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城市复杂公共空间韧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采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构建城市复杂公共空间韧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一)实地调研
对3个典型城市复杂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调研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复杂公共空间实地调研信息
表1 城市复杂公共空间实地调研信息-续表
(二)文献研究
对目前韧性在城市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城市整体层面的韧性开展研究。国外关于韧性城市的研究已形成社会、城市网络、城市灾害恢复力以及灾害风险评估四个领域,而国内研究目前处于基于概念的研究阶段[14]。城市韧性计算和韧性特征研究在现有文献中有所体现,包括使用层次分析法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城市韧性度的实证分析[15],运用空间计量、泰尔指数及其分解等方法针对城市韧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16],以及基于城市韧性概念建立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多阶段韧性框架,用于分析多种灾害下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恢复能力[17]等。另外,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也在多个研究中构建,包括周利敏[18]、钱少华等[19]、方东平等[20]、孙阳等[21]、Sharifi等[22]、Lazarević等[23]的研究以及其他研究,从不同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下两小节对此有具体阐述。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知针对城市复杂公共空间韧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城市复杂公共空间是城市系统中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点,即内部都表现出复杂系统的特征,包括非线性、涌现性等。另外,从城市这一“大尺度”空间到城市复杂公共空间这一“小尺度”空间,均具有公共性,且这两类空间均是围绕人的活动所构建的物理结构、动线构造、管理模式等,因此具有较多相似性。基于此考虑,借鉴城市韧性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城市复杂公共空间韧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1.二级指标构建
在国内研究成果中,周利敏[24]总结了气候灾害、经济、社区、组织、基础设施等5类指标对城市韧性产生的影响,结合城市复杂公共空间具体范围,在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经济支持方面为本文二级指标构建提供参考。钱少华[25]等以上海市为例,从空间布局安全角度出发,将韧性分成三种不同范围——韧性城乡空间格局(宏观)、韧性基础设施体系(中观)和韧性社区生活圈(微观),并指出城市交通系统、给排水设施及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会对城市韧性带来较大影响,此三方面为本文二级指标构建提供参考。方东平等[26]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指出城市韧性受到各个子系统韧性的影响,包括基础设施系统、建筑系统、医疗系统、交通系统、政府管理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结合本文研究对象,其中交通系统和政府管理系统在本研究的二级指标构建中被重点考虑。孙阳等[27]构建了韧性城市方程:R(城市韧性)=f(经济发展因子、市政设施因子、生态环境因子、社会发展因子,此四个因子为本研究构建经济支持、环境卫生、自然环境等方面二级指标提供借鉴。)在国外研究成果中,Sharifi等[28]提出影响城市韧性的因素有:基础设施、安全、自然环境、经济、组织机构、社会和人口统计、健康。其中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和经济在本研究中被考虑;Lazarević等[29]将影响城市韧性的因素分成了组织、能源、结构、抗灾、经济和管理,经济和管理因素方面为本文提供借鉴。Xu等[30]将影响城市复杂公共空间韧性的因素总结为政府管理、物理结构、密集人流特征、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这五个方面适用于本文的二级指标构建。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城市复杂公共空间特征,确定8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环境卫生(A),交通可达性(T),经济支持(E),给排水设施(W),电力系统(ES),消防设施(F),自然环境(N),政府管理(G)。此外,结合实地调研内容,增加物理结构(P)和密集人流特征(C)2个二级指标。由此确定影响城市复杂公共空间韧性的10个二级指标。
2.三级指标构建
已有研究成果为三级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借鉴。
