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发汗疗法护理规范
一、发汗疗法概念
发汗疗法是指医者应用药物,通过使患者发汗而祛除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适应证
临床上发汗疗法可用于感受外邪引起的表证,对于麻疹未透、痈肿疮疡初起、水肿、痹证初期等也可使用。
三、禁忌证
若麻疹已透、疮疡已经溃脓,以及自汗、盗汗、吐泻等津液损伤的病症禁用发汗疗法。
四、评估要点
1.病室环境宜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黏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 ml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7.发汗要因人因时而异,如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寒冷,汗之宜重;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宜峻等。
8.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9.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
10.注意不可妄汗:凡泌尿系感染、疮疡、失血患者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也不宜应用汗法。
11.辨证分型:风寒感冒、风热感冒。
五、护理操作规范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感冒宜卧床休息,热退后适当下床活动。
(3)若汗出热退时,宜用温毛巾或干毛巾擦身,更换衣服,避免受凉。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体温、寒热、汗出、咳嗽、咳痰、痰色、舌脉及服药后反应。
(2)服解热药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时,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咳嗽、胸痛、咯血、或热盛动风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风寒感冒者,汤药宜热服,服药后可给予热饮料,或盖被保暖,以助微汗出(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薄荷、桔梗、连翘、甘草等)。
(2)风热感冒者,汤药应武火快煎,宜温服(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甘草等)。
4.饮食调护
(1)风寒感冒者,宜热食,忌生冷,宜食辛味发散食物,多饮开水,以利驱邪外出;生姜10 g,葱白3根,加适量红糖煎汤热服,或喝热稀饭,使微汗出。
(2)风热感冒者,宜食凉润之食品,如西瓜汁、绿豆粥等;口渴者,可予鲜芦根煎汤代茶饮。
5.情志调护
因感冒多次反复发作,情绪低落者,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临证施护
(1)风寒感冒,头痛者可针刺百会、太阳、风池、合谷,用泻法。
(2)风热感冒,高热者可针刺大椎、曲池、合谷,用泻法或采用刮痧疗法。
(3)体虚者,遵医嘱艾灸足三里、涌泉、大椎等。
(4)鼻塞流涕,可用热毛巾敷鼻额部或按摩迎香穴。
(5)便秘者,遵医嘱服用中药或中药泡水代茶饮。
六、注意事项
1.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2.自我穴位按摩,坚持每日凉水洗脸,预防感冒。
3.注意四时天气变化,天暑地热之时,切忌坐卧湿地,汗出勿当风。
4.服药后,酌情增加衣被促使发汗,以遍身微出汗为佳。发汗之后,腠理疏松,宜避风寒。
5.汗法多选用辛散轻扬的药物,不宜过煮,以免药性挥发。若表邪未尽,又有里证,须使用表里双解法;若病邪至深入里,则不宜再用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