月6日课题主持人又分别开展了三次调研。第一次和第二次调研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村、户问卷;之后三次调研则以结构化访谈和重点人物再访谈为主,并搜集相关数据资料。
本课题报告撰写主要基于如下四个资料来源:第一,网络、媒体等官方公开信息源的资料梳理,以及前人相关调查和研究梳理;第二,1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行政村调查问卷”,61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住户调查问卷”,以及地方管理部门相关工作总结、政策规划等资料;第三,29份个人访谈资料,访谈对象包括县政府、镇政府、村“两委”各级干部,以及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和村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其中县、镇、村干部1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7人、脱贫户2户2人,男性20位、女性9位,60岁以上老年人5位、30岁以下年轻人4位;第四,以往田野调查资料,课题主持人曾于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在康乐镇进行了为期13个月的田野调查,在本课题报告撰写过程中适当、有限地采用了前次田野调查的资料和图片。
本书内容由六章构成,开篇分别从贫困的概念认知、扶贫政策的演变脉络、贫困治理的地方实践出发明确了我国贫困治理体系建构的三种基本路径,即概念建构、制度建构和行动建构。基于总体性贫困治理体系建构路径的分析,以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赛鼎村为样本村案例,分别从行政化视域(包括县域、镇村不同行政层级视角)、数字化视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行政村调查问卷”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住户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呈现)、主体性视域(包括族群、贫困家庭、村镇和县域不同主体对贫困治理的认知和行动)、总体性视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村庄发展现状)四方面分析了赛鼎村贫困成因及其治理现状,最后落脚于乡村振兴战略,从人、地、系统三方面提出培育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最大化牧区发展的资源禀赋优势、构建地方社会系统的适应变异性,与开篇的贫困治理体系建构形成呼应。
需要特别说明,本课题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师友、学生和肃南县诸多乡亲、同人的善意和支持,但文责由课题主持人自负,与他人无关。
*访谈编码说明:访谈时间+受访人姓名首字母+访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