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优化民族新闻宣传工作环境的思考
民族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新闻传播环境下,优化民族新闻宣传工作环境,构建和发展民族宣传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民族传媒的传播能力,对树立民族形象,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扩大民族工作的社会知晓面,为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进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弘扬和传播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牢牢掌握对民族新闻宣传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全球化背景下,优化民族新闻宣传工作环境,需要澄清观念,端正认识
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新闻对大众传播的干预和影响的力度和深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影响干部和群众思想的因素和渠道越来越多样,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新闻传媒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交互性和服务性强,一方面为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民族新闻宣传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又使民族新闻宣传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政策机制上,以及宣传载体建设问题,和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只有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优化民族新闻宣传工作的环境,才能进一步发挥民族新闻宣传在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进程中的助推器作用,才能进一步发挥民族新闻宣传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才能牢牢掌握党对民族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提高对民族新闻宣传工作在民族工作中有着极端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一亿多人,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加起来占国土面积的64%,两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绝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我国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平衡的现状,决定了我国的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而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普遍性、敏感性、特殊性,决定了新闻宣传工作在民族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工作。始终认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民族新闻事业发展迅速,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移动通讯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民族政策,贯彻到各族群众之中,逐渐变为了各族人民的实际行动。同时,也及时地报道了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经验,及时地反映各族人民的愿望,及时地传播国内外的多种信息,直接影响了各族人民的思想、行动和政治方向,引导他们、激励他们、动员和组织他们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固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感召力,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民族传媒成为了宣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工具,成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和精神食粮,成为了树立民族形象、扩大民族工作影响力、扩大民族工作和民族知识知晓面、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进程的助推器、重要载体和平台。
提高对新闻宣传工作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主要方法的认识。
新闻宣传舆论最重要的本质在于对重要事实的发布和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是实施党的领导的重要工具。相对于其他领导方法而言,新闻宣传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主要方法。邓小平认为报纸(也包括电台、电视台)的舆论影响很大,新闻工作极其重要,对经济形势、政治形势的稳定发展关系很大,因此要使用一切宣传武器占领思想阵地,宣传党的主张和政策。党的方针政策和意图,应当而且必须通过舆论工具在相应的范围内传播,同广大党员群众见面,为他们所知所解,才可能产生最理想的效果,得到有效的彻底的贯彻执行。因此,对于多民族省情的贵州来说,掌握和运用新闻宣传手段来加大对民族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加大对民族工作的宣传力度,对促进民族地区实现后发赶超,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作用。
提高对民族新闻宣传具有特殊作用的认识。
世界历史进程中,发生在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战争,大都与民族问题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民族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代世界热点地区,如中东、非洲、南亚等区域大小事件都与民族问题有着重要关系。现实生活中,曾经有些地区与单位,由于民族政策观念不强,在个别出版物中出现过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甚至有的带有歧视和污辱现象,引起了有关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有的形成事件。因此,要提高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特殊性和它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的认识,充分运用新闻宣传手段,正确、准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反映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困难,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
提高对“新闻执政”的认识。
新闻执政是指各级党政机关通过对主要信息源、信息渠道的掌控,利用各种有效的新闻宣传载体进行舆论引导,对公众进行议程进行设置,向群众传播各时期的决策、方针、路线等信息,以达到贯彻落实的目的。同时,以期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力和执政合法性,目的是主动利用新闻媒体构建良好形象,赢得群众信任,从而更好的传播执政理念,贯彻方针政策,赢得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新闻执政的理念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精彩的新闻宣传报道能提高社会群体对改革政策和制度的评价能力,并主动地拥护和支持其推行实施;拙劣的新闻宣传报道则可能降低这种能力,造成误解,甚至引起不安和反感。因此,在全媒体时代应提高对新闻执政的认识,充分发挥民族传媒作为党委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特殊作用,善待善用媒体,主动利用新闻媒体构建良好形象,从而赢得更好的工作发展环境。
提高对民族类报刊公益性性质的认识。
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始终坚持不懈地、持续广泛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加大对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知识、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努力营造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良好舆论氛围。民族报刊是专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法律法规、民族知识,报道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宣传平台、工作载体,在价值取向上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党报性质的政治性、政策性的公益性报纸。以《贵州民族报》为例,1999年,在全国报刊结构调整中,《贵州民族报》因政策性调整而被撤销刊号停刊,鉴于民族工作的特殊性和多民族的省情,贵州省老领导王朝文(贵州省原省长)、龙志毅(贵州省政协原主席)以及其他当时出席2000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王思明(贵州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罗尚才(贵州省原副省长)、禄文斌(贵州省原人大副主任)、黄康生(贵州省原副省长,时任黔西南州州长)、蒙启良(贵州省副省长,时任黔南州州长)、杨长槐(时任全国人大常委、贵州省文联原主席)等二十余人联名向全国人大、政协提出恢复《贵州民族报》的提案,新闻出版总署为此根据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殊性,批准《贵州民族报》复刊。