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编史修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史志的特征

一、鲜明的时代特点

方志是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的产物,是中央政权要了解掌握下属政区区情的载体。《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中指出:“编纂具有时代特点和丰富内容的社会主义新方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1840年以来的160多年历史,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三个不同时期。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封建专制主义同官僚资本主义的结合,它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不带有封建的、买办的、官僚的色彩,这是其时代的特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上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经济上是国有经济为主导,节制资本,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文化上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上是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是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并存,在文化上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我们所说的时代性是记述内容的时代性。时代性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史志记述内容上如没有时代特点,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事物就不能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就是一句空话。

应当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的革命斗争、社会变迁和社会主义时代的历史与现状为主体内容。党领导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革命先烈、英模人物和人民大众建立的丰功伟绩可歌可泣,这便是当代史志的时代特征。

时代特征体现在史志的方方面面,主要是指导思想详近略远,谋篇布局详独略同,资料裁剪详主略次,事实记述详本略末,遣词造句详实略虚,数据罗列详动略静,专篇内容详事略数,人物取舍详民略官,风俗选载详新略旧,艺文附录详精略杂。充分记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作用,反映党委的重大决策活动;记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反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记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状况与改革开放的实事,反映当今时代的特点。

二、独特的地方特色

方志,顾名思义,“方”是指地方、区域,志是记述、记载。史志的地方特点就是指地方的特殊性,也称地方特色。一般性指不同事物所共有的普遍性质,它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特殊性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性质,即有各自的特点。一般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各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着特殊性,而且也包含着一般性。一般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表现一般性并丰富一般性。如全国的地方史志都体现出一般性,但各个县的史志就反映出特殊性。

史志必须把握时代特点,反映事物的共性,同时还必须研究区域的个性,事物的个性,反映地方特点。通过对特殊性的研究,进一步把握一般性,使地方性与全局性、整体与部分达到辩证的统一。

首先要在篇目上反映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独立设篇章。如产棉大县将棉花独立设篇,在志书中重点记述。《什邡县志》将“晒烟”升格为篇,重点记述当地这一重要特色产业。《敦煌市志》将敦煌石窟上升为篇和文化篇并列,充分记述敦煌这一中外闻名的文化宝库。《萧山县志》将围垦升格设篇,重点记述了围垦40余万亩的重大举措。国内著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户县,将农民画升格设篇,反映了当地特色。著名的眉户剧乡眉县,将眉户剧升格立篇,反映了本地这一文化独特现象。著名的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将枸杞升格设篇,详细记述了当地枸杞栽培的历史与现状。如此等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反映地方特色。

其次要反映相同事物在当地变化发展的不同特点。如,同是历次政治运动,各县就表现得很不一样,侧重点也不同。

所以说,地方史志要反映地方特色,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自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律性和量的限度。如别人那样写,你也那样写,只是书名不同,绝无实质区别,失去特殊性就体现不出一般性。应当唯我独有的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从特殊性中体现出一般性。承认一般性、写好一般性是不容忽视的前提,但绝不能用一般性代替特殊性。一部史志能否体现地方特色、时代特点,历来是赖以传世的地位和价值所在。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不同条件出发,体现地域特点。同是自然环境篇,南方的志书翻开后给人以“青山绿水”的感觉,北方的志书翻开后给人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就是因为地域特色不同。各县都有山脉、河流、湖泊,但各县的山脉、河流、湖泊又都各不相同,就是同一条山脉、同一条河流,它在各个县境内那一段的情况也各有异同。同样是工业、农业,但各县的兴衰起伏情况也不完全一样。把这些不同点写出来,就是突出了特点。同时,一地的劣势也是一地的特点,对一地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劣势,也应加以记述。总之,地方志要做到纵向比较述发展,横向比较述地位,详载新异述特点,录辑典型述深化,著述求“是”述规律。

