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世界发展大势 跟上时代潮流
恩格斯说过:“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3]开放发展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吸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和继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开放的思想,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开放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和判断当今时代全球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本质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活动方式变革的结果。历史上绵延两千年以中国为核心,辐射世界各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把全球市场结成网络,拉开了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历史性序幕。习近平指出:“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4],“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5]。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快形成,其间包含三个演进阶段。
第一阶段,从15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全面形成时期。15世纪末开始,由于“地理大发现”和东西方航线的开辟,在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开启了西方国家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同时,殖民地的经济结构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整个世界在旧的国际分工基础上,形成了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
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初,是两个世界市场平行运行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新趋向,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经济社会制度并行的阶段。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在经济上使世界经济形成两个平行体系。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黄金发展时期,到70年代陷入“滞胀”的危机,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也经历了一个由快速发展到遭遇困难的时期;而在此期间两大阵营间存在的冷战,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进入全球化快速发展阶段,而全球化内在矛盾运动也有了新的表现。一方面,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改观,经济全球化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面逐步形成,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依存度大幅加强,跨国经贸活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互动局面;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国家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由于全球竞争力的下降,其保护主义思潮及做法不断出现,开始形成对全球化健康发展的严重干扰。
经济全球化,可解读为在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国际社会分工合作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整个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体化趋势。
习近平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6],“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7]。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历史的视野看经济全球化,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其出现具有必然性。当代经济全球化既是在高科技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劳动分工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又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分工高度细化,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大领域、更快速度的重新配置和布局,不仅商品交换和资本流动得以更快地发展,而且资本的国际投资、劳务贸易、科技转让、信息传播和人力资源的流动都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发达的世界市场体系。因而,在全球化时代,开放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本条件,开放发展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表征。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一个国家和地区才能充分利用世界市场带来的便利条件,推动本国、本地区的发展。正如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世界和我国发展实践所证明。”[8]
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必须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反过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在包括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高新技术发展等方面能获得更加便利的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但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尤其是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风险仍然是存在的。中国必须一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另一方面积极防范风险,并积极参与全球对话、发出中国声音,“努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9]。
(二)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评价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风云变幻中推进的。从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看,每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会推动经济全球化掀起一波高潮。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在科技、资本、市场的相互作用之下,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但是,全球经济的发展仍然在曲折中前进,经济的周期性规律有了新的表现。
由美国2007年次债危机引发,于2008年开始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也给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不利因素。过去反全球化声音主要出现在部分竞争力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某些民众而非官方那里;但在今天,以英国“脱欧”和美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而引起贸易摩擦为标志,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自上而下的逆全球化潮流。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廓清两个问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的经济全球化有何特点;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否发生了转向。
关于第一个问题。首先,在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趋势中,世界经济的重心更明显地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新兴经济体显示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尤其是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危机后继续乘势而上;其次,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经济收缩的态势,强化了国内国家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的融合;再次,科技创新成为本次金融危机后经济得以恢复、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最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提上日程,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话语权的争夺将更加激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过去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则导致的恶果,充分说明这套运行机制和规则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标志着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改革的开始。因此,习近平指出:“我们正面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深刻转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多边主义,谋求共商共建共享,建立紧密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的必然趋势。”[10]
关于第二个问题。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科技、市场、资本及其国际化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这些因素具有了更大的势能:科技方面,新技术革命的世界性影响不断增强;市场方面,新兴经济体崛起和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国际金融、贸易水平持续提升;资本方面,国际投资流量迅速扩张。这些都体现着全球化发展的驱动要素在持续加强。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看,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及其支配国际经济活动的那套运行机制和规则正遇到新挑战。“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11]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做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指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12]在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下,经济全球化必将获得更快的发展。
二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总体上有利,但风险挑战也不少。习近平指出:“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1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例如,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新兴经济体所占份额与话语权不断提升,G20取代G7成为大国经济政策交流对话的新平台。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尚未根本改变。世界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给我国开放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争夺国际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斗争将更加激烈。
二是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全球价值链分工正在深化,世界经济正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大数据、互联网、云服务、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的出现,引起了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变革,产生了一批新业态新型产业,“互联网+”成为大势所趋。科技发展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生,给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优势及由此形成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及西方国家“再工业化”的举措也给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挑战,其中部分国家发起的“贸易战”的目标之一更是打压新兴大国的借势跃升。
三是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依然要为将经济实力转变为国际制度性话语权付出艰苦努力。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市场、第二大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中国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额在世界经济增长额中占比达三成。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大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从多项经济技术指标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依然较大。当前全球经济格局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顺应时代潮流,继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14]
三 中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一个开放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一个在封闭环境中搞计划经济的国家转变为在开放环境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切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我国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同向而行。
中国在开放中促进改革,在改革中加快开放,有效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国在开放中引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实行市场取向改革,并把市场机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迅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在开放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了市场主体的治理机制,提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的运营质量,逐步完善了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国现代企业体系;中国在开放中引入外资企业,发展了包括国有、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构建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在开放中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法治社会建设的经验,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备的新兴大国;中国在开放中构建了广泛的国际“朋友圈”,中国的国际合作范围空前扩大、合作层次空前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成为在经济上举足轻重、在政治与文化上具有不容忽视影响力的重要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积极形象。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人民深知,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愿意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16]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发展为世界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从经济增长来看,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消费来看,中国市场是世界消费增长的关键力量。2013年至2016年,按照不变美元价格计算,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的年均贡献率为23.4%,居世界领先地位。从贸易来看,中国进出口贸易是世界经济再平衡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并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占世界比重不断提高,从1978年居世界第29位,到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我国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4.62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由1978年的0.8%上升至11.75%,提高了10.95个百分点。我国进口总额在2012~2018年已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位,2018年进口额占全球进口总量的10.8%;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我国进口需求的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突出贡献。从发展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为世界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为各国提供了庞大的不断增长的市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响应,它们从中获得了更多发展机遇。中国对服务业和高科技产品的巨大需求也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17]正如习近平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强调的:“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18]
在新时代,中国将继续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习近平说:“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19]中国在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以形成合作共赢的新格局为己任,以“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20]为宗旨,“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