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看宁夏(上下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与沙:中国经验(上)

新华社记者 孙波 陈晓虎 曹健 马俊 卢鹰 唐亚蒙 刘海

[节目导视]中国荒漠化治理初见成效(同期:我们过去治沙单项技术,把沙地固定住,发展到现在实际上是综合治理技术);

全球问题需各国共同努力(同期:我们觉得沙漠要利用好的话,它会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点我们所有沙漠周边的国家都有同感);

面对荒漠化这个世界难题,中国与其他国家通过哪些形式进行交流与合作?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呢?《新华视点》与您共同探析。

[演播室主持人]《新华视点》带您走向新闻制高点。大家好,我是张大鑫。中国和很多阿拉伯国家是世界上荒漠化程度最高、形势最严峻的地方,因此,近年来双方在荒漠化治理方面的合作日益频繁紧密。许多阿拉伯国家的业内人士更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治理和利用沙漠的先进做法和有效尝试。

[解说]防治土地荒漠化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7%,全国共有18个省区市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亿元,受影响的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同期]兰州铁路局宁夏中卫固沙林场原场长张克智:“人在这里居住条件那是相当的恶劣。睡上一晚上觉,早上起来屋子里面,每天都是如此,桌子上就是一层沙子。”

[解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带动普通农民参与治沙,逐步改善生态,消除贫困。

[同期]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蒋齐:“咱们因为沙化区域生活着好多老百姓,也要生活下去,生活水平还要不断提高,所以在这上面可能就是,我们过去(采用)治沙单项技术,把沙地固定住,发展到现在实际上是综合治理技术,咱们说系统工程,就把农业的、林业的、草地畜牧业的,每一个上面很多综合技术配套使它形成一个区域性完整的治沙模式。”

[解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更加高度重视防治荒漠化工作,每年拿出数十亿美元的资金用于防治土地荒漠化,持续的投入和工作,使得20世纪90年代沙化土地面积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的局面得以逆转,如今每年消灭1400多平方公里沙化土地。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道路,不仅初步遏制住了荒漠化持续扩展的趋势,实现了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和荒漠化程度持续多年的“双坚守”,还培育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防沙治沙的新产业,实现了沙区农牧民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双增长。

[同期]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马金元:“在防沙治沙方面,我们一开始就提出,如何让防沙治沙与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就提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这么一条思路。这么多年来,我们在沙区大力发展沙产业,可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我们宁夏沙区沙产业的面积已经超过200多万亩,产值超过了35亿元。”

[解说]作为世界上荒漠化较大,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在致力于自身荒漠化防治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探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管理。2006年,中国商务部委托宁夏农林科学院开展针对阿拉伯国家的防沙治沙培训课程,至今共有220多名阿拉伯国家的技术人才参加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交流、参观考察、文化体验等形式,学习中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技术和经验。

[同期]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蒋齐:“当时我们的初衷就是把中国一些好的治沙技术能够传播、输送到国外,支援阿拉伯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建设。在传输的过程中,我们也开展对接交流,把他们那些做法和经验,我们也能够吸纳进来,有助于我们在相关的治沙建设、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中借鉴人家的经验。”

[解说]47岁的马尔拉夫·贝尔卡西姆来自阿尔及利亚,不久前,他第一次来到万里之外的中国,参加正在这里举办的阿拉伯国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技术管理研修班,系统学习中国的防沙治沙技术。

[现场]马尔拉夫和同学们在沙漠地区考察。

[解说]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腾格里沙漠边缘,改良过的沙地里,西红柿、秋葵、葡萄等蔬果长势喜人。马尔拉夫不时向当地技术人员咨询,还频频拿出手机拍照。

马尔拉夫是阿尔及利亚谢里夫省水利研究所所长。他的国家地处广袤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荒漠化比例最高的国家,形势极为严峻。

[同期]阿尔及利亚谢里夫省水利研究所所长马尔拉夫·贝尔卡西姆:“阿尔及利亚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从事治沙工作,治沙也得到了相关国家的一些支持,但是阿尔及利亚的气候条件和水利条件非常有限,所以在治沙方面取得的成果不是非常突出。”

[解说]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是中国荒漠化程度较高的省区之一。通过连续多年的防沙治沙,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总结出来的防沙治沙经验和技术,对同处沙漠边缘的阿拉伯国家有诸多借鉴意义。

[同期]阿尔及利亚谢里夫省水利研究所所长马尔拉夫·贝尔卡西姆:“比如说,中国在治沙和固沙领域的一些方法就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中国在固沙方面给我们用‘草方格’治沙,还有种植一些抗干旱、抗寒冷的植物,通过种植这些植物,使原来流动的沙丘固定下来,然后这些植被通过繁殖出一些把沙丘完全固定住、覆盖起来的植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可以用在我们国家治沙和固沙方面。”

[同期]宁夏防沙治沙学院副校长丁学利:“在这个国际合作交流过程当中,我们也有一些想法,我们以紧跟‘一带一路’发展步伐,以我们学院自己平台,和中(东)阿(拉伯)国家开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活动。”

[解说]为期20天的中国“求学之旅”,让马尔拉夫深深感受到中国政府在防沙治沙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信心和作为。他说,回国后他会及时传达学到的防沙治沙技术和有益经验,让更多人了解荒漠化防治中的“中国力量”。

[同期]阿尔及利亚谢里夫省水利研究所所长马尔拉夫·贝尔卡西姆:“我们通过这次学习,感到中国政府在治沙方面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是非常大的。我想我们将好好学习和实践这些有益的经验和治沙的方法。”

[解说]千百年来,许多阿拉伯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取经,传递友谊,架起了中阿友好往来的桥梁。如今,中阿双方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又找到了共鸣。

[同期]约旦学员叶哈雅·阿卜杜·噶迪勒:“前年我的三位同事来到了宁夏,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他们已经很好地把我们这边培训的有利经验和技术传播到我们国家,而且据我所知我们有很多农业和荒漠化治理专家,来过中国其他省份进行过同样的培训,他们都在我国荒漠化治理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解说]萨米娅·穆罕默德是苏丹农业部首席工程师,对于本国的荒漠化形势,她有着切身体 会。

[同期]苏丹农业部首席工程师萨米娅·穆罕默德:“我想说的是苏丹荒漠化的严重程度是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改变,但是由于苏丹的经济条件限制,在这方面投入不多,虽然得到了联合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的帮助和援助,但还是远远不够。”

[同期]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马金元:“我们创造了经验,我们要毫不吝啬地把我们的技术输出去,贡献给世界各地,大家共享。因为防沙治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话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只要我们各国人民,生活在沙区的人民,不畏艰难,科学治沙,互相学习,我想未来的世界一定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