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温顾准
一 问题的提出
本书希望与读者——包括前辈与同人们——展开交流、对话与求教。但没有一个基本共识作为前提,任何对话或讨论都将会十分困难。本书的讨论也将建立在某一共识的前提之下。不过这个共识只是一个基本常识而已,即人类的生存活动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物质条件才有可能进行。如果我们都承认上述前提,那么就可能会认可这样一个观点,即人类生存活动主要内容之一的经济生活——生存需求和满足需求的生产活动——也首先是建立在如上前提之下的。借用一位学者的观点来说,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一事实,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一个生态过程……自然界可分成不同的部分和功能,组成各个动态系统;生态系统便是这些系统的成员。而人类又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参与到生态过程中,受生态过程改变……人类必须遵循生态原则,而且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继续遵循这些原则。[1]
马克思也曾说过:“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
无疑,人类的物质生活又是分为不同层次的。为了不致冻饿而死以维持最低水平的吃、穿、住,是最基本的第一层次的物质生活,其中吃饭更是“天下第一大事”。在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便会产生第二层次的物质生活,即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亦即吃、穿、住、用、行的“相对高级化”消费。[3]显然,第一层次的物质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在满足这个基本保障后,才可能谈得上过渡到第二层次。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经典作家在上述方面早已进行过“经典性概括”。对于上述人所共知的最基本事实即常识问题,本书不拟赘论。但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吃饭和饭碗问题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在经济史、现实经济和经济理论中大有研究之必要。在有的国家中,“吃”早已不成问题,而在一些国家中,饥饿仍是困扰经济社会的头号矛盾。有的国家主要依靠自己的内部资源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国家要通过交换——商业贸易,从国外输入食品以解决吃饭问题。如果将“吃饭”理解为包括吃、穿、住在内的生存基本需求,将饭碗理解为就业,则直至现阶段,对任何国家而言,这都不仅仅是一国经济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政治的基本问题。仅就经济领域而言,它的状况、变化规律和特征,将直接和间接影响各项经济问题的状况和变化特点。换个角度说,一个国家的各项经济活动的状况和变化,最终要受吃饭和就业机会这些根本问题的制约。因此,一个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第一位的是紧紧围绕着解决好吃饭和就业问题而展开的。[4]
为什么面临吃饭和就业,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据我们的认识,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原因,是不同国家所处的不同生存环境使然。不言而喻,人类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这应对方式随着时代而变化,又对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人类社会毕竟不能超越大自然的根本制约,而只能在环境的总制约条件下去改变自身。一方面,愈在人类历史的早期,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愈大;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战胜自然”的手段愈强,大自然对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惩罚也愈大,这又反过来对人类产生愈来愈多的制约,迫使人类按照“可持续”的方向去“科学发展”社会经济。从这个认识出发,本书首先讨论:生存资源的产生状况与获取来源不同,对中国与西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演化道路的不同影响问题。
所有的经济理论,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应该在这个基本事实的前提或框架下去进行经济分析,才能符合常识。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当前,不顾西方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前提条件而将其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者实大有人在。
为了说明问题,这里不得不从西方经济学古典作家的认识开始。以下,就围绕“人类基本生存条件——吃饭”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问题开始我们的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