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早在20世纪20年代,现代福利经济学创始人A.C.Pigou,就在其著作《福利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Welfare)中,阐述过将国民收入与福利等价起来的思想。但是在当时,这个想法还难以真正实现,因为没有成熟的宏观经济测度体系。1953年,联合国发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其中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作为该体系的核心内容,受到广泛的关注与推崇,其主要核算一定时期内国家的生产能力,衡量经济的发达程度。
1970年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影响福利水平的不仅仅是经济因素,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经济增长或收入增加不能等同于福利提升,比如在自然灾害等破坏性项目上支出增加,虽然GDP增加,但实则意味着国民享受到的福利减少。同时,生产的最优规模、资源的公平分配与效率配置等,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重点。对人类福利水平的测度,需要将社会、环境等因素纳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此学术界对已有的宏观框架进行研究和调整,或者直接开发新的框架,福利测度方法的探索迎来了一个热潮。
伴随着观念的进步,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相关学科也得到了重大发展,产生了很多新学派、新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新古典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经济伦理学、绿色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1]这些理论大部分发源于美国,既为真实进步指标(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GPI)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进一步发展完善创造了有利条件。总之,从1970~1990年的实践与理论发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GPI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这一背景为GPI后来在国际上迅速流行,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GPI诞生的直接原因是对GDP的反思与批评。但是事实上,其更深刻的时代背景,是人们对于经济福利的认知觉醒与不懈追求。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就开始关注环境和社会问题。他们意识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并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在这个时期,发达国家经过二战后的高速发展,经济开始普遍遭遇危机,国家的福利政策困难重重,社会中贫富分化、矛盾冲突不断加剧,自杀、犯罪、毒品等问题日益凸显。自20世纪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初,由于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经济增长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即使如此,环境与社会问题也仍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比如绝对贫困、森林破坏、气候变化等。
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政府管理体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学习私人企业的经验,通过运用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手段,建立健全的绩效管理和考核体系,全面提升执政能力与服务水平。这个改革在1990年达到了一个高峰,即普遍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为本、以公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得到了广泛接受和实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这一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处于发展时期的中国,政府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采取粗放的增长模式,导致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加剧,环境恶化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政府来说,如何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保证人们享受可持续的福利,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其中,最直接和迫切的任务,是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由此,GPI这类新型指标体系的建立自然成为必要。
本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基于2017年中国真实进步微观调查数据和宏观数据,通过对GPI的系统研究和测算,全面、准确地展示中国真实进步的理论与实践状况,推动国内相关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开展,并为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本报告主要分为六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真实进步指标理论综述,主要内容为GDP存在的不足,其他测算社会发展福利水平的指标,GPI的理论与逻辑,GPI的指标设置,GPI的应用以及GPI的评价与前景;第3章为市场基础的商品和服务价值,第4章为要素资本提供的服务价值,第5章为环境与社会成本,其中,第3、4、5章主要根据对中国真实进步微观数据的处理和宏观数据的收集,对中国GPI各账户分类指标进行核算和结果展示;第6章为真实进步指标测算结果及比较分析,主要基于测算的人均GPI和人均GPI/GDP,各省人均GPI和人均GPI/GDP,进行了国别、区域和省际对比分析。
[1] 关于各理论形成的具体时间,新古典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是1970年代,经济伦理学是1970~1980年代,绿色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都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正是在这个时期,MEW、ISEW和GPI相继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