2011年7月,在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省文改文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贵州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下发后,贵州省原省长王朝文、省政协原主席龙志毅、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王思明、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序顺联名向时任省委、省政府领导作了题为《关于将〈贵州民族报〉纳入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建议》。因此,从民族报刊的政治属性、宣传职能、性质、作用、地位和内容上看,民族报刊不是都市、晚报类报刊,更不是企业类、行业类报刊,而是以反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宣传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为己任,在价值取向上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党报性质的公益性报刊。
二、全媒体背景下,优化民族新闻宣传工作环境,必须构建和发展民族新闻宣传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媒的传播能力
20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通信、交通、信息、贸易和投资急剧扩张,把所有的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意识形态相互对抗的国家,统统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多的受众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转移,并在快捷、自由的氛围内不自觉地接受网上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信息即时性的传播,出现了传播主体与受众客体的共同在场,甚至受众从传播客体转变为传播主体,这就易使政府的声音弱化,政府在重大事件观点上的权威性受到削弱甚至被质疑。因此,具有特殊性、敏感性、复杂性的民族工作要在全媒体的背景下构建自己的文化地位,塑造自己的新形象,必须构建和发展新闻宣传现代传播体系,创建纸质媒体(报纸)平台、电视广播媒体平台、网络媒体(新闻网站)、移动通讯媒体(手机报、App客户端)为一体的立体化的舆论宣传格局,把传媒作为工具载体来打造,充分发挥传媒的主阵地作用,提高传媒的传播能力。
三、市场经济条件背景下,优化民族新闻宣传工作环境需要体制机制保障
从民族报刊的政治属性上看,应该根据民族报刊所承担的特殊任务和使命,将民族报刊与晚报都市报,其他娱乐性、专业性报纸区分开来,从体制机制上对民族报刊采取特殊的倾斜政策。比如,对民族报刊发行进行补贴,使民族报刊的发行保持低价位,并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赠阅,扩大民族报刊的覆盖面,以利于党的民族方针政策的传达。又比如,鉴于国家的传媒机构不能随便融资、引资的实际,应在民族传媒机构的硬件投入上予以支持,加大建设力度。
建立民族宣传工作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对党的民族方针政策进行强化宣传灌输。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共有49个民族,其中17个是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数量仅次于云南、新疆,位列全国第三位;全省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252个(2012年统计数)民族乡,民族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8.2%,这一基本省情,决定了民族宣传工作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民族地区的市、州、县应建立民族工作宣传专项经费,对党的民族方针政策进行强化宣传灌输,对民族理论、民族知识、民族法律法规等进行深入持续宣传,使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方针政策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的自觉执政行为。
建立向民族地区免费赠阅民族类报刊的长效宣传工作机制。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努力营造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2009年7月,国发〔2009〕29号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大对民族类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对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重大宣传报道活动给予重点扶持。实现向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基层单位免费赠阅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图书、报刊等出版物。扶持民族类重点新闻网站建设”。200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办发〔2009〕34号);2009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国家民委也下发了《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国家民委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民族区域自治法》重新修订后,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贵州省也出台了实施规定(简称“一法两规定”),中央的这些有关精神,从政治上要求多民族的省区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深入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团结等宣传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细化举措,建立长效机制,增强民族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民族时政类报刊是宣传报道有关民族团结、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的重要平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阵地,是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窗口,是党的民族工作的耳目和喉舌,因此,建立向民族地区免费赠阅民族类报刊的民族工作宣传长效机制,是解决党的民族方针政策“有效落地”,营造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良好社会氛围,扩大民族工作社会知晓面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建立民族新闻宣传工作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民族新闻宣传奖等手段,营造和调动全社会力量来共同推动关注支持民族工作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对为民族新闻宣传工作作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奖励。同时应恢复和总结过去一些民族工作部门对民族宣传工作实行“双稿酬”的制度和经验,营造搞好民族新闻宣传工作的政策环境。
建立民族新闻宣传工作目标考核机制。
要把民族新闻宣传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通过确定年度重点宣传内容,进行规模化、专题化、个性化的策划报道,树立民族工作部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形象。
四、泛意识形态化背景下,优化民族新闻宣传工作环境,必须打造民族新闻宣传事业的人才高地
一个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只能是一元的,不能是多元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整个中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意识形态多样化倾向日渐加强,而国外文化产品的大举入境逐渐淡化人们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加上互联网提供更畅捷的观点表达渠道,让党和政府引导、调控传媒与舆论的难度明显增大,这对如何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泛意识形态化背景下,必须打造民族新闻事业的人才高地,通过培养一支品质优良、业务精通、作风扎实、善于创新、乐于奉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任何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都能够保持清醒头脑的忠于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民族新闻宣传工作队伍,通过打造民族新闻宣传事业的人才高地,确保民族新闻舆论的领导权、主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同时,通过民族传媒和其他媒体培养一批致力于民族新闻宣传事业的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来提升民族工作和民族新闻宣传工作的影响力,在各市、州、县建立民族新闻宣传报道组,来确保民族新闻宣传事业的健康发展、跨越发展。
(《贵州民族报》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