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第十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引言

从2011年3月东日本地区发生的地震、海啸和核爆炸三重灾难,到2012年飓风“桑迪”袭击美国纽约造成大规模停电,再到2018年12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由火山崩塌引发的海啸,多灾种复合型的级联灾害已经在全球范围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和长期的负面影响,但学界对其致灾机理和演化规律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在技术发展和全球化不断演进的背景下,人类社会日益成为高度相互依赖的全球网络。随着网络交互性和复杂性的增强,灾害脆弱性和不稳定因素也在不断累积。自然致灾因子、技术和社会因素越来越强的耦合性使多灾种复合型的级联灾害发生的概率高于人类社会任何一个历史时期[3]。然而,级联灾害成因的复杂性和随机性使其极难被预测和控制,即使决策者在拥有完整数据并竭尽所能的情况下,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局面。要从源头上降低脆弱性,构建系统应对级联灾害风险的能力,学界和政府需要对级联灾害的发生发展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和全面理解。

大部分文献将级联灾害理解为由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的连锁事件,直到吉安卢卡·佩斯卡洛里(Gianluca Pescaroli)和戴维·亚历山大(David Alexander)的研究指出,级联灾害的特征不仅表现为连锁效应,还表现为次级事件(Secondary Event)具有比初始事件更大影响力的放大效应[4]。级联灾害与非级联灾害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在灾害过程中有升级点(Tipping point),后者的灾害影响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以传统单一致灾因子的视角来研究级联灾害,可能难以充分理解级联灾害发生演化的内在机理。此外,在传统视角下,灾害通常被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其中,自然灾害根据不同的致灾因子来源又可以被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这种分类法影响了灾害研究和防灾减灾相关机构的设置及工作开展,对灾害治理过程和成效产生深远影响。但在这一分类视角下,通常难以对级联灾害与其他大型灾害中的灾害链进行区分,阻碍了级联灾害弹性策略的制定。

最近十年,研究级联灾害或灾害级联效应(Cascading Effect)的文献显著增加,但大部分文献集中于探讨自然致灾因子和关键基础设施,对致灾因子和社会系统耦合作用关注相对较少。然而,级联灾害风险作为一种系统性风险,是物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社会脆弱性往往是导致级联灾害链上“升级点”形成的根源。若仅关注构建灾害弹性的物理因素,不对社会因素进行探讨,可能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导致级联灾害的社会脆弱性,从而难以构建有效的灾害弹性能力体系。通过对全球四个典型级联灾害案例的纵深分析与对比,结合文献研究,本文将探讨级联灾害与其他大型灾害的本质区别,并对级联灾害发生发展的机理进行探索。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尝试总结级联灾害的概念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级联灾害弹性框架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