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为“双创”注动能
新华社记者 曹健 杨稳玺
地处西北内陆,在地域、资源、人才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宁夏回族自治区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更需要创新驱动。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为发挥好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近年来宁夏通过政策先行营造“适创业”环境,打造平台提供“能创业”条件,提升创业者能力增加“会创业”比例,多措并举为“双创”注入“发展动能”,进而实现“双创”促产业、增就业、推就业等作用。
营造“适创业”环境
为推动“双创”工作,近年来,宁夏出台了系列政策营造“适创业”环境,特别是201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双创”工作进行了系统性安排。
宽松便捷的政策准入环境是开启创业路的先决条件之一。宁夏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行“三证合一”等,进一步降低市场注入门槛;同时大幅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通过明确标准实现流程缩短、限时办结。郭昊彭是吴忠市红寺堡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法人,据其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2016年创办基地时,他仅用三天就办妥了手续。
缺乏启动资金、银行贷款难一直是创业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宁夏将原有的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个人贷款的最高额度也统一调整为10万元,政府还为创业者提供2~3年的贷款贴息。据统计,2016年宁夏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3亿元,大批创业者获支持开启创业路或升级创业项目。
稳定的资金投入是工作不断推向深入的必要保障,宁夏各级政府优先保障就业创业补贴资金,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本刊记者从《吴忠市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细则》上看到,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创业基地补贴100万元、高校毕业生创业每人补贴6000元、电子商务创业培训每人补贴1200元……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环节,吴忠市制定了补贴标准和相应的规划。
建平台提供“能创业”条件
对于不少初创业者来说,有创业欲望无可行性项目,有创业计划无实施平台,针对这些问题,宁夏通过平台引导方式,积极为初创业者提供“能创业”条件。
为解决初创业者无可行性项目问题,宁夏各地通过梳理招商项目、征集筛选等办法,为初创业者“量身推荐”创业项目。中卫市围绕城建、旅游、设施农业等建立创业项目库,征集筛选了“短、平、快”项目594个,并在当地日报、政府网上发布。“我们为创业者推荐的项目,都是能引起初创业者兴趣并力所能及的,他们对项目修改、完善后再据此创业。”中卫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副局长赵洪武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
租场地、买设备等投入,无疑是创业初期的“拦路虎”。宁夏通过培育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建设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等,为初创业者提供基本条件支持,降低其初期投入。在中卫市青年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本刊记者看到一排排电脑工位整齐划一,创业者不时聚在一起交流,气氛十分热烈。多位创业者表示,创业者通过审核就可拎包入驻,每年能省下房租、水电费等至少两三万元。
“相比节省开支,创业中心的氛围更重要,大家拥有不同的经历、人脉,在一起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业务还可互相弥补。”天景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焉丹阳说。
电商无疑是近年来最火的创业领域,涌入者无限,而失败者也不少。宁夏鼓励各地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和产业园,并对网上创业的大学生、农民等开展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电子商务技能培训。
对于落户宁夏电商谷的企业,银川市西夏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其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网络运营等,并免三年租金。同时西夏区通过推动久零网等地方特色商务平台发展,协调1号店、中国网库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落户,促进当地骨干企业开设网店等措施,促进本地电子商务提档升级。2016年宁夏电商谷交易额突破35亿元,利税500余万元,直接解决就业500多人。宁夏电商谷成为当地推动创业、促进就业的新聚合平台。
