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众创脱贫“快车道”
新华社记者 陈晓虎 邹欣媛 许晋豫
宁夏西海固地区,是中国工农红军伟大长征胜利的会师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也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人口200多万,约占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三分之一。
7月18日,在西海固核心区——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当地脱贫工作时指出,“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西海固地区追踪蹲点调研发现,多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以产业扶贫为核心,通过多次“回头看”,摸清贫困户的底子,因地制宜选择产业,精准施策发展产业,激发贫困群众发展动力,为2020年如期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精准摸底才能因地制宜
摸清贫困户的底子,锁定真正的贫困户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固原市通过市、县、乡、村四级逐村逐户检查,全面摸清扶贫对象底数。吴忠市盐池县更是先后开展4次“回头看”,严把核查关,做到应扶尽扶。
本刊记者现场看到,西海固贫困户家的外墙上都贴有一张“信息卡”,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这张卡片包含户主身份信息、致贫原因、产业扶持等各类信息,贫困户的“底子”一览无余。
摸清贫困户底子解决了“扶”谁的问题,而如何“扶”则需摸清当地产业的底子。固原市委副书记王刚告诉本刊记者,“发展产业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及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大力发展多元富民产业。”目前,固原市结合自身优势,着力发展草畜产业、林下经济和全域旅游,各县区还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
在西海固20多天的调研中,一批新兴产业让本刊记者眼前一亮:如彭阳县和泾源县的蜂产业、同心县的苦水枸杞和油用牡丹产业、原州区的冷凉蔬菜、西吉县的乡村旅游、海原县的硒砂瓜产业 等。
由于生态好转,彭阳县大小山丘草木葱翠,花草遍野。彭阳县孟塬乡小石沟村公路旁,合抱粗的杨树上一块用红漆写着“土蜂蜜”的黑板十分惹眼。陈泽恩去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发展蜂产业,仅去年的100多箱蜜蜂就为他带来了十几万元收入。他自信地说:“我用‘互联网+’把‘土蜂蜜’卖到了全国各地。”
同心县的12万亩枸杞成为当地群众的增收新渠道,当地的有机枸杞更是直销海外,吴忠市委常委、同心县委书记马洪海向本刊记者介绍说:“产业是农民稳定脱贫的造血干细胞,采摘高峰期,同心每天的枸杞采摘工就有1.5万人,每天可为当地农民带来150万元的收入。”
精准施策需要模式创新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西海固创造性地根据县、乡、村特点精准施策,以万众创新的精气神,通过金融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双带工程”、合作社经营模式等路径扎实推动产业脱贫模式创新。
金融扶贫的“盐池模式”。为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难题,去年以来,盐池县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全区率先建立评级授信系统,根据贷款授信级别确定贷款额度,还配套推出信贷产品“富农卡”。盐池县副县长吴科为本刊记者介绍说,盐池县2016年还通过放宽农民贷款年龄、重新甄别非恶意“黑名单”、建立多家金融机构共享的征信体系等措施,进一步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难 题。
龙头企业带动的“华润模式”。央企华润集团作为海原县的定点帮扶企业,为农户提供每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6000元的3年无息借款。并与农户签订协议,高于市场价回购赊销品种母牛所生的全部公牛犊,解决了销路问题。在“华润模式”下,海原县西安镇园河村村民胡生权今年只掏了3700元就购回一头近万元的基础母牛,“我因风湿性关节炎无法外出打工,养牛是一条好出路,等扶贫贷款下来打算多养几头,不怕脱不了贫。”
内部帮扶的“双带工程”。固原市创造性地提出“双带工程”,即在贫困村培养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马万武是原州区头营镇石羊村致富带头人,他成立的肉牛养殖合作社有效地带动了本村贫困户。马万武说:“两个月前,我将自家的牛便宜赊给贫困户马德孝,马德孝是文盲,没养过牛,我把饲养方法写在纸上交给他女儿。之后更是隔三岔五就去看,手把手地教,现在他牛养得很 好。”
抵御市场风险的“公司(合作社)模式”。近年来,西海固涌现出滩羊合作社、肉牛合作社、农业公司等一批经营主体,抱团取暖,合作共赢。西吉县黑珍珠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充分考察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去年向1500多户贫困家庭发放12万只鸡苗,企业将鸡和鸡蛋回收、屠宰、包装后销往“北上广”,实现企业与贫困户双赢。西吉县县长武维东说,“产销对接是贫困人口脱贫的一大短板,西吉县将致富能人、合作社和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搭建脱贫产业链,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
精准技能培训“拔穷根”
“西海固坚持扶贫先扶智,依托职业院校,以技能型培训为主,将有劳动能力、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全部纳入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本领。”
固原市教育局局长虎玉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为阻隔贫困代际传递,固原市将初中毕业未被高中录取、高中毕业未被大学录取的“两后生”全部纳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对贫困户学生实行“订单式”全程培养,优先推荐安排就业直至获得稳定收入,增强贫困家庭的就业创业能力。
西吉县硝河乡红泉村贫困户苏克忠缺资金、缺技术,以前虽养牛,但只是一两头。今年苏克忠贷了5万元扶贫贷款,还参加了种养殖业技术培训,养殖规模扩大到7头,“政府给贫困户贷款不要利息、不要抵押,还给我们免费培训,政策这么好,我们再不动弹脱穷致富,不就成死人了吗?”
激发内生动力,还需要向贫困群众“施压”。盐池县委书记滑志敏向本刊记者介绍说:“政府要由包办代替向引领带动转变。现在政府给贫困户提供贴息贷款,但贴息也不能贴干净,得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激发内生动力。”
本刊记者了解到,西海固贫困户如果不发展产业则无法贷款,贫困户必须把牛棚羊圈建起来后才能协调贷款补栏,通过验收才可获得项目资金,银行贷款一旦拖欠不还会被列入黑名单。这就倒逼贫困群众为收回成本、偿还贷款而努力发展产业,激发内生动力。
彭阳县草庙乡新洼村村支书焦世有对此感触颇深,“过去的扶贫都是救急式的,国家给点啥,老百姓拿点啥,每年扶一茬,每年送一点。速度是快,但效果不好。现在的扶贫到村、到户、到人,村干部要盯着贫困户发展产业,帮他们贷款,督促他们按时还款,最终把人的精气神扶起来。”(此稿刊登于《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