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基本规律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含义
(一)逻辑起点
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对于有血有肉的个体而言,都会有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合理诉求。而这些合理诉求正是受教育者因具有自我意识、反省认识、价值判断等能力而形成的客体“主体性”表现,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曲折性与前进性相统一的发展全过程。因此,是否重视、能否回应、有无关切这些合理诉求,直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实际效果。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不是相互脱离的“两层皮”,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他在全国中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他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这“四个正确认识”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求,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正确理解二者的一致性,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和逻辑起点。
其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就是要深刻了解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道路?“世界局势变动不居,大势在哪?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其宗何在?中国和世界如何各美其美又相融相通?”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就是要理性辨析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什么要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在世界产生的影响,正确看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等等。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投身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勤于学习、刻苦钻研、敏于求知,关心党和国家发展、关心人民群众生活,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不因善小而不为,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行。
(二)动力之源
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断是建立在以往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基础上,综合我国改革发展各领域现状,而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作出的整体性研判,其中也当然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育人主体多元,育人场域多样,育人方式多变,等等。但42同时,由于供给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学育人系统的构建出现了很多协同发展不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协同发展不够”上。一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内部协同发展不够。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中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注重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辅导员和学生工作专职工作者更关注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实务工作,这就容易出现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相互分离的情况。二是专职队伍和兼职队伍协同发展不够。兼职队伍大多来自教学和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与学生的联系更为紧密,影响力更为显著,但同时他们较专职队伍而言,又受到专业素养的限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三是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协同发展也不够。学生成长成才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但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三者间无缝衔接、相互融入、共同作用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以致三者之间存在教育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问题。所有这些协同发展不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质上都反映出一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发展路径
关照需求,持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设计、机制运行和质量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一些长期存在、想解决而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彻底的问题,就需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在科学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持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设计、机制运行和质量评价,以系统化思维,聚力构建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学本质要求、具备新时代特征和积极价值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施工图”。
首先,目标设计要关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设计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事实判断,同时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目标设计不能仅仅从教育主体的视角考虑,而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从而提升受教育者在工作机制运行中的内在驱动力。其次,运行方式要关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多个要素,例如话语体系、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宣传途径等,都要真正符合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通过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全方位、系统性关照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个性化需求。最后,评价标准和方式要关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不仅要将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而且要将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还要将思想政治素质等价值元素纳入一般性教育评价、人才核心素养等评价体系之中,自觉做到同向同行、双向融合。要树立一种新的评价理念,明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根本遵循原则,坚持实践指向、导向明确、关照整体、设计科学的原则,建构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的、长效的、分层分类的质量评价体系。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则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诞生以来,理论界一直都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直至今天,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在对某些要素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的分歧还较大。
图2-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认为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一种认为是“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其教育活动;二是教育对象及其接受、内化、外化教育信息活动;三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物即教育手段,包括教育内容、途径、方法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主要有四个,即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
综上观点,我们采取最后一种观点进行论述。
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既可以是各种组织团体即团体代表,像家庭、学校、机关、企业、社团、群团各级组织、共产党各级组织等,又可以为各类的教育工作者即个人,像教师、专家、学者、英模、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老工人等。
教育客体,是指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被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这里指中学学生。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有对教育影响的理解性、判断性和自主选择性。
教育介体,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教育活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
教育环体,是指对人的思想即思想政治教育有推动或阻碍作用的环境。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自发的、潜移默化的。其中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优良的环境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而恶、劣、衰、败、差的环境会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前进,影响或推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优良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环境支持。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就是指中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所揭示的就是各要素之间矛盾运行及其发展的必然轨迹。它可具体表述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的规律。简称为“适应超越规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要求要根据教育主体的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和思想道德状况来决定,不同的教育主体应该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主体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具体地理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只存在于对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主要说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唯一性”。所谓思想政治的唯一性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唯一,这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而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多对一”的关系,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者服务的对象只能是中学中学生群体。超出这一群体,或者超出这一群体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的教育都违背了教育的唯一性。
二是内化外化规律。即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规律。内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的过程。外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相互联系。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两者相互渗透。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受教育者新的思想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和品德意志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践行新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过程;外化中也有内化,行为实践受认识、情感的指导和支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是其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综合作用46的结果。
三是协调控制规律。即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过程,这是由它的社会性决定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受到教育主体的各种自觉影响,而且同时受到教育环境的各种自发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协调各种自觉影响和自发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
四是双向互动规律。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一方面,教育者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的表达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激发者,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而是发挥着主体作用。受教育者是能动地践行思想品德规范并影响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实现,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教育者所传导的教育要求就不可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认识和接受,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也离不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没有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没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学思想政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内化与外化两个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内化是前提,外化是目的,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外化是内化的归宿,没有外化内化就会失去意义,没有内化,外化显得“捉襟见肘”。外化存在于内化中,教育客体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来源于自身的外化来的社会实践;内化中也有外化,教育客体进行实践的依据就是来源于内化的思想政治素养。
五是注重部分与整体关系,整合各种因素形成合力,发挥系统作用的规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体、教育介体等部分构成。这些部分之间相互协作,和谐相处,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整体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各方面的合力,调节各方面活动的积极性进行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首位、合力育德的‘大德育’整体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发挥各方面诸多因素,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构建。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差别表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教育、研究对象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对象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群体,诸多阶层;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涉及对象具有针对性,只针对中学生群体而言。所以,中学思想教育政治过程规律包含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两者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差别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是从教育主体的角度出发,站在教育主体角色上通过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则并非从教育主体一个角度出发,而是多角度出发,进行规律总结。
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和发散的教育内容的作用和意义。它是由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功能对中学生的需要满足的效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态结构是相对应存在的,主要有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绝对价值和48相对价值、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及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即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管理价值。在此主要研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一)政治价值
政治价值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中居于首要地位,要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研究和理解:其一是净化社会风气,弘扬主旋律。中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精英阶层,通过适当的政治教育可以净化大众精神生活,实现为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服务。其二,为推动政治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方向引导。政治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保障我国政治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其三,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民生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二)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即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具体来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和调动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经济发展的方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反对种种“私有化”的倾向,它能够使我国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结合。三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可以塑造中学生良好的参与经济的道德基础和法制基础,这样利于经济快速、和谐、健康发展。
(三)文化价值
文化是中国的软实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文化选择功能。通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了中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甄选和判断能力,对于优秀、积极向上的文化,中学生群体能够吸收并积极发扬,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二是具有文化创造、再生功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学生与文化进行发酵后,能够创造出正能量的文化因素。通过传播主导的政治文化,尤其对亚文化进行主导文化的渗透,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创造出优秀文化,培养出具有个性特征的个人。
(四)管理价值
管理主要分为硬管理和软管理两个方面,硬管理是指依靠法律、规章和制度等强制性手段进行管理;而软管理也称柔性管理,是指用文化教育进行熏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切实提高管理的效率。二是在管理过程中培养了未来政治的管理者。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中学生的自我管理,锻炼了一批有能力、讲素质的实干管理人才,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加娴熟地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参与社会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这四个方面的社会价值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价值,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满足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望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