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区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戎狄华夏一家亲 各族先民心连心

轩辕黄帝像

西夏区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古老游牧民族的牛羊曾遍及山野,黄河两岸,贺兰山下,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历代中原王朝也曾在此安营扎寨,移民实边,开垦良田,兴修渠道,到处都是“塞北江南旧有名”的水乡景色。这块见证过许多民族兴衰存亡的古老边地,留下了不朽的民族赞歌和传奇故事,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互相交织、融合,剽悍的少数民族铁骑和汉唐的强将劲卒在这里激烈地厮杀。从西域远来的胡商们把珠宝、香料带到中原,又把中国的瓷器、丝茶运到西方。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又筑起了长城和堡垒,但战争的硝烟并不能隔断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交往和融合,这里自古就是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繁荣的幸福家园。银川市西夏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连接地带,两种文化形态在贺兰山下相会、交流、碰撞、融合。

胡人牧马图

在远古时代,西夏区最早的开发者是北方的游牧部落,是他们率先高举历史文明的火把。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处于采集、游猎和原始农业经济时代。宁夏从贺兰山到黄河两岸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家园。早在远古至先秦时期,北方各游牧氏族、部落,率先开发这片热土,他们是开拓西夏区历史的先行者、文明的首创者。史书上对于这些部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呼,大体上于先秦以前称氐羌,夏代称西夷(畎夷),殷商称鬼方,西周称西羌、猃狁,春秋战国称犬戎、西戎,后期则多称匈奴、胡等。

游牧民族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被称为细石器文化。1960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和宁夏考古工作者在距银川市西夏区不远的贺兰县暖泉村南约3公里的贺兰山洪积扇坡地东缘,发现了一处有多座房屋居室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银川境域最早的房址,也可以称之为最早的聚落。这处四五千年前的民居遗址,均为一个个单间结构的居室,聚集在一起形成小小的村落,每间房屋都略呈正方形,圆角,边长3米左右,相当于现代住房的半间。房屋遗址距地表甚浅,门向东开,门前有一条狭长的门道,供居民出入。在正对门道的房址中央,有一座圆形的火膛,火膛的后壁,还安放着一口红色夹砂圆底陶罐,罐底沿装饰为锯齿纹,腹部为绳纹,主要用来保存火种。在火膛旁边,有一副石质磨盘和磨棒。室内除了少量细石器外别无其他遗存。这些居室的结构相对简单,面积比较窄小,大概只能适用于对偶婚的小家庭使用,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告别了杂居群婚的婚姻制度。室内文化层堆积甚薄和缺少大型农业工具的情况,说明当时的居民虽已定居,但只是短暂的,其基本经济形态仍然是半农半牧的游牧生活。遗址均东向开门,说明古代人类在最初建房时已考虑到了朝阳的问题。设在房屋中间的火膛,除了用来煮炊食物外,还用来取暖和照明。石磨盘和磨棒用来研磨粮食或植物籽粒。这些居室遗址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十分接近。

按照历史传说,伏羲、女娲都是华胥的子女,在其二人之后,又出现了3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酋长)——炎帝、黄帝和蚩尤。传说炎黄二帝也是兄弟关系,二人是原始农业的发明人,生息的范围在陕甘宁交界地区。炎帝姓姜(姜即羌女),母为羌人,发祥地在西北;黄帝姓姬,以生地姬水得姓,地望为陇西,所以他死后“叶落归根”归葬于与陇东相比邻的陕西桥山。后来经过许多代的发展,人口繁衍,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加之大洪水漫漫退去,这支“华人”——华胥子女伏羲、女娲的后代,“龙的传人”——最先以龙为图腾的伏羲、女娲的传人们,便走出西北黄土高原“三陇大地”,一步步向东部地势较低、气候条件较好的中原和沿海地区迁徙,并慢慢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开始了主要以农业为求生手段的经济社会。这时华夏始祖一脉,已从伏羲、女娲,到炎帝、黄帝,再传至尧、舜、禹时代。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上,以伏羲、女娲——炎黄一脉为共始祖的各部落联盟,经过大混战、大交流、大融合,最后形成华夏(诸夏)和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五大族系,中央政权则为夏朝、商(殷)朝、周朝,即中国文明历史的开始,史称“先秦”“三代”。在此时期内,居住在今银川市西夏区境内的主要是被称为“西戎”“北狄”的游牧民族。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京畿地区在中原腹地,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境内)、斟鄩(今河南登封境内)、安邑(今山西夏县境内)等地。开国始祖是“三代”时夏后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大禹王。他的儿子启废“禅让制”,自任国家继承人,开启父传子制度——国王的“家天下”。时间在公元前2070年。古史记载,“大禹出西羌”, “夏禹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夷之人也”,并说禹是黄帝的后裔。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划分天下为“九州”。今西北地区大部(包括宁夏)地属古雍州。宁夏民间传说称青铜峡有“神禹洞……相传禹治水曾宿此洞”。当时生活在西夏区境内的氏族、部落分支很多,史书称居住于中原一带的部落联盟为“诸夏”,而居牧于周边的游牧部落为夷、四夷。夏朝称西部以游猎为生的土人为“四夷”“畎夷”。夏夷之间时和时战。所谓夷者,实际上是伏羲、女娲和炎黄部落东迁后仍留居于西北的古羌人的后裔。羌者,人字加羊字,所以羌字的含义就是牧羊人。牧羊人是留在西北仍以游牧为生活方式的古华人——华胥和伏羲、女娲的后裔。而东迁的古华人,则改以农业为生活方式,并与东夷、南蛮和炎黄各部落联盟融合为夏人或称“诸夏”。其中炎帝姜姓,羌、姜一音之转,即姜女为牧羊女,亦羌女,说明炎帝是羌人后裔,即羌女之后裔;黄帝虽姬姓,但二人同母,即由虫乔氏所生,故亦羌种。说明曾游牧在西夏区境内的羌人是“诸夏”(后来的汉族)的母系血统先人。

