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 本书的研究对象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理念的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理念的论述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吸纳了人类历史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并立足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理念的论述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为什么要协调发展”“什么才是协调发展”“怎样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而且从哲学层面对协调发展理念的特点和实践方法进行了理论归纳,使协调发展理念成为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1]我们要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的有机结合上,全面领会习近平关于协调发展理念的论述。
二 学习和研究协调发展理念的意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2]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就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寻求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新模式。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既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就必须围绕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具体研究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目标、内容和路径,研究协调发展和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协同关系。要将协调发展理念贯穿于落实“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和“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3]
三 学习和研究协调发展理念的方法
学习和研究协调发展理念的论述必须树立历史的、客观的、辩证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理念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理念的论述,既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逻辑和实践发展逻辑,又要立足于我国及世界发展的历史逻辑,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管理理论的协调观念中,寻找可以用于理解、丰富和完善协调发展理念的思想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理念的论述充满辩证思想,我们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必须运用全面、客观、整体的辩证思维,用联系的、发展的、创新的方法来加深对协调发展理念的认识,才能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理念论述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创新性探索,使协调发展理念成为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思想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