环境卫生方面,陈健等[31]从环境卫生角度分析,将对轨道交通产生影响的因素划分为室内温度及湿度、音量分贝、细菌总数、新风质量等。交通可达性方面,黄莎等[32]从交通系统角度出发,在城市公交基础建设和公交服务两个方面,评价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Sharifi等[33]从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地理位置出发,将救援车辆和救援人员的可达性作为交通可达性的三级指标。经济支持方面,李彤玥[34]认为经济韧性是城市韧性的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系统内部经济支持会增加城市应对灾害风险的韧性。
给排水设施、电力系统以及消防设施均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给排水设施方面,戴维(David)等[35]认为给排水系统是体现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的一部分,良好的给排水系统能够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管道的密集程度代表给排水系统的强弱程度。电力系统方面,施涛等[36]系统总结了电力系统设备、网络装置、子系统等各组成部分的量化指标。消防设施方面,刘晓亮[37]指出消防设施对城市公共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将消防职能划分为建筑防火、建筑灭火和建筑电气消防。Shaw等[38]提出CDRI城市气候韧性评估指标,其中的物理指标包含电力、供水以及消防等三级指标;陈建丞[39]认为城市韧性评估需考虑基础设施韧性,如电力、消防、供水等,并提出停电恢复时间(电力指标)、消防器材分布率(消防指标)等三级指标。
自然环境方面,Sharifi等[40]认为灾害发生的强度、频率等因素会对城市韧性产生影响,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时,应增加政府的抗灾投入;Xu等[41]提出对灾害的考虑,包括不同灾害发生的频率以及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政府管理方面,Lazarević等[42]从抗灾韧性角度出发,考虑公共空间发生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时,政府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的时间以及应急预防措施;Xu等[43]从政府管理角度研究,将多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应急演练频率和安保人员数量等作为影响城市复杂公共空间韧性的关键指标;方东平等[44]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韧性划分为建筑结构、维护体系和通信设施,将政府管理系统韧性划分为对参与各方的管理、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源、共同治理的政策法规。
因此,相关研究为构建城市复杂公共空间韧性8个方面的三级影响因素指标提供借鉴,另外根据实际调研获取的信息确定物理结构和人流密集特征2个类别的三级指标。由此,初步构建出城市复杂公共空间韧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其中环境卫生(A)等8个二级指标类别共确定51个三级指标,物理结构(P)和人流密集特征(C)共确定11个三级指标,因此共涵盖10个二级指标62个三级指标。
(三)专家访谈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继续邀请5位专家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访谈,专家信息如表2所示。对5位专家的访谈形式包括面对面、网络视频及电话访谈,将访谈记录汇总整理成专家意见。参考已有研究中专家访谈开展的方式[45][46],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汇总成表格,采用纸质版或电子邮件方式送达专家,专家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分析判断这些指标是否对城市复杂公共空间韧性产生影响。在专家判断前,首先向其解释城市复杂公共空间的含义,并通过具体案例让其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其次将城市复杂公共空间韧性的概念分为事前吸收能力、事中适应能力和事后恢复能力阐述,并放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解释。5位专家基于上述信息进行判断,给出“保留”或“删除”的建议。
表2 5位专家信息
(四)指标体系
根据专家判断,62个三级指标中共删除13个,如环境卫生(A)中的细菌总数、新风质量,给排水设施(W)中的供水管道直径、管道材质,电力系统(ES)中的平均负荷消减量等。专家指出,这些指标都对公共空间韧性的影响较弱,在发生风险事件时,只对系统韧性产生间接或微小的影响,在对整个系统韧性研究时此类影响可忽略。最终保留49个三级指标,如表3所示。
表3 城市复杂公共空间韧性影响因素体系
表3 城市复杂公共空间韧性影响因素体系-续表
本研究所构建的城市复杂公共空间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横向上关注全系统层面的韧性能力,覆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理结构、给排水、电力、消防等设施设备;纵向上考虑灾害全过程的应对能力,与风险管理理论的全过程风险管理相对应,体现韧性理论中的风险吸收、适应及恢复能力。因此,该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体现风险管理理论和韧性理论的渗透性和交互性,理论意义凸显。另外,从现实情境来看,使用事前系统的自身状态、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演练开展等,事中应急救援的交通可达性、财政支持情况、设施设备作用的发挥、应急救援物资的使用情况等,以及事后恢复阶段的财政支持、部门间有效合作等指标,充分体现风险事件事前吸收能力、事中适应能力和事后恢复能力,为上述理论意义的论述提供现实回应,也为城市复杂公共空间风险管理实践提供借鉴,体现本指标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