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看宁夏(上下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宁夏60周年大庆:幸福的花儿唱起来

新华社记者 唐亚蒙 刘海 卢鹰

[节目导视]昔日寻水而来,逐梦奋进(同期:当初这里的情况其实也不太好,用咱们老百姓的一句话说就是“风吹沙子跑,天上无飞鸟”,就这样一种状况);

如今家门口工作,憧憬未来(同期: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干活心情特别好。)

敬请关注本期节目——《宁夏60周年大庆:幸福的花儿唱起来》。

[解说]砥砺奋进六十年,塞上江南展新颜。今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宁夏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塞上大地进入了新时代。黄河两岸,六盘山间,幸福的花儿久久回荡。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刘海:“这里是宁夏固原市泾源县。泾源县位于宁夏的最南端,因为泾河发源于此而得名。大家透过我们的镜头可以看到,眼前满目苍翠的景色让人很难把它与昔日‘十年九旱、生态焦黄’的西海固地区联系在一起,然而,这的确是西海固地区的9个贫困县区之一。”

[解说]漫步六盘山脚下的泾河源镇冶家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在青山绿水环绕中透露出桃花源般的清幽,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纷至沓来。村里300多户乡亲,超过三分之一都开办了农家乐,走上了致富之路。

[同期]宁夏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村支书兰胜利:“我们农家乐现在发展的规模,从原来最早的40户发展到现在的127户,已经投入实体营业的有110户。从原来的3500多元人均纯收入现在达到7600多元,整整翻了一番,这个数字是非常(可观的),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说]宁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曾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认定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这片背负着太多历史标签和发展欠账的黄土地,如今,已脱胎换骨,成为“旱塬绿洲”,六盘山下农家乐的兴起正是环境改变带来的红利。

[同期]宁夏固原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刘登甲:“我们主要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以及国家和自治区的一系列(生态工程),像三北防护林工程、400毫米降水线工程等一系列的生态工程。2000年的时候,固原市的森林覆盖率为12.8%,目前已经增加到25.1%,林草覆盖度增加到73%。年平均降水量基本达到450毫米。”

[解说]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固原依托当地优势农业产业推进“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的“四个一”工程,引进选育适合当地气候的经济作物,培育山绿与民富的种子,力求在“种”出风景的同时“种”出产业。

凭借当地自然生态、丝绸之路遗迹等特色旅游资源,固原市着力发展旅游业,红色旅游、山水生态游、民俗游、乡村文化游等已形成亮点。

如今,在西海固,绿水青山逐渐成为一方百姓的金山银山,绿色产业链正在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期]宁夏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村民冶银龙:“现在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靠这个旅游业带动我们的农家乐,挺好的。”

[解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得到了生动实践,一幅山川秀美、百姓富裕的美丽图景正在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上徐徐展开。宁夏多年来实施的移民政策是西海固地区生态好转的重要原因,35年来,共有100多万人搬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大 山。

[同期]宁夏固原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刘登甲:“从20世纪80年代起,宁夏先后实施吊庄移民、生态移民等移民工程。”

[解说]移民政策一方面使山区群众搬迁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山区承载的环境压力,土地得以休养生息,生态得以恢 复。

从这里搬迁出去的老百姓现在过得怎么样呢?距离宁夏首府银川市50公里的永宁县闽宁镇,同时享受到了党和国家移民搬迁、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政策。1996年,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开展对口扶贫协作。20多年来,闽宁镇在扶贫开发中充分利用东部资源,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快速脱贫致富,创造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奇迹。

54岁的王升是闽宁镇原隆村党支部书记,也是闽宁镇的第一批移民。1997年,在政府的组织下,他和乡亲们告别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在300多公里外的闽宁安家落户。

[同期]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当初这里的情况其实也不太好,用咱们老百姓的一句话说就是‘风吹沙子跑,天上无飞鸟’,就这样一种状况。其实就是奔着黄河水来的,这里是一片平原,心中真的是充满一片好奇吧。”

[解说]搬出大山的移民白手起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奇迹。

[同期]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1996年以后,咱们建立东西部协作扶贫机制以来,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福建省派的扶贫工作队指导农民开展蘑菇种植,他们的技术人员整天就奔波在咱们的村上,奔波在蘑菇棚之间,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来教。”

[解说]东西对口扶贫协作不仅为闽宁镇带来了项目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更带来了创新帮扶机制、发展成果共享等前瞻性思想。

走进位于原隆村的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只见一座座大棚上覆盖光伏板,这一“混搭”的风格很有特点,也是因地制宜的一种创新模式。2014年,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启动了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吸纳当地村民就业。

[同期]华盛绿能宁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赵永亮:“最直观的一个实惠就是,我们在建这个园区的时候流转了村民的土地,土地流转是第一笔村民的收益;第二笔就是我们建设了这么大一个农业园区,它每年能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这样的话每年我们的村民还可以获得劳务务工的这么一个收益。”

[解说]39岁的刘小耐是原隆村村民,2014年8月和丈夫带着一双儿女从固原市隆德县搬迁到这里。次年3月,她通过招工的方式进入园区,经过专业技术及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一名产业工人。

[同期]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刘小耐:“现在这些都是高科技管理法,都不是人工的,都是全自动化电脑操作的,你像现在这个阴阳棚里,打这些帘子啥的我手机就可以操作了。”

[解说]随着园区产业不断扩大,刘小耐凭借爱学习、能吃苦、管理经验丰富而得到认可,受聘成为光伏园区十几位用工管理员中的一位,她的家庭收入也从原来不足万元提高到10万元。

[同期]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刘小耐:“生活得特别充实,比在老家充实多了,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干活心情特别好。(记者:那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吗?)对未来特别有那么一种憧憬,我必须得学好技术,原先是靠体力干活挣钱,现在我要靠脑力挣钱,所以得学技术。”

[解说]受益于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闽宁镇目前已形成种植、养殖、劳务、光伏、旅游五大产业,百姓收入由建设初期的不到500元跃升到2017年的约1.2万元,人口由当初的8000多人发展到6万多人,构筑起了移民生态绿色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