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逐鹿天下
【窃国大盗】qiè ɡuó dà dào篡夺国家政权的盗贼。如历史上有袁世凯等等许多窃国大盗。
【楚子问鼎】chǔ zǐ wèn dǐnɡ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春秋时楚子(楚庄王)北伐,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子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事见《左传·宣公三十年》,楚子问鼎有夺取周王朝天下之意图。
【取而代之】qǔ ér dài zhī秦始皇平定统一六国后,出巡山东泰山,项羽与其叔项梁也在人群中观看,项羽语大气粗地指着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之。”其叔项梁赶紧掩其口以免闯祸。现在用于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代替其位置。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一:“当杏子还没断绝,小桃子已歪着红嘴想取而代之。”如:总有一天,马路上的自行车会被轿车取而代之。
【逐鹿中原】zhú lù zhōnɡ yuán逐:追逐。鹿:比喻帝位。中原:古时指我国中部。原指群雄并起,在中原争夺天下。后泛指互相争夺政权或某一重大目标。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明·骆用卿《题韩信庙》诗:“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也作“中原逐鹿”。
【鹿死谁手】lù sǐ shéi shǒu鹿:比喻天下或政权。谁能取得政权或谁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二帝无道,现今被兀术掳去,天下无主,人民离乱,未知鹿死谁手。”如:这两位同学都是象棋高手,这次全校比赛,真不知鹿死谁手呢!
【改朝换代】ɡǎi cháo huàn dài旧的朝代为新的朝代所代替,泛指政权更替。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一讲:“中国历代改朝换代的时候,兵权大的就争皇帝,兵权小的就争王争侯。”
【封建割据】fēnɡ jiàn ɡē jù封建时代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对抗中央政权,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千方百计想夺取天下。如: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割据,企图夺取政权,这是封建制度必然的产物。
【宫廷政变】ɡōnɡ tínɡ zhènɡ biàn原指帝王宫廷内发生篡夺王位的事件。现在一般用来指某个国家统治集团少数人从内部采取行动,夺取国家政权。如:今天非洲大陆这些小国家,经常发生宫廷政变,使国家混乱,人民大受其苦。
【假途灭虢】jiǎ tú miè ɡuó 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的诸侯国名,原在今宝鸡,后东迁至三门峡。《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国向虞国要求借路,让晋国军队过境去打虢国,虞国答应了了这个要求。结果晋国灭了虢国之后,回师途中把虞国也灭亡了。后来就用“假途灭虢”泛指托借路之名,行灭亡该国之实。《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孔明大笑曰:‘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玄德又问:‘如何?’孔明曰:‘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
【拔帜易帜】bá zhì yì zhì 帜:旗子。易:换掉,拔去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作战前,预先安排了二千人埋伏在赵军营垒附近的山林里,交战以后,汉军假装败退,引得赵军全部出来追击,这时汉伏军一下占据了赵军的营垒,拔去赵军的旗换上了汉军的旗子,赵军回来时一看,见到汉军已经把赵军将领全部,捉去了,顿时全部溃乱。后来就用“拔帜易帜”比喻取而代之。
【揭竿而起】jiē ɡān ér qǐ 揭:举起。竿:竹竿,代指旗帜。高举义旗,起来反抗。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原形容秦末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情况,后泛指人民起义。如:农民起义,揭竿而起,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层出不穷的。
【黄袍加身】huánɡ páo jiā shēn 黄袍:古代帝王的袍服。公元959年的后周周世宗(柴荣)去世后,其子宗训即位,年仅七岁。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诸将替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夺取政权,即为宋太祖。见《宋史·太祖本纪一》。后用“黄袍加身”比喻在兵变中被部下拥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
【窥窃神器】kūi qiè shén qì窥窃:偷偷地,暗地里。神器:帝位。形容暗地里窃据帝位。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