提高“会创业”比率
经验、经历、知识面、技能等,都是影响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针对创业能力的不同侧面,宁夏通过创业大赛、创业沙龙、能力提升工程等措施,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能力。
创业创新大赛是各地普遍采取、创业者较为认可的营造创业氛围、提升创业能力的方式,本刊记者采访的多名创业者都曾参加过创业大赛。“通过创业大赛,我们不仅可获得贷款支持,更重要的是经历,对于如何创业、怎样良性创业、怎么发展,都有了进一步认识。”曾参赛的中卫市全民创业协会会长刘忠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中卫市还将创业大赛中的典型人物列为创业领军人物,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其扩大经营规模或进行二次创业,已累计培育创业领军人物136名。“创业大赛进一步激活了争创业潜力,每次都能掀起新一轮的创业热潮。”赵洪武说。
先创业者的经验值得借鉴,教训同样值得汲取。宁夏通过创业协会、创业沙龙等形式的“创业互助”不断提升创业者的应对能力。“商会定期举办创业沙龙,谁有创业问题,大家一起‘问诊’,共同献计献策,这对遇到问题的创业者来说,其作用不言而喻。”中卫市食品行业商会会长赵建军说。
对于已初步成功的小老板来说,其做大做强或二次创业是创业体系“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必要内容,而他们需要的创业培训也相应变化。针对这一需求,宁夏通过实施小微企业经营者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工程,不断提升企业家创业创新能力。
从2014年开始,吴忠市每年选取百名中小微企业老板前往国内知名高校短期培训,每期培训50人。“以前我们企业发展主要靠父传子的经验、自己的摸索及管理者的热情,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实现发展突破,就必须不断增强企业家的科学管理水平”,宁夏宁杨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海军说,“通过政府组织,我先后到北大、浙大、厦大学习了企业管理、财务风险、品牌规划等知识,这对我管理企业有不小的帮助。”
创新因子显带动效应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宁夏采访发现,随着近年来宁夏“双创”工作向着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发展,其带动社会就业、激活培育社会“创新”因子及推动新产业、新业态产生等方面的积极效应凸 显。
首先,“双创”激活、培育了社会“创新”因子。为将创业项目做好、做大,创业者往往想尽办法,不少“金点子”由此产生,即使一些创业者遇到了挫折甚至失败,创新的因子也在不知不觉中种下,随时可能再开启。
在中卫市江南好枸杞集团公司采访时,公司总经理赵广涛指着一款红色包装的“男左,爱她爱自己”“女右,爱他爱自己”的产品告诉本刊记者,这是网上的爆款,包装设计、广告语都是按“85后”“90后”的喜好来设计,“因为觉得好玩,很多年轻人选择了这款产品,实际上消费者首先‘来电’的并不是枸杞而是创意包装,同样是卖枸杞这就是创 新。”
其次,“双创”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加速产生。吴忠市大学生周文吉的创业路是从普通的牛骨头开始的,饲料厂5毛钱一公斤收购的牛骨头,他却“折腾”出了高价。为让牛骨头脱脂、脱骨胶,颜色又好看,他上网查资料,买来化学试剂反复实验,近一年才解决了有关问题。牛骨头刻上甲骨文、西夏文等制成摆件,一个能卖300元。
本刊记者在其店里看到,除牛骨头工艺品外,配上丝绸之路地图、宁夏风景后的羊皮,地方特色明显,羊角、鸵鸟蛋等都成了他创作的原材料。“相关产品很受主题餐厅、外地游客欢迎。在政府提供的10万元贴息贷款的支持下,我2011年开始创业,如今实体店和网店两项的收入加起来,月入超过两万元。”周文吉说。
再者,“双创”带动就业的作用明显。据自治区就业与创业服务局统计,2016年宁夏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3亿元,创造新岗位3.5万个,带动就业6.6万人。然而尽管“双创”发展基础得到不断夯实,宁夏深化相关工作仍面临多重挑战需克服。
部分创业者认为,地方特色往往是创业者喜欢涌入的领域,也是创业者容易跌倒的领域。要在产品生产、包装、营销等方面实现创新,政府部门在确定支持项目时应对其“创新度”有所考量,避免过于扎堆竞争。
“宁夏中宁枸杞全国驰名,当地很多人创业都是做枸杞文章,这也可以,但一窝蜂卖枸杞就不合适了。”中宁县创业者姚远说。要加以创新才能开拓新市场,他另辟蹊径做枸杞花蜜,目前已准备建厂做大做强。
一些创业者还认为,要给初创业者更多创业易错点分析和风险意识培训。本刊记者采访部分初创业者和创业成功者时,他们总能总结出初期摊子铺得太大、项目没有特色等创业初期容易犯的错误,他们认为,如果政府在前期培训时能加入或加大创业易错点及创业风险分析、预警,初创业者就能少走弯路。
“大学毕业生初创业时容易盲目,应进行适当引导。”吴忠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科员马克最后说,对于部分评估并未做好创业准备的大学生,甚至可引导其先工作再创业。(此稿刊登于《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