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时代云南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为云南确定的新坐标、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
而结合新时代云南的发展实际,云南还应当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协调,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全方位推进,这也是新时代云南党的建设所提出来的现实要求,更是云南不断加强自身党建的内在要求。
一 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整体要求
云南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2018年6月发布的《云南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云南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投资消费多点发力,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全省经济呈现出总体平稳、转型加快、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开创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新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经核算,2017年云南省全省生产总值(GDP)达16531.34亿元,比上年增长9.5%,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国民经济稳中有进。全年财政总收入达3392.08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公共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0.9,比上年上涨0.9%,全年稳定物价成效明显。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9.02万人,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从整体情况来看,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不断进步的势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明显提升,但根据2018年1月4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促进云南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云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许多短板和弱项,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开放型经济、创新型经济发展迟缓,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镇化水平不高,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居住、养老等基础公共服务还有不少短板;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国土空间开发低效,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严峻;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各种风险隐患凸显,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站位不高、作风不硬、工作不实、能力不足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由此可见,云南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面临着众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也势必影响云南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而从云南省的整体环境来说,云南在面临着发展长期落后的不利条件下,依旧有着重大的发展机遇,这是时代给予的机遇,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给予的重要发展时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我国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的历史机遇期,更是云南省在对标分两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时,时代赋予云南省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虽然云南省自身的发展与过去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进步,但就其与全国水平对比来看,依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2%,人均生产总值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7.4%(全国59660元/人,云南省34221元/人),城镇化率为全国的79.8%(全国58.52%,云南省46.6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2%(全国36396元/人,云南省30996元/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4%(全国13432元/人,云南省9862/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0.6%(全国41045.04亿美元,云南省233.9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0.5%(全国22635.22亿美元,云南省114.30亿美元)。[24]与其他中东部发达省市相比,差距更加明显和突出,这与云南省长期处于落后边缘的历史因素有关,是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问题。
云南省除了与全国水平相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外,云南省内的8个省辖市、8个民族自治州中,经济发展也呈现明显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各个州市之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云南省统计年鉴2018》显示,2017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亿元以上的州市仅有5个,分别为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大理,其中昆明GDP最高,达到了4857.64亿元,占据了云南省GDP的29.7%,而这5个州市的GDP就占据了云南省GDP的65.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产总值最后的5个州市西双版纳、德宏、丽江、迪庆、怒江的平均GDP仅为286.088亿元,而5个州市的GDP总和仅占云南省GDP总量的8.7%。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云南省生产总值最高的昆明与云南省生产总值最低的怒江之间相差了4716.14亿元,由此可见云南省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令一些地区的脱贫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云南省有447万贫困人口、88个贫困县,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云南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脱贫攻坚就是新时代云南省必须要打的第一场硬仗,也必然是一场艰苦卓绝,而只能赢不能输的硬仗。
在2018年1月4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促进云南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指出,云南省必须“突出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新时代第一场硬仗精准脱贫攻坚战”,要求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8.5%左右,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基本补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短板,全面建成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由此可见此战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取得此战的胜利,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需要全党和全省人民经过长时间艰苦卓绝的奋斗,才能够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发展质量效益更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更加富裕、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因此,云南必须要着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完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和大扶贫格局,大力开展“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异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产业就业扶贫攻坚战、生态扶贫攻坚战、健康扶贫攻坚战、教育扶贫攻坚战、素质提升攻坚战、农村危房改造攻坚战、贫困村脱贫振兴攻坚战、守边强基攻坚战、迪庆怒江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等“十大攻坚战”,确保新时代第一场硬仗取得完胜。
(二)地缘问题使云南面对众多风险与危机
由于历史问题和地理位置的关系,云南开放时间较晚,发展长期落后于中东部的发达省市地区;因自然环境的关系,云南省内部呈现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的问题;同时,云南拥有众多独有的少数民族,因而对外形成了“老、少、边、穷”的刻板印象。事实上,就客观情况而言,云南具有经济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政治文化边缘化、交通滞塞封闭等特点,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短板”省份。
不看国内看国外。云南省虽然在我国的地理区位中处于远离海岸线的内陆地区,但其在对外方面,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和越南两国毗邻,有25个边境县市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国境线长约4060千米,其中,中缅边界1997千米,中老边界710千米,中越边界1353千米,在这样的地理区位下,云南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长期发展,十分兴盛,有着众多的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陆路口岸,直通海外。而从历史沿革来看,20世纪初所修建的滇越铁路是云南省的第一条铁路,从越南海防市经河口到昆明,使云南的铁路交通表现出“只通国外、不通国内”的特殊情况,而这事实上也证明了云南省在国际交流中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云南也具备了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现实条件,这对我国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对云南省自身而言,这也是改变云南相对中东部发达省市落后局面的契机和十分迫切的现实要求。
2009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考察云南后提出,要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12年国务院批准了《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并于2013年1月28日正式发布,规划提出云南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从而有序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由此可见,云南的地缘实际上并不只是一个不利因素,从南亚东南亚的整体地理区域角度来说,云南省作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互通的一个通道,甚至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区位地位,关系到我国与南亚东南亚之间的国家政治经济关系。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云南虽然具备了连通我国内地地区与南亚东南亚地区之间“大动脉”的重要作用,但地缘问题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影响稳定发展和经济社会和谐的风险与危机。
