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是课堂的沃土:杨佰智中学地理教学三十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基于“乡愁”的地理问题探究

故乡是人生的根,乡愁是血脉的情。乡愁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思念,也承载着对故乡人文地理的记忆。新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基于“乡愁”的地理问题探究,是对家乡山水的眷恋,是对“身边的地理”的关注,是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对他们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生要描述和阐释,要论证和探讨,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笔者生在西海固、长在西海固,又在西海固从事了近三十年的中学地理教学,虽然今天行政概念上的西海固已经不复存在,但在笔者心中,西海固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在地理上却带着不可磨灭的人文痕迹和乡土情怀,它一直在中国西部的腹地,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深处,在宁夏南部山区,也在我的内心深处,在我的地理课堂上。西海固是我的乡土空间范围,也是我“乡愁”地理课程资源的源头活水。

一、野外考察

野外观察是地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地理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深入掌握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乡土地理野外考察,不仅能获取乡土地理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能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获取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提升地理素养。

探究一:如何保护六盘山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

2015年9月29日,在六盘山西麓、隆德县城东南5公里处的一石料厂发现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这些“足迹”保存完整、特征清晰。据专家鉴定,这是蜥脚类恐龙在湿度、黏度、颗粒度适中的地表行走时留下的足迹所形成的化石,它们能够反映恐龙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以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为古地理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和珍贵资料,具有恐龙骨骼无法替代的作用。除了科学价值外,恐龙足迹化石还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家乡六盘山发现白垩系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的消息,引发多方关注。我和几位同仁也相约于10月11日到实地进行了探访,此事还被微信公众平台“固原大城小事”以《地理爱好者登上六盘山西麓寻找弥足珍贵的恐龙足迹》为题予以报道。恐龙足迹化石被发现后,当地有关部门已停止石料厂生产,但将来怎么进行保护,各抒己见。于是我适时在地理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问题探究】

关于如何保护六盘山西麓恐龙足迹化石,现在主要有两种意见:有人主张原地保护并建立古生物化石保护地;有人主张易地保护。你赞同哪种主张?请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个“乡愁”是笔者采用辩论的方式引入课堂的,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由于问题贴近实际,辩论又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很受学生欢迎,课后许多学生意犹未尽,表示还想再展“辩”功。教学实践表明,像这种积极探索乡土地理案例的开放式教学活动,会使我们的地理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二、课外观测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要求“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人人都有乡土情怀,多从生活和身边现象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观测探究,更易引起学生观测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情感。地理经纬度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地理特征之一,每个学生都很想知道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点。

探究二:探寻我们固原的地理坐标(经纬度)点

选择一个日子(最好是“二分二至”日),准备好长度为1至2米的直杆一根,卷尺一把,石英表或电子表一块,计算器一个,白纸和粉笔若干等观测用具。在学校操场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北京时间、地方时差的含义及相关计算原理和规律,简易测定固原的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并通过这些活动达到理解和巩固教材相关知识,培养和训练地理能力的活动目标。

【问题探究】

1.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__________________等。

2.写出计算固原二中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表达式:_______。

3.写出计算固原二中经度的表达式:________。

4.写出计算固原二中纬度的表达式:________。

学习了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的第一章《行星地球》,我认为对本地经纬度的测定这个实验,简便易行、行之有效,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很大的关系,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都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结合相关内容开展该实验观测,让学生“立竿见影”,不仅对活化教材知识,突破教学难点,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学以致用的很好例证。

三、查阅文献

中学地理教师平时要留心查阅本地的地方志,借阅图书馆本地乡土书籍、阅览报纸、杂志中的本地乡土文章,以及浏览互联网等各种本地乡土相关的地理信息,搜集、整理、挖掘和开发乡土地理的相关资料,以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校本素材。比如杂志方面,笔者就保存有:《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一、第二期宁夏专辑;《环球人文地理》2015年第9期(本期主打文章为《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 《世界遗产地理》2015年第10期宁夏专辑等,便于随时查阅。

探究三:西海固的自然灾害

西海固,史称“苦瘠甲天下”,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它地处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西吉、海原、原州等六个国家级贫困县(区)的统称。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向北部风沙区的过渡地带,包括六盘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地表以黄土丘陵为主,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400 mm之间,且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蒸发量却在1000 mm以上,植被匮乏,森林覆盖率不到9%。1920年12月16日20时,西海固大地陡然剧烈震动,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记录到了这次地震。震级8.5级,主震区震中烈度12度,时称为“环球大地震”,造成死亡人数达20余万人之巨。

【问题探究】

1.说出西海固所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2.黄土高原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原因有哪些?

3.你认为应该如何利用和开发西海固地震遗迹资源?

自然灾害是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严重、损失巨大,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高中地理不仅在必修部分有相当篇幅讲述自然灾害,而且专门开设选修课程《自然灾害与防治》。认识家乡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探求家乡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地理教育责无旁贷的“乡愁”。

四、观看影视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多样的,有的可来自查阅文献,有的可实地野外调查,有的可在当地博物馆里查询,也有的可从影视媒体里剪辑获取。尤其是电视这个强有力的信息媒体,它真实客观,情境感强,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影视中的西海固地理。我们注意到央视科教频道的《地理中国》、央视四台的《远方的家》栏目等,就是很好的乡土地理备选参考素材。

探究四:六盘山何以有黄土高原“水塔”之称?

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横跨宁夏泾源、原州、隆德等县(区),东、南分别于甘肃省平凉、华亭、庄浪三县(市)接壤,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和“湿岛”、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和“天然动植物园”,是引种孵化、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中草药等林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宁夏重要的天然林区。区内年平均降水680毫米,流水潺潺。这个保护区是60多条河流溪水的发源地。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植树造林,实施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它已成为黄土高原上一座巨大的“水塔”。中央四台《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第148集——《六盘山:探访黄土高原水塔》值得在课堂上让学生一看。

【问题探究】

1.列举发源于六盘山的固原市境内三条河流。

2.六盘山何以有黄土高原“水塔”之称?

本集电视是笔者在讲完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中《地球上的水》这一章后剪辑放映的。有学生感叹:看过本片,很长见识。地理教材里介绍过不少的江河源头,要么是冰雪融水,要么是湖泊水。这一集真实展示了江河的另一种水源形式——植被涵养。学生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保护好六盘山区内的森林资源及野生动物资源,无论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来说,对宁夏南部山区的环境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自然地搞清楚了六盘山的地理意义所在。

基于“乡愁”的地理问题探究,必然要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给予更多关注,优选乡土案例,进而让乡土情怀和校本实践实现自然对接,使“乡愁”也散发课程魅力。

(本文原载于《地理教育》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