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走进蛛岭村
第一节 基本概况
2013年,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向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国开办发〔2013〕18号),指出罗霄山区是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提出“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将罗霄山片区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交通通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特色农业和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红色旅游胜地与生态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
本研究调研点为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营前镇的蛛岭村。上犹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其具备了罗霄山片区贫困县的典型特征,即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自我积累能力差,扶贫难度大。同时,上犹县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定点帮扶县。
一 上犹县基本情况
上犹县隶属江西省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省西南边陲,赣州市西南部;东临南康区,南临崇义县,西接湖南省桂东县,北临遂川县,是一个集山区、老区和库区于一身的特殊区域。上犹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也成为上犹县寻求解决合理保护和有限开发的基础,是上犹县探索具有革命老区特色脱贫实践的重要依托之一。
(一)自然资源
上犹县耕地面积有限,但水热条件优越。全县土地面积1543平方公里,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0.71万亩,林地面积164万亩,全县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是一个典型人多地少的山区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具有温和舒适、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的特点,粮食(水稻)作物可一年两熟。境内有湖泊、水库、山塘共计1600座,河流610多条,年平均径流量为35.2亿立方米,丰年径流量达43.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9.7万千瓦。因此,当地流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的说法。同时也孕育了450.5万立方米的活立木,森林覆盖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享有“中国天然氧吧”之称。其中可供开发的林木种类有毛竹、杉、松、苦槠、红楠等。
(二)水产资源
上犹县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据统计,境内有大小水电站46座,年均发电量7亿千瓦时,水力发电量居全市之首,具有巨大经济产值贡献。同时,水热条件优越也给上犹县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据统计,上犹县境内有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200多处,达到国家1~5级标准的景点有162处。同时拥有陡水湖和五指峰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面积6.15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9.1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55.19万亩。此外,上犹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县内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花岗岩、铅、锌、白银等矿产资源。有关资料显示,高岭土储量218.2万吨,花岗岩储量252万立方米,铅、锌、白银矿石储量27.74万吨。
(三)人文资源
上犹县同时拥有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主要体现为客家精神和老区革命精神的延续和发展。上犹县是纯客家县,是客家人聚集繁衍和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现仍保存着“九狮拜象”、“客家门匾”、民间灯彩和土法造纸等系列传统文化和技艺。
更值得关注的是客家文化的内在精神品质。客家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其既具备中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因迁移行为而产生了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和同宗、同乡、同文化之间的强烈合作互助意识。[1]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强烈的宗族意识,而这恰恰是构成团结型村庄的核心要素,与华南的宗族型村庄可谓异曲同工,为乡村治理奠定了较好的组织基础。
此外,上犹县还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并把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不断延续和发展至今,不断丰富其内涵,形成了以爱党信党、不屈不挠、求真务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为核心的老区革命精神。[2]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共在大革命时期建立地方组织到上犹解放期间,全县的革命斗争从未停止。全县参加红军、游击队、赤卫队大概1万余人,投入苏维埃各项斗争约有2万人;姓名可考证的上犹籍英烈有2129名;同时,上犹籍的开国将军有4位。[3]新中国成立后,上犹县被中央确立为革命老区县,并在1997年出版的《中国革命老区》一书中被归为一类老区县。
图2-1 蛛岭村革命烈士陵园
(四)劳动力与就业
截至2016年底,全县户籍总人口32.43万人,劳动力人数达到258891人(农村191281人,城镇67610人)。辖6镇8乡、131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据上犹县抽样结果来看,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0.3%,早期低素质的劳动力结构发生显著转变。城镇人口4.84万人,农村人口27.59万人,城乡分布差异较大;男性人口169194人,女性155122人,男女性别比平衡。[4]
上犹县人地矛盾尖锐,外出务工是当地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主要工作方式,其给上犹县经济社会提供了资金、技术、人才和经验等支持。同时,在脱贫期间,上犹县通过扶贫车间、农业基地、合作社、农村能人、小微企业、行政单位等6大平台的搭建,使“滞留”本地的劳动力特别是因特定因素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有机会实现就业。就业平台的搭建与外出务工在就业形态上形成互补,与当前农村“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生产分工模式相契合。值得一提的是,工业产业的发展及就业平台的建设成功吸引部分外出劳动力“回乡”,为经济建设和农村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2016年底,上犹县农村人口中低保贫困人口1.38万人[5],农村贫困发生率高于5%,与江西省制定的2%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6]从贫困分布区域来看,全县15000多户贫困户,其中超一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原中央苏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同时,上犹县是赣粤湘三省交界处最大的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达81.7%,是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难以依靠工业完成积累,因而如何开发现有资源成为脱贫发展面临的重大议题。
二 蛛岭村基本情况
蛛岭村是上犹县下辖营前镇的一个贫困村。此村属于丘陵地带,四面环山,距离上犹县城45公里,距离赣州市区92公里。蛛岭村是营前镇行政中心所在地,与象牙村、梅里村、蕉里村、下湾村、合河村相邻。总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水田)1418.2亩,旱田380亩,山场林地12435亩。该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日照时间1600小时以上。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由于云水河流过村子,所以该村也是当地陡水水库库区村之一,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均比较丰富,村里基本不存在缺水情况,村民用水以地下水和自来水为主,160户使用山泉水,村中基本实现农田有效面积灌溉全覆盖。
图2-2 蛛岭村安装了直接入户管道的水井
全村辖46个村民小组,1406户,总人口5723人,其中农业人口5326人(直补移民人口1607人)。劳动力2536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44.3%,常年外出务工人员964人,仅占总人口的16.8%。60周岁以上661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1.5%。留守儿童22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村支“两委”干部7人,中共党员6名,平均年龄46周岁。全村共有党员96人,50周岁以上的62人,占比64.6%。[7]
蛛岭村道路总里程28公里,实现硬化22公里,云水大道穿村而过。除移民搬迁外的村组,公路入户率达70%。由于蛛岭村是营前镇集镇所在地,乡村公交在距蛛岭村委会1公里处,部分居住在营前镇的村民出行比较便利。2017年第一次进村调研时,在公路、村道硬化方面,通组村道有6公里未硬化,G220道路正在修建,预计2020年投入使用。村里有线电视覆盖率100%,通电100%。村内有村卫生所2个(见图2-3),老年活动中心1处,体育健身场所2处。由于地处镇中心,村内村民享有营前小学、营前中学、营前卫生院及营前养老院等公共福利场所。
图2-3 蛛岭村的卫生所
蛛岭村的主要产业有光伏水稻、蔬菜种植及家畜水产养殖等。2016年全村农业生产总值154.6万元,粮食总产量1104吨,人均年收入2600元;种植业方面,蛛岭村主要有水稻1380亩,蔬菜大棚10亩;养殖业初具规模的有6户,其中:1户养蛇,100公斤;5户养蜂,37箱;鱼塘20亩,24000斤。光伏发电合作社2个,年发电65万~70万千瓦时。
蛛岭村所在的营前镇是江西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赣州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在赣南素有“头唐江,二营前”之称。村境内居民说客家话(于桂片),客家文化浓郁,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有毛泽东旧居、彭德怀旧居、上犹县革命烈士陵园等旅游景点。该村客家文化突出,保存有较好的客家建筑,客家门楣、姓氏宗祠保存与修复较好(见图2-4)。红色革命思想浓厚,本村新中国成立后就有两名将军。每年会举行新兵入伍的欢送仪式,“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思想突出。村容整洁,文化底蕴丰富,村民关系融洽,村内治安较好。
图2-4 蛛岭村民家的门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