首先,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类别最多的一个省份,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在边境居住,由此产生了众多的跨境民族,如景颇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同一民族有着相同的亲缘关系或族缘关系,产生于民族迁徙或政治区域划分的历史过程中,事实上对于加强云南与邻国的交往、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和巩固完善,有着十分有利的作用。但在面对中国的不断崛起和强大时,跨境民族因为有着相同的民族意识,对民族自身的认同感甚至超过了对所在国家的认同感,因此很有可能成为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想方设法利用的对象,敌对势力会利用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来对我国进行渗透分裂和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25]跨境民族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问题,直接关系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是能否在云南全省境内坚持好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的问题,处理好了跨境民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不单是对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26]的维护,也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更是对云南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切切实实的有力支撑,而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也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就是搞好民族团结”。
同时,云南省边境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局势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威胁云南边境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威胁云南甚至我国整个大环境的稳定,也是对世界范围内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违背。这些安全局势问题如不得到根本解决,只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使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不稳定局面的威胁,甚至最终影响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平稳进行。此外,由于云南地处多国边境交接处,临近“金三角”毒源地,毒品泛滥的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一带一路”为云南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希望在改革,出路在开放。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唯有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才能够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才能给云南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带来新的机遇。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由此开展了“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建设这项系统工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致力于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展现。而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我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云南顺应国家的战略需求,加入“一带一路”全面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之中,根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精神,要“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云南要赢得“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就要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开放云南市场,迎接世界的目光和随之而来的挑战,深化与周边国家各个领域的合作,规范整合各类开发开放平台,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支持企业走出去,推动中外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型平台建设,在周边国家合作建设一批产业园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口岸软硬件建设,提升口岸通关效率,推进货物和人员往来便利化,落实外贸稳增长政策措施,扩大农产品出口,发展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探索建设境外商贸中心,推动云南产品走出去,推动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尽快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规模化的产业链,深化沿边金融改革,创新金融跨境业务,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围绕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开展精准招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与合作。
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推动云南省进一步正视自身所存在问题,积极促进问题的解决并进一步完善发展相关的制度,以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确立来保障发展机会的平等和保护发展的权益;但与此同时,也会让一些尚未完善的发展短板和缺陷暴露在市场竞争的开放舞台上,若不加强自身建设,就很有可能被市场淘汰,除了经济风险之外,还可能带来地缘风险、安全风险等,而云南如何立足于省情来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则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 云南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要求
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审议通过了党章修正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次写入了党章,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根植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其相互促进、统筹联动,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方面,并高度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者的具体内容实际上是融会贯通的,都是建立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之上,核心思想是只有将经济基础打牢了,才能够实现“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而云南在新时代实现党的建设目标,必须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之下来进行,坚持发展为人民,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云南的整体发展能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的科学回答,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而云南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白这“五位”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互相关联,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任何一方面的荒废都会导致其他几个方面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对任何一方面的不重视,也会令其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最终造成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导致伟大事业的失败。因此,必须要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方位地进行贯彻,确保所有方面都是长处,能够真正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效果,共同致力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经济建设应当也必须是一切工作的中心,这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其他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运作,没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基础,别的一切都妄言。邓小平同志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就已强调,要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在1980年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又正式指出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让国家和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实现社会的强盛和富裕,也只有搞活经济,为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开辟出广阔的发展道路,才能够在实现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满足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的标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达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也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和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围绕经济建设来开展工作,明白经济建设之于国家和人民的意义,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对于当前的经济建设工作,就是要坚持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变革,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这是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先进思想和正确领导所决定的,是不容置疑的。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维持其执政党的地位,就必须要在政治上保持先进性,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引,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通过不断地更新实践经验,来使这些理论和方法与时俱进,满足新的要求,以使党的纲领符合时代和历史阶段的特征,确保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达到步调一致,政治高度一致,从而能够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党的先进性关乎党的生命之本,而这个生命之本就意味着党必须要保持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更要能够实现带领各族人民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政治建设列入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必须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和灵魂,只有全党讲政治,党的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这也是我党对自身建设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之中所体现出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明确了政治建设的首要位置,保证了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意义,坚持人民当家做主,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往正确的方向行进,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落实和体现。
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息息相关,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得以高度繁荣的重要条件,集中体现在对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不仅要重点抓好物质文明,也要把精神文明的建设落到实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2月28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代表时所说的,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都要为全社会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27]。可见,我国的文化建设,更要落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以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最终使精神力量的能动作用能进一步推动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协调,实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目标。
