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创新不停步:煤制油之后,正向高端化工品进军
新华社记者 孙波 史湘洲 马俊
13年前,煤炭行业还处于“黄金十年”发展期的时候,神华宁煤集团就开始探索跨入煤化工这一全新领域,在没有任何化工技术和人才储备情况下,他们一张白纸绘蓝图,不断破解技术短板,加快追赶国外化工巨头,投资上千亿元将黄河边一片亘古荒原建设成世界最大的煤化工基地。
从“卖炭翁”向“卖油翁”的华丽转身,是神华宁煤集团的一个梦想。2016年12月28日,这个梦想成真,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板块的标志性项目——400万吨煤制油项目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全球领先的煤炭间接、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核心技术。如今,神华宁煤集团煤制油化工产业已初具规模,构建了以柴油为主、多元化产品为辅的产品结构,煤化工产品越来越丰富,涌现了一批市场广阔、利润可观的产品。
做一个单纯的“卖油翁”对企业来说风险极大,因此,神华宁煤集团并没有停留在“煤开二度”的喜悦,面对低油价下的发展困局以及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他们主动调整思路,利用独特的煤基油原料,探索生产合成润滑油、液状石蜡等高端、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为了实现从卖油向卖高端化工品的转变,他们加大精细化工核心技术攻关,谋求打破国外对高端润滑油等油化品的垄断,保持和扩大我国在煤炭加工转化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
因时而变,从卖油到卖精细化工品
“400万吨煤制油项目投产完成了37项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国产化任务,打破了国外对煤制油核心技术的垄断。”神华宁煤集团董事长邵俊杰说。另一方面,受国际油价走势低迷、国内柴油炼化产能过剩、煤制油企业生产固定成本占比高等因素影响,煤制油项目经营有困难。
据了解,煤制柴油单位完全成本为每吨5319元,其中消费税1464元,现行油价下预计年亏损54.79亿元。测算表明,只有当国际原油价格达到每桶68美元,国内柴油售价每吨6224元时,项目才能盈亏平衡。
“我们建成了世界最大煤化工基地,其中煤制油投了500多亿元,如果每年还要亏损那么多,没法向国家交代。因此,我们一方面希望争取国家支持,以度过困难期;另一方面,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下游延伸产品链,创新开辟一条煤制油精细化工产业路径,从根本上解决煤制油效益难题。”神华宁煤集团副总经理姚敏说。
神华宁煤集团的“法宝”是独特的技术路线带来的产品优势。相比石油冶炼的柴油,以煤为原料,经费托工艺合成产出的中间产品和调和柴油,具有直链烷烃组分含量高、超低硫、超低氮、低芳烃等优势,更适合做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企业生产白油、润滑油基础油的原料基本都是石油基油品,原料中硫、氮等杂质含量较高,且成分不稳定,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
“煤制油项目投产后,美孚、壳牌、BP等巨头纷纷前来要购买我们的原料做高端润滑油,就是看中了煤制油费托油品的独特优势。我们提出用技术换原料,他们又不肯出让核心技术,逼迫我们必须自己转型研发。”神华宁煤集团总经理助理、煤制油项目建设指挥部总指挥蔡力宏说。
由卖煤到卖油,再从卖油到卖精细化工品,神华宁煤集团不断迎难而上,从被动要政策到主动找方向,加快供给侧改革,逐级攀爬产业链高端,加快向世界一流的煤基能源和化工产品供应商迈进。
目前,神华宁煤集团寻求在高端化工品上重点突破,确定了下游产业方向:以催化剂、化工助剂、高品质石蜡等为主的精细化工业务;以二氧化碳减排、固废综合利用为主的低碳环保业务;以三类以上润滑油基础油为主的润滑油业务;以α-烯烃共聚为主的聚烯烃业务和以国六成品油为主的清洁油品业务。
2017年重点在润滑油、液状石蜡两个产品上寻求突破。上海纳克润滑技术公司是我国首家采用费托精制减底油为原料生产三类以上润滑油的企业,其产品已被广泛认可。“以煤制油项目精制尾油为原料,与纳克合作研发高性价比合成润滑油是我们今年的主攻方向。”煤制油项目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谭斌说。
据了解,目前全球高端润滑油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孚、壳牌、BP等外国公司手中。国内企业大多走中低端路线,主要采用石油基组分生产一、二类基础油,难以调和成高端合成润滑油。目前,我国高端合成润滑油消费量在80万吨左右,并逐年上升。全球高端合成润滑油市场规模在200万吨左右,这个市场基本被国际石油公司垄断。
