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井通电,旱地变成水浇田
在干旱的西海固找水,除了引黄河水,还要打井,地下地上同步走。
1970年,原州区彭堡镇打出一口自喷井。之后,西海固各县区相继成立打井队,组织人力挖深井,用深水泵、潜水泵提水浇地。
20世纪60至80年代,宁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研究宁南山区水文地质条件、储水盆地、地下水分布规律等地质条件,勘察农田灌溉、人畜供水水文地质和各县城供水情况。1996年至2003年,宁夏地矿局实施宁南山区扶贫找水项目,共普查找水面积3.2万平方公里,探采结合成井81眼,探明城市集中供水水源5处。
“穿戈壁,走沙漠,越沟壑,爬高坡,负重前行探水源;迎风沙,冒严寒,住帐篷,喝苦水,披星戴月打井忙。”这是20世纪末,宁夏军区给水工程团找水打井、为人民送甘泉的真实写照。他们的足迹遍布了没有扬水灌溉的宁夏南部旱区,解决了约20万人口和20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此后,强劲的动力电将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抽到田间地头,将旱地变成了水浇田,开启了西海固脱贫致富的新出路。
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彭阳县位于南北两山夹峙的河川地带,这里没有工业基础,村民讨生活全靠耕地和养殖,可就是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有一位名叫马小萍的普通农妇,她一年的收入竟然能达到20万元,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马小萍致富全靠租种的80多亩水浇田。2017年彭阳县完成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实现了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以前抽水时断时续,干旱时一亩地两三天浇不完,80亩玉米辛苦一年,有时连本钱都收不回来。通上了动力电后,汩汩清水从86米地下深处抽上来流入田间,马小萍家田里的玉米叶阔秆壮,收成极好。
马小萍家的玉米主要用作自家养牛养羊基地饲料青贮。以前线径小电压低,铡草机的电机时常被烧坏。80亩青贮玉米饲料仅铡草要雇佣4名工人紧紧张张地干一个月。现在通了动力电一周时间就铡完了,节省工时费1万元。马小萍的养殖基地还收购村民近400亩的玉米秸,养殖基地饲料用量最大时,仅粉饲料工时费一年就可节约6万元。
井井通电,助千年旱塬涌清泉。除了彭阳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等地也实施“井井通电”工程,从2016年3月至今,“井井通电”工程在西海固各县的机井数量有512眼,为19万亩良田送去了及时雨。
2018年,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相继退出贫困县行列。2019年,原州、海原、同心、红寺堡4个县(区)脱贫摘帽。摘掉“穷帽”的西海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3%降至2018年的4%。
没有水,过去的西海固干旱、贫瘠,苦甲天下,有了水,如今的西海固山青、水秀、绿意盎然。一个精神富足不甘落后的新西海固呼之欲出,正在向世人交上一份脱贫奇迹的“西海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