社会建设包含了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医疗卫生事业、体育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是以民生为重点,以民生为核心,以民生为目标,着眼于在社会主义全方位的发展之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让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更为全面的满足、充实和保障。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充分地指出了在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西方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存在,已经造成了环境恶果,如果不在今后的发展中加以重视,就会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应当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明白自然界是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整体,而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破坏者,因而是不能以自身的活动来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对自然的索取也是要有限度的,从而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单纯地追求高速发展的盲目思维中解放出来,从片面地追求数字增长的单向度领导思维中解放出来,从被歪曲了的、异化了的生态价值观中解放出来,以正确的观点来作为行动的指引,促进领导力行使在正确的轨道之上,使得社会发展往生态改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方向发展,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建立起完善的生态保护措施,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中,改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和问题,“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该战略布局的提出,展现了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与我党在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时,一步一步得出来的历史性的理论产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会,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其中,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以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的精神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再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六个方面,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更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组织领导问题,认为必须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依法治国做出了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一个必然要求,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要求在新形势下,要落实从严治党的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全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继续打好党风建设这场硬仗,以好的作风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实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不可或缺的三大战略举措保驾护航,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动力源泉、法制保障和政治保障。而在这其中,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不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三 云南加强自身党建的内在要求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而云南省加强自身党建,也必须紧紧跟随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为云南省加强自身党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一,要明确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摆在首位。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而党的十九大也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更强调了政治建设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也提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云岭铁军’”,对云南省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28]。一是强调高素质建设,即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意识和觉悟,能够有政治担当,担起政治责任,思想政治建设到位,有着强大的理论武装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二是强调专业化建设,即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与相关工作相协调的工作能力,能够处理新情况新问题,对各种复杂的工作能够更好地落实,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第二,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云南省作为边疆民族省份,各种传统民族观念、宗教思想以及外来的意识形态思潮相互影响,在社会上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声音,必然也会影响到党内的主流思想,影响到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而根据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国共产党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果不能长期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就难以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难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不容有半点敷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第三,要全面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建水平,提高党的战斗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如果想要一棵树长得高大,就必须要稳固它的根基,若是根基不稳,便无法为树的成长提供源源不绝的养料,树木自然也无法枝繁叶茂。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这个组织把千百万劳动者团结成一支工人阶级的大军”[29]。从整个政党的建设来看,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群众、组织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脚点”,也是紧密联系群众,保持同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党落实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党的建设也必须从根源入手,从基层入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有“在基层党建实践中突出政治性、注重系统性、发挥创造性、保持先进性、调动积极性,着力提升基层党建整体水平”,才能够让党建工作真正“沉”到基层,否则党的整个工作就无法落到实处,如同一盘散沙。
第四,加强整治“四风”问题,强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将反腐败斗争坚持到底。十八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我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从严治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因此对于当今党内所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问题,也一直要保持高度的警惕,确保反腐全领域无死角覆盖,并且在加强“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中,更要将作风问题持续深入地推进和严抓,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的风清气正,确保政治生态的清明,由此才能够在云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各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要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使边疆民族地区的制度与国家大政方针相适应,同时凸显自身特点及满足自身需求。云南省作为边疆民族省份,既有着与国内其他省份相同的特点特征,也有着其独有的、特殊的省情,因此,党的制度建设也必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既要考虑到与全国其他省份地区的协调一致,也要考虑到云南省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少数民族贫穷落后地区的特殊情况,在保证相关监督管理体系公平公正的情况下,更好地服务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与此同时,制度建设也要贯穿其他建设的全过程,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必须是落脚下地的,能够真正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立标准及指引、监督、奖惩的作用。
[1] 杨长湧:《世界经济2018年形势和2019年展望》,《大陆桥视野》2018年第11期,第39页。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1997年5月,第45页。
[3] 360百科“经济全球化”词条,https://baike.so.com/doc/4963549-5185703.html。
[4] 俞可平:《全球治理的趋势及我国的战略选择》,《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10期。
[5] 孙晓晖:《全面深化改革攻坚进程中的重大难题及其破解》,《理论月刊》2017年第9期。
[6]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第70页。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532页。
[9] 宣言:《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人民日报》2018年1月15日,第1版。
[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1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第2页。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第215页。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第213页。
[14] 赵兴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第22~23页。
[1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16]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第152页。
[17] 《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第53页。
[18] 习近平:《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光明日报》2017年1月7日。
[1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2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21] 阮成发:《2019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云南日报》2019年2月2日。
[22] 阮成发:《2019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云南日报》2019年2月2日。
[23] 任维东:《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云南紧扣“三大定位”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光明日报》2017年6月23日。
[24] 云南省统计局编《云南统计年鉴2018》,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第17页。
[2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第10页。
[27] 《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民日报》2015年3月1日。
[28] 张万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云岭铁军”》,人民网云南频道,2018年2月7日。
[29]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