史志的地方特色,要靠地方的重大事件、事物的重大变化和人物的重要活动来反映。做到地方特点的时代化,时代特点的地方化,把时代风貌和地方特色融为一体。特别是大事记,要紧扣当地特点展开,突出当代,突出特点,统贯古今。事涉全国的大事,只记对本地有影响的,这样就可以回避一般记述,无失于地方特色。

深刻反映地方特点应包括反映地方的优势和劣势。有的县以川区为主,有的县以山区为主,有的县山川各半,有的地方土匪多,有的地方游击队多、革命烈士多,有的地方贫穷落后,有的地方经济文化发达。与别人共有的事物简述,我有人无的事物详记。只有准确地、详细地记述一个地方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反映出本地的特色,不能机械地面面俱到,样样求全,湮没自己的特色,要做深入的资料排比、调查分析,提炼内在特色,贯穿于各篇章内容之中。从总体设计、篇目制定、搜集资料到编纂成书,都必须一环扣一环地高度重视反映地方特色,如脱离了本地的历史和特点,不着边际地照搬照套,就显示不出地方特色。

总之,要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地方志写地方之事、记地方之物、载地方之人、表地方之俗,做到体裁格式的特殊性、表述方法的多样性。不能轻视非“升格”、非“土特”内容的记述,造成某些地方事物共性化;不能忽视“同中求异”,防止“同详异略”倾向;不能对一地主要特点挖掘不够,反映地方特点缺乏深度。要正确理解“突出地方特点”,妥善处理“升格”与非“升格”内容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重视抓主要矛盾,妥善处理主要特点与次要特点的关系。民族聚居地要注意反映地方民族特性。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殖民地问题》中说过:“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他自己的、只属于他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的特点、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一个民族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所添的贡献,补充了他,丰富了他。”

三、全新的编写内容

史志之新,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主要是观点新、材料新、体例新、方法新。探明这四方面的内涵外延、地位作用,并处理好相互关系,是史志能否展现新时代风貌的前提。

(一)观点新

所谓观点,简单说就是编史修志的观点,就是指史志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基础。时代变了,编史修志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封建时代的史志观不能用来指导编著社会主义新史志。就是在同一时代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即使是先进的观念和思想也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之中。有些观点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是完全正确的,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又需要充实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治国理政理论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如全面深化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精准脱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等。这些思想和理论,不但是对传统的旧史志观的扬弃,也是对史志指导思想的完善和丰富。编史修志的观点,要重点从以下五点来把握。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事实中探求出正确的东西、合理的东西,即客观规律。在选材上,服从于资政、存史、教化的需要,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是坚持思想解放的观点。编纂史志,要反映几种不同社会形态的历史。因此,必须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揭露反动和黑暗,记述人民群众的奋斗历程,讴歌辉煌的业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记述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做阶级分析,要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要公正合理。

三是坚持以生产力为标准的观点。毛泽东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因此,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成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成为史志工作者编史修志判断功过是非的尺度。史志以经济建设为重点,既能体现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际,也能以此去检验长期以来以政治代替经济的历史,同时又是区别于旧史志的标志之一。要以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充分反映政治、经济、机构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正确性和必然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依据。

四是坚持历史的观点。记述事件和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要把问题放到当时的形势和环境之下,历史地去看、客观地去看。可以用今天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乃至记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但不能用今天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去苛求前人应当如何去做。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既不能执古以绳今,也不能执今以律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和逻辑行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定历史范围,有一定历史范围的具体情况,不能拿前一个历史范围去要求后一个历史范围,也不能用后一个历史范围去要求前一个历史范围。否则,史志记述就不是客观历史,而是主观历史。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的观点。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出台了多项重点改革文件和改革举措。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汇聚起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谱写了改革新篇章。改革开放是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推动一切工作的动力。因此,史志要如实反映历史与现状,就必须充分记述改革开放。史志如果没有或没有充分反映改革开放,就失去其时代特点。除地理、方言等篇外,其他行业都有改革内容可记,即使是改革成效不大,也不应略而不提。要记述各行各业改革开放的实事、改革开放的形式、改革开放的目的、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就要求史志编写人员必须有改革开放的观点。

