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扶贫,荒原中托起一座新城
渠和水,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能滋养一个村镇,还能孕育出一座新城。
位于宁夏中南部地区毛乌素沙漠前缘的红寺堡,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000毫米。1996年,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奠基,黄河水被一级一级“扬”上去,最终“扬”到了高于黄河水面300米的红寺堡高地。
得益于黄河水的灌溉之利,这片昔日荒无人烟的千古荒原上,崛起了一座新城。1998年,来自宁夏南部山区8个贫困县数万名群众最先来到这里,白手起家,艰苦创业,陆续建起了8个移民新村,也树起了摆脱贫困的信念。百余公里外引来的黄河水在这里被提升了300米,尽管工程浩大,但农民用水成本极低,每立方米只需交0.135元水费。
水价低,得益于多方扶持,其中包括电力扶贫。从扶贫灌溉工程启动起,宁夏电力就给予这项扶贫项目在电价、调度、基建、维护上的全面扶持。
始建于1999年的恩和220千伏变电站是红寺堡扬水灌溉的动力来源,它距离固海扬水扩灌工程一泵站仅200米,自扶贫灌溉工程一期用电开始,灌区扬水用电价格始终保持是各类电价中最低档。
移民搬迁到哪里,电力线路就架设到哪里。当年仅有6000多人的红寺堡,如今人口增加到29.8万人,村村通电、通路、通车、办特色养殖,逐渐进入发展快车道。走进红寺堡城区,道路、田林、村庄规划整齐,砖瓦房错落排列,高低压供电线路笔直如线,葡萄园一望无际……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树”的地方。
在红寺堡城区北大门,一座酒庄自建的蓄水池清澈见底,黄河水经历了4次扬水,再由干渠进入蓄水池。水池内装有电压泵,水被压入管道并进入滴管,滋润着每一株葡萄苗。
20年来,红寺堡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葡萄014酒产业。红寺堡的酿酒葡萄,已达10.6万亩,葡萄酒产值也达到4.5亿元,酿酒葡萄集中的红寺堡镇,因此有了“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的美誉。红寺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因此迅速提高,由搬迁前的不足500元提高到近8000元。宁夏扶贫办移民处相关负责人感慨,以川济山,山川共济,没有引黄灌溉区,就没有百万移民走出大山后的美好生活。