“煤制油项目精制尾油原料清洁、稳定,无需预处理工序,因此加工的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成本低。目前,国内中低端润滑油每吨价格是2万至3万元,而高端润滑油每吨要10万元。神华宁煤集团正在与上海纳克公司合资建设10万吨的PAO(四类合成基础油,高端润滑油基油)装置,并把PAO向更深、更宽方向延伸,调和生产更高端的润滑油。”谭斌说。
神华宁煤集团PAO项目建成后,将打破国际石油公司在中国高端润滑油市场的垄断,更进一步,神华宁煤集团的煤基油产业路径将逐步释放出改变全球高端润滑油市场格局的潜力。
“依托400万吨煤制油装置,生产石油基原料很难获得的高品质三、四类基础油调和组分,可以保障我们润滑油的高端性能,具备与国外知名润滑油生产商抗衡的实力。”邵俊杰信心满满。
补齐短板,引领业内转型升级
推进煤化工行业供给侧改革,将成为整个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龙头,引领煤炭行业、化工产业的升级转型。
据了解,我国化工产业处于产业升级爬坡阶段。目前化工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但精细化工占比低,一些油化产业处于低端水平,迫切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和化解产能过剩的供给侧改革。
神华宁煤集团意识到,煤制油项目投产后,单纯卖油将受到种种市场因素制约,赢利门槛高。再者,寻求国家政策支持以降低生产成本的传统思维是短期的、过渡性的,从长远看,需要延伸产业链,进入高端市场,以“下游”产品反哺“上游”产品,寻求全产业链效益,才能保证煤制油的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深入、扩大。
神华宁煤集团煤制油新产业的出现,给我国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进行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平台、新方向、新机会。从大化工到精细化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精细化工产品的需求趋势,选准发展方向,避免“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在煤制油指挥部,技术人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煤化工产业链“征战图”:神华宁煤集团根据市场规模、比较效益、技术来源等要素的分析,规划设定了煤制油化工下游产品重点发展目录,以煤制油化工基地主要产品和副产品为依托,选择20余种精细化工新产品优先发展。
“4吨煤生产1吨聚甲醛,1吨聚甲醛卖到1.2万元,附加值增加了8倍多,仅这一个产品一年就有2个多亿的利润;白油、液状石蜡可以做到食用、医用级别,非常清洁、安全;聚乙烯可用于生产特殊弹性体产品防弹衣,轻且强度大。”谈起煤制油化工下游产品,邵俊杰如数家珍。
邵俊杰表示:“我们现在要转变发展思路,以国家政策支持为短期支撑,迅速推进煤制油品转化,围绕煤制油化工产业链,构筑独具特色的产品链结构,走不同于‘三桶油’大化工的精细化工路线。”
现在,我国煤化工企业对标杜邦、巴斯夫等国外化工巨头,在煤炭加工转化基础研究领域还比较薄弱,下游衍生品大多引进国外技术,独创少,产品单一。
“实现从大化工到精细化工的产品突破,需要的技术支撑已经超过了我国煤炭行业的技术积累。”姚敏认为,“神华宁煤需要加紧培育吸收人才,与国内外机构实行广泛深入的技术合作,以形式灵活多样的机制创新,引领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释放出煤化工的产业潜力与技术潜力。”
当前煤制油化工核心技术研发有不少难点:一是煤制油首次大规模应用示范,前期技术攻关集中在催化剂的制备和反应性能上,后期产品技术储备不足。二是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往往市场容量小,而煤制油项目的产品原设计为大宗燃料,现在亟待调整方向。三是我国在建和拟建的煤制油项目都选择中科合成油公司技术,产品结构和性质也较为相似,延伸产业链方向必须避免同质化。
对此,邵俊杰非常清醒,神华宁煤所产甲醇、聚丙烯、混合芳烃、液化气、柴油等属于通用化工产品或油品,市场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不强。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煤化工基地,非常需要精细化工核心技术体系支撑,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补课”任务迫切。
“高端产品产能集中在少数外国公司、合资公司手中,国内高端化工新材料、特种新型专用化学品仍处于‘研发多、应用少’阶段。”邵俊杰认为,“煤制油化工不能拘泥于成熟工艺的产品开发,还应尝试开发更多核心技术。”
创新驱动,推出更多“神宁炉”
随着煤制油项目投产,其核心装置“神宁炉”得到业内广泛认可,成为煤炭气化领域的新宠,不仅走进内蒙古伊泰集团,还走到大洋彼岸的美国。这一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进一步凸显科技引领的重要性。