(二)材料新

史志选用新材料是指那些真实的、本质的、全面的、系统的、有价值的材料。选用新材料,首先要选用旧史志中未曾载过的材料。这类材料往往在新史志中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旧史志下限后的全部史料,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史料,是新史志记述的重点,旧史志中的资料新史志中根据行文需要可做改动或调整,并进行严格的重新审查。

旧史志中记载不全、材料零碎或使用不恰当的,新史志要拾遗补缺,尽量达到完整无缺。记载不准、模棱两可的,要重新核实、补充完善。记载错误乃至反动的,要纠谬正误,还历史本来面目。记载属于微观的、孤立的、静态的材料、观点有错误的材料,则要求我们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观点、新手段加以改造和更新,经过再整理、再加工,使之具备系统性、科学性。这样,用的虽然是旧资料,但升华出了新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了新的含义。

资料的新与旧,不能绝对地从年代上去划限,也不能单从数量上去判别。年代久远不一定旧,现实的也不一定都是新的,数量多寡也不是标准,主要体现在资料的质量上。质含本质不是表象,质含真实不是虚假,质含主流不是支脉,质含价值不是无用。旧史志中的资料存有精华,新时代的材料中并非没有糟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一些档案材料、报刊书籍乃至口碑资料就有真有假,有的半真半假,要做到新史志材料新首先要做到材料真。

史志的材料新,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生产力状况、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经济体制和城乡体制改革、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要注意收集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反映近百年来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

(三)体例新

我国编史修志历经几千年的演变,经过求实创新,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格局与样式。在体例上有继承、有借鉴、有创新,形成了别具一格,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史志体例。

这就要求史志内容更加丰富,门类更加齐全,正如董一博先生所说,“它既增加了内涵,也扩张了外延”,在体例上有扩展性,在结构上有创新性,对原有体例进行大的改动,以纲统目,体例严谨,逻辑严密,层次清楚,“钩玄”提要,总揽全局,领属分明,具有整体性、连贯性、著述性。

全国各地编写的党史大事记,就是新时代史体的集中体现。大事记源于旧史志的大事年表,新编党史大事记在原有的体例上增加了新的内容,有了重大突破,形成了统一整体。在记述上史纲主线分明,脉络清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各行各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经验教训。

旧方志在篇目上设有节妇、烈女等章节,对孝义的理解也不全面不准确,新方志要有新的体例。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新志体例日臻完善。在篇首设大事记,在志体中增加了史体,使之史志合一。增加了概述,给新方志带来了新面貌。为改革开放新事、新绩设章立节,为改革精英树碑立传,设经济篇,为各类专业户、重点户设立章节。加大了经济方面的记述,反映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编修思想。采用篇章节目结构形式,强化了结构方面的合理和严谨。从自然到社会,从经济到政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物质到精神,从现实到历史,编排体现逻辑顺序和科学规范。按事物类、种、属性横排竖写,在横不缺项上体现志,在竖不断线上体现史。篇与篇、章与章、节与节之间是平等关系、兄弟关系,篇章节目是统属关系,父子关系。加强了宏观性、整体性,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

(四)方法新

在语体方面,应采用语体文即白话文,行文中不文白相杂。做到语言准确、朴实无华、言简意赅、文笔清雅、文字流畅、结构严谨、生动鲜明、以事取胜、以事系人、文情并茂。

旧史志多系私人撰写,新史志则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部门参与,专家编修,对自然和社会、历史与现状进行空前规模的省情、市情、县情大普查。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充分展示了盛世之壮举。县级以上单位成立了史志机构,对编史修志的指导思想、规模格式、时间字数都进行宏观控制。在基本原则确定之后,采取灵活的工作方法、工作步骤,先修部门史志、行业史志、厂校史志,后修县史志、市史志、省史志。史志机构将编著任务分解承包到人,实行岗位责任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在篇目上不强求一致,因地制宜,在字数篇幅、成书时间上不一刀切,所以说编著新史志不但有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也采取了新手段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