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目前我国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较为缓慢
水是一切生命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基本要素,也是维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受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却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量最为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农业对灌溉的依赖性很强,农田灌溉面积居世界首位,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以上。但随着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尤其在农业仍高度依赖灌溉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及耕地开发受到水资源条件的严重限制。与此同时,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农田水利水资源的利用率仅为0.5,与世界先进水平0.8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我国水资源比较缺乏、干旱灾难频发、农业用水粗放的情况下,发展节水农业对缓解目前缺水状况至关重要。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集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运用于一身的一项综合工程和技术。实践表明,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节约农业用水、降低干旱风险损失、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村贫困和促进传统农业转变的作用(Koundouri et al.,2006)。大力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对于保障区域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高效节水技术覆盖率达到50%。水利部办公厅印发的《2016年农村水利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全面推进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优先支持严重缺水、生态脆弱地区,全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以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大力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现阶段,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全国重点建立300个节水灌溉示范县、加大节水技术研发和推广投资力度、实施节水技术补贴政策等,鼓励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然而,由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涉及政府、科研部门、节水技术产品供给者、基层农业组织、农户等多方主体,各主体利益目标的不同造成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行动不一致,节水灌溉技术创新、采用、推广和大面积普及的难度较大。同时,在实践中,人口密度高,土地分散、种植结构复杂,经济相对落后等因素给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带来一定困难,存在采用程度偏低、采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使节水效益未能充分发挥。虽然节水灌溉在我国推广已久,但在基层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较大阻碍,具有节水优势的节水灌溉技术并未得到农户的广泛认可(刘宇等,2009;Mobarak and Rosenzweig,2012)。目前,我国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仍然较为缓慢,采用效率偏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甚至出现了以喷、滴灌和微灌技术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面积比重下降的趋势(周玉玺等,2014)。
(二)政府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存在诸多问题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户是农业技术选择决策的主体,也是节水灌溉技术的最终使用者。只有使农户接受并采用了节水灌溉技术,其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技术,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仅靠单个农户难以完成,目前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主灌工程建设与推广工作主要依靠政府完成。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从采用端来看,节水灌溉技术并未被广大农户完全接受,技术采用仍然较为缓慢,普遍存在农户仅在政府推广初期采用,尔后完全放弃采用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由相关组织和专家在政府指令性组织下,对地方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做出安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广模式。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是将最新灌溉技术、高效管理方法和实用农耕操作等农业信息传递给农户的机制,其目的在于为农业新技术或农业技术改进管理办法的采用提供支持(Khan et al.,2006),推广机构通过与农户交流,在提高农户管理技能的同时为其提供技术信息和帮助。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仅可以加速节水灌溉技术扩散进程、促进农户技术采用(Dinar et al.,2007;Ali et al.,2012),还可以通过引导农户提高农业技术利用效率,最终达到既提高农户作物产量又增加农户收入的目的(Ali et al.,2012)。
然而长期以来,这种忽视农户需求,强制式的政府推广服务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无法满足农户多样化需求,最终成为制约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效率的因素(董智玉,2007)。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计划经济特征明显,转型滞后,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饱受地方财政的制约,推广事业往往缺少经济支持、推广人员缺少培训,大多数推广服务机构无法处理农户个性化需求问题;另一方面在于政府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时往往具有选择性,通常对象为种植大户、经济条件好或文化程度高的村干部、村能人等,将小农户或贫困户边缘化,未能充分引导农户,发挥农户和推广组织间的桥梁作用。同时,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推广经费来源没有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不稳定,推广人员素质偏低以及科研、推广环节不能有效衔接等因素,现实中出现基层水利部门管理懈怠、节水设备维护不及时、技术服务不到位的现象,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进一步推广造成了很大阻碍。
此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家庭式小农经营模式,农户文化水平低并且节水意识薄弱,在短时间内较难改变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导致种植无法规模化、规范化,加之农作物种植的多样化以及农户灌溉观念上的差异性,给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带来诸多困难。
(三)社会网络在农户技术采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开展了不少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刘红梅等,2008;刘晓敏、王慧军,2010;陆文聪、余安,2011;国亮、侯军岐,2011)。这些研究大多探讨了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需求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意义、路径与模式等。目前多数研究将影响农户技术采用的因素归纳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及农户风险态度等。随着社会资本理论兴起,一些学者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技术采用分析中,试图解释技术采用与扩散。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资本,能够为农户提供物质资本、信息资源和情感支持,强大的解释力使之成为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重要解释变量(付少平,2004;曾明彬、周超文,2010)。农业技术从产生到被接受要经历一个由众多主体参与,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异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会受到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农户间的交流、学习,以及资金、信息,甚至情感的支持,主要依靠社会网络进行。社会网络具有高密集度和较短的传播路径,能够提高技术扩散速度(Watts and Strogatz,1998)、降低不确定性(Conley and Udry,2010)、弥补正式制度缺陷(Fukuyama,2000),在农户技术采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以往研究中,学者关注更多的是社会网络在风险分担、促进劳动力流动和就业、扩大民间借贷渠道、农民创业以及村庄治理状况等方面的影响(章元、陆铭,2009;郭云南、姚洋,2013;张博等,2015)。目前来看,社会网络在农业技术采用中的作用逐渐得到学者的重视,但有关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尤其是社会网络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机制研究尚属空白,使现有关于社会网络与技术采用的相关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最终带来政策设计偏差及推广效率较低等问题。
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社会是由农户以及农户间的关系网络组成的,农业技术采用与扩散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网络关系中进行的。目前,有关社会网络影响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机制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信任与人情机制,如Grootaert(1999)认为通过以亲友为主体的社会网络可以低成本地共享资源,从而提高农业经营绩效;Mogues和Carter(2005)的研究将社会网络视为一种无形资产或担保品,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马光荣等认为社会网络能够提高农民的民间借贷金额,促进农民创业和增加自营工商业收入;郭云南等(2013)的研究同样表明以宗族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可以为农民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另外一种是信息共享机制,如Ramirez(2014)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分析时发现农户主要通过亲戚朋友关系网络传播技术信息,以提高技术采用率;Genius(2013)认为基于社会网络的信息渠道在农户技术采用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农户通过社会互动交流和学习,可以获取有效信息,增进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技术利用效率。旷浩源(2014)研究发现通过社会网络可以传播技术、信息等隐性知识,从而提高技术扩散速度和增加潜在采用者。
作为农户获取节水灌溉技术信息的两种渠道,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但在已有的文献中,政府推广组织和农户社会网络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在国内,尚未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由于以往研究存在对社会网络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二者互动关系的忽视,本研究拟从社会网络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联立视角,从农户信息渠道、采用决策、采用行为和采用效果等不同技术采用阶段进行深入探索,重点回答以下问题:在我国技术推广制度下,农户如何通过社会网络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获取技术信息?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决策、采用过程中技术行为及采用效果有何影响?政府推广组织是否可以通过借助农户社会网络提升技术推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