对此,神华宁煤集团有着深深的危机感,光有“神宁炉”还不够,还要推进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我们的目标是成为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以煤为基础,以煤化工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技术型公司。”邵俊杰说。
蔡力宏说:“400万吨煤制油投产、掌握煤炭气化等核心技术只是完成了第一个任务,与国外化工巨头相比,我们在很多技术的竞争力方面还有不少差距,必须加快追赶!”
煤炭企业向煤化工企业转型,最难的还是缺少人才。“我们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人才战略的实施,积极寻才、求才、纳才、育才,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为煤制油化工基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姚敏介绍说,“目前基地人才队伍已达到7000人,平均年龄29.8岁,86%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博士达348人。”
邵俊杰透露,为抢占产业发展竞争制高点,神华宁煤集团煤制油基地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正在建设国内首家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两智一数”的智慧基地,重点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这为神华宁煤集团保持和扩大在煤炭加工转化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创造了条件,当前,神华宁煤集团坚持开放的视野,不断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合作,以灵活共赢的合资合作方式引入先进技术,从单项技术突破走向系统集成创 新。
“我们还在打造精细化工高新技术孵化器,以煤制油化工基地主要产品和副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与美国能源环境院、西弗吉尼亚大学、北京低碳所、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高等科研机构合作,结合煤制油产品的特点将国内外先进专利技术集成孵化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开发项目,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精细化工产业示范园区。”邵俊杰说。
目前,神华宁煤集团进入了技术创新快车道,预计到2020年底,神华宁煤煤制油项目将增加20余种新产品,探索出一条既满足国家能源战略需要又可持续发展的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之路,经济增加值每年达到50亿元以上。
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创新驱动,在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成果转化。400万吨煤制油项目投产后,神华宁煤集团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对我国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要不断扩大在煤化工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绝非一蹴而就。
当前,神华宁煤等国内煤化工企业正处于爬坡过坎、争相创新的关键时期,邵俊杰等人认为,国家应综合施策,给企业技术创新加点“政策油”,推动煤制油企业以技术驱动引领我国煤基油化工行业转型升级。
比如,鼓励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对示范项目科研给予资金支持,对西部地区在精细化工领域人才引进和科研资源配置予以倾斜,鼓励企业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对立足于技术创新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给予支持,优化简化审批流程,使掌握在民营科研单位的成熟精细化工技术尽快在国企的大平台、大项目上释放价值,多路径形成核心技术研发力量;加快研发具有低成本、高性能、换油周期长、增强续航能力特性的高端润滑油,使我国PAO产品不再从外国进口,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此稿刊登于《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