商朝建立以后,畎夷(犬戎)逐渐东迁至“邠岐之间”(今甘肃陕西交界地区),史书称鬼方、鬼戎、小蛮夷、西戎等。商都在黄河下游,西戎在黄河上游的西北极远地区。古人以九为多、高、远、极之意,而九与鬼互代。如殷纣王有一妃,其父为“九侯”,又称“鬼侯”。所以鬼方,就是与商都相距很远地方的诸夷(戎)的统称,与夏之西夷一脉相承。殷商与鬼方的关系时和平、时紧张。

贺兰山下的畜群

周人兴起于六盘山东麓,其祖先是黄帝之后,曾任夏朝主管农业官。以官职称而名后稷,又因生于姬水,得姬姓,亦名姬弃。生母名姜嫄,《诗经·生民》中有诗为证:“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即姜姓女,母家当是羌人之裔。后稷曾孙公刘由东部西迁至豳(今陕西省彬县境内)。当时宁夏全境为“荒服”,是羌戎部落的生活范围,周人居戎地时受攻扰,不得不南迁岐山一带,并经过艰苦奋斗,日渐强大起来,终于东征灭商,建立强大的周朝,史称西周。周在镐京建都(近陕西省西安地区),为了保证统治中心的安全,便强行将京畿一带的戎夷迁至“泾洛之北”的“太原”一带(今六盘山以北地区)。西周时代,史书又称他们为猃狁,因泾洛在京畿的西部,又称“西戎”。这些部族被周朝从内地赶往“荒服”,与周关系一直很紧张,严重威胁到周室的安全。周宣王时曾派大将征讨西戎,并取得重大胜利。《诗经》美其大功,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四夷宾服,称为中兴”。

岩 羊

周宣王死后,周幽王姬宫涅继位。由于他的种种倒行逆施,引起内外失和,西戎诸部落乘机联合起来反叛。公元前771年,大臣申侯与“西戎诸部落共攻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被秦人起兵护送,逃到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继承王位,史称周平王,翻开了东周——春秋战国历史新的一页。

当时代表中央政权与西部诸戎对抗的第一线诸侯国是秦国。秦人兴起于东方,也是黄帝一系苗裔,女性始祖可追至女修,男性始祖可追至大业、大费。先祖大费(又名伯益)时,因帮助舜帝“调驯鸟兽”和“与禹平水土”建功,赐姓嬴氏,担任舜、夏、商主驯鸟畜官。传至西周穆王时期,其一支首领名大骆,移居犬丘(今甘肃省天水境内),在“汧渭之间”给穆王养马。传至孝王时,因养马有功,地位上升为附庸,封地在秦邑(今甘肃省张家川境内),史称秦嬴。这意味着秦部落由养马人变为享有土地管理权的政治实体——准诸侯国的地位了。周宣王间,从大骆五传至秦仲,始升为西垂大夫。到西周末年,周幽王被杀,其子周平王东迁时,秦人救驾立功,升封诸侯,正式建立秦国。西周留下的西部疆土,自然成为秦国的疆土,但其地与诸戎交错,岂能有一日安宁。当时对于秦国威胁最大的势力是渭河上游的狄道、獂道、上邽和冀县诸戎,他们都分布于六盘山以西(陇西)地区;其次就是位于泾水之北的六盘山中心及东部的宁夏固原市和陇东地区,这里分布有义渠诸戎。时宁夏境内南部有乌氏戎(王城在今宁夏固原市南部),北部有朐衍戎(王城在今宁夏盐池县境内)、义渠戎(王城在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境内),控域范围最大、势力最强,但是诸戎均属于城邦制的戎国,互相之间只有协作抗秦的军事行动,各自筑城、称王,并无“统属”关系。秦时,在银川市西夏区游牧的氏族部落应该是朐衍戎。

陶 罐

秦国与义渠、乌氏、朐衍诸戎国的关系,大部分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战争不断,但互有胜负。至战国间秦孝公任用政治家公孙鞅于公元前359年推行“商鞅变法”以后,开疆拓土,国力大增,逐渐战胜义渠戎国,奠定了霸业。秦孝公儿子嬴驷继位后,开始称王,史称秦惠文王。从此,宁夏境内诸戎国被秦国逐个消灭,于是秦在戎地设立郡县进行规范化管理。设置郡县的时间,史书记载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秦惠文王七年(前331年)设义渠县(治原义渠戎国王城,即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后元五年(前320年)惠文王亲至朐衍戎国巡视,其间又来到黄河岸边“观北河”。按《史记·正义》解释,北河就是灵州和夏州段的黄河。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国彻底扫平西部诸戎,在六盘山地区设乌氏县(治今宁夏固原市南部),并在戎地范围内设立陇西郡(治今甘肃省临洮县)、上郡(治今陕西省榆林市内)和北地郡(治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

至此,人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为西夏区的历史文化做出伟大贡献,荣立首功的英雄,无疑应该是以游牧为生活方式的氏族、部落的先民们。后来史书称这些游牧民族为少数民族,其生存空间大多处在周边地区,他们创造的文化统称为游牧文化。关于他们的事迹,因为正史缺载,相关的史书记述也不多,往往仅依靠一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方式口耳相传,而且互相之间存在差别与矛盾,当然不能作为信史。好在贺兰山岩画为后人留下了难能可贵的“石书”,可为西夏区远古时期的历史文化充